淄川土峪,明代建村,村里有一座140年前修建的石头教堂

远信看看旅游 2025-01-17 08:47:01

接上篇:

离开七里店村,驾车半小时即抵达了今日第二站:

土峪

但凡名字里带“峪”字的村子,肯定多山。峪的本义就是山谷,而土峪村正是一座三面环山的村子。古人恰恰最钟爱这种既可避世又环境清幽的桃源之地作为繁衍生息之地,在明代发现了这方宝地并建立了村子。据村内的墓碑推算,土峪村大概建村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前后,距今400余年。土峪村不仅三面环山,本身所处位置海拔也高,有400多米。

关于村名的由来,查到的资料复制如下:

一说是最早叫王家岭,之后发现村中有一东西走向的土岭,登高远眺,活像一条静卧的大鲤鱼,从头到尾非常逼真,就连身上的鱼鳍也显眼可见,故改名叫“土鱼村”。时光推移,当时山区的村名多以“峪”字称,故更名“土峪村”。还有说法是,村子初名王家峪,清初,因峪中多野兔,易名兔峪,后因不雅改名土峪。

孰是孰非,无从印证,但无论哪种来历,村子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确定的。虽为“土”峪,但土不多,石头多,靠山吃山,就地取材,故而村里石头房子也繁多,据说村里600多套村居均为石头垒砌,因此,土峪村也成为省内首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将车停在了村委大门对面的空地处,看大院里面的房屋布局像是座学校。

刚走进村子没多远,就听到左侧上方有人在聊天,抬头望去,原来是四位大娘在惬意地享受着午后阳光呢----她们觅的这地儿好耶,避风,还直冲着太阳。虽已是下午两点,但也是一天中阳光最暖的时刻。

四位头上包着各色头巾的大娘也齐刷刷将目光对准了俺娘儿俩,“大娘好!”俺赶紧大声打了招呼。四位大娘冲我笑笑,又继续“商谈”着她们的大事。

村子里的房子都是依着山势而建,有高有低,只是严冬的缘故,除了屋顶的红色蓝色瓦片,没有多余的彩色。

村里有设置的导游图,根据导示图能够很容易地辨别方向,同时找到村里各个知名景色。

远远地看到了西边山头上的石头堡垒:齐山寨

心下犹豫,要不要上去看看呢?一会儿再说吧,先游村。

早上七八点吃的早饭,现在是下午两点,肚子早就抗议地敲锣打鼓,车上除了自热饭,啥也没有,而我俩还不想吃自热饭,实在是吃够了,也忘了带压缩饼干。

突然发现了前面的小卖部,墙上白漆大字介绍的商品还不少,进去瞧瞧。

呵呵,哈哈,小卖部的屋子很大,货架是老式木制的,看着至少有四五十年历史了,还有几节同年代的柜台。但是货品不多,“您好!您好!有人吗?”大声喊着老板,“来啦来啦!”这时由南边小门里的隔壁奔出位大娘,我说我俩饿了,想买点吃的,但看着东西还真不多。

大娘尴尬地笑着说,“村里人不多,也就没进多少东西。”

“嗯,看到了。”如果村里年轻人多,孩童多,柜台里的零食糖果肯定也多,因为小孩的钱是最好赚的。可是入目而来的商品:我不抽烟也不喝酒,这零下好几度的大冷天,也不能喝饮料。最后只买了几包一元一袋的小虾片----垫巴垫巴就行啊。

“这是什么?”右边一个黄色塑料桶里的独立小包装的商品吸引了我,糯米糕?黑芝麻团子?看着应该不错,趴到满是灰尘的桶壁上往里仔细看:胰子?!

这个我知道,猪胰子是当肥皂使的。。。淄博出这个,博山特产。这个也不能吃啊,吃了吐泡泡哇。

拼夕夕图片

拼夕夕图片

小卖部正东就是知名的土峪天主教堂了。

遗憾遗憾,又被大铁门拦住,好在铁门不是全铁皮的,可以直接看到最最里面的天主堂。

这时又听到了有人说话,寻声望去,几位大叔也在那里晒着暖阳聊天呢。过去打听打听,也许能找到进去的路子呢。

大叔们纷纷说教堂平时不开门,进不去。

还有大叔说,里面没什么可看的。

我说您们小时候也都进去过吧?大叔们点点头,“现在修的都没原来的样子了,没什么可看的。”

我点点头,有人修缮维护也是好事,毕竟一百多年前建的教堂能保留至今,还是有一定历史价值的。

在如此隐秘的小山村,竟然有神父寻过来在此传教宣道,也是本事;更有实力和财力修建了规模如此庞大的一片教堂,更是厉害。

围着教堂转了大半圈,也没找着能进去的口子,罢了罢了,反正我对外来的宗教一窍不通,只是喜欢有特色的古建筑而已。

太阳又往西偏了好些,再瞅瞅西边山头上的齐山寨,刚才小卖部大娘说脚步快的话,半小时可以到顶,合计合计:来回一小时,加上在山寨里面逗留一会儿,回济南至少俩小时,算了,下次有机会吧。

今天的淄川一日游

七里店村:修真观、古石板路 土峪村

此行还是很有意义的。

好了,得琢磨琢磨下次再去哪儿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