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天下,财富价值被如此低估的,只有民藏中国古代艺术品

居士文化 2024-03-17 06:51:49

鬼谷子元青花大罐当年成交价相当于2吨黄金的挂牌价,被法国收藏夹埃斯凯纳齐收入囊中

财富伴随人类如影随形,大部分人穷其一生,人生目标就是它。财富中有一种叫古代艺术品,以前就古董或者古玩,它贯穿整个人类历史而存在,是人类文明的证物,体现着诸多文明属性,比如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精神信仰、宗教、教育、经济、科技、政治、人文等等,因而有些古代艺术品价值连城。甚至可以这样说,人之所以为人,这些古代艺术品就是证据。你看三星堆考古,不就是在寻找三星堆人和他们的秘密吗。如果地球毁灭了,我们的后代或者其它高级生命只有拿这些艺术品来判断我们这些人是什么人,文明程度如何。这就是古代艺术品价值连城的原因,我们这代人和后来的人类,将通过这些古代艺术品来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等等一切方面。那句话说得好,没有历史的人类就没有人类的未来。

然而,很奇怪的是同样是古代艺术品,只因那个持宝人不同,它们的价值天差地别。尤其是在外国人手里的中国古代艺术品,价值就会奇高,精品往往以千万、亿元计,而在中国民间的同样的,往往以千元、万元计,中间差了千倍万倍。

还有一个奇怪的事。如果谁在我们身边发现了宝贝,常理是会引来轰动的。然而在民间收藏界,你即使发现了再大的宝贝,哪怕你发现了“前”母戊大方鼎,也不会引来任何惊叹。反而是质疑声,嗤之以鼻声围着你,不久可怕的安静又包围了你,这是先痛扁你再冷落你,如果你抗辩,人们就把你当成精神病,“社死”,视如死人。你为证清白,开始破财去证明这个是“和氏璧”,你的信心越大,受害越深。在当代,和氏璧的故事遍布民藏这个奇葩的圈子,故事在延续,悲情剧不断上演,而且还很多。

民藏北宋汝窑奁式炉

“和氏璧”最终会在专家们一致的鉴定后,成为破烂或者低仿、现仿,价值一文不值。不知何故,你不好指责他们说得不对,也哭不出来。你和“和氏璧”成了孤魂野鬼。好在,民藏里还有倔强分子,他们愿意出三瓜两枣的买回去,研究一下,他们有的相信这是“和氏璧”,绝对是;有的,一怒之下将它摔碎了。研究成功的,也成了“独孤氏”,你没证、没地位还是一文不值。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岁月里,依然没有人能将“和氏璧”琢磨成“传国玉玺”,它的价值越来越低,几千元上下在民间流转,最后被一个“宁死不屈”的收藏家收藏。这位收藏家看的不是眼前,他宁愿等很久的时间去证明它的真实身份,他把它重新放进角落里,任岁月和尘埃埋葬它。那时专家(砖家)们或许都不在了,老天爷会把判别真假的能力还给收藏界。但是,收藏家也不会长生不死,有幸的话在他有生之年成为卞和那样的幸运儿。

在民间大量的珍宝正经历着这个过程。以前皇帝从民间获得珍宝,都是爱不释手的。乾隆皇帝可玩的东西不少,然其自己不吃辛苦,亲自研究艰涩的金石学,考据古物的年代,可谓千古一帝。他意犹未尽在汝窑器物上刻下诗句,传到今世,这些诗词成为历史的证据,被热烈追捧。可大家都别忘了乾隆的东西是来自民间的,有人说什么清朝宫廷的来自明朝宫廷,你这不是扯谈吗,明朝灭亡的时候,李自成不羁的大军就驻在紫禁城里呢,谁能相信他离开的时候把宝贝们好好地留给了后金异族。五六十年代,文物商店收到民间宝贝,专家们都是爱不释手的,那时的专家虚心好学,不懂的就搞“会诊”是真专家。如今的专家不懂装懂,什么都会。

民藏是大部分国宝的主要来源。解放初期,国家文物商店收了大量的文物,充盈了各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收入的超百万件之多。比如故宫博物院的清乾隆掐丝珐琅冰箱、国博的国之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元朝霁蓝釉留白龙梅瓶、烟台博物馆镇馆之宝清宫象牙席等等,其实后母戊大方鼎这样的国宝也是来自民间的。

来自民间的国宝大盂鼎

收藏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三大投资品之一。在现代社会,收藏是很高大上的、具有资产和金融属性的投资品,绝不再仅仅是“玩物”。当然了,您嘴上还可以说玩古董或者玩股票,但正像股市能让人跳楼一样,古玩在资产化、金融化后,其价值会比火箭升得快,恐怕股市、房市都没有可比性,所以它注定是很凶险的,弄不好也会“玩”死人的。

然而现实是民藏的珍宝还埋在土里,它像极了外星人的飞船,地球人不承认它是人类先人的,还污名化它,把它扔出地球,还不知该扔给谁。尽管国外的中国古代艺术品纷纷放了火箭,但在它们的祖国,最根本的沃野里——民藏中,却被尘土、吐沫、脏水淹没,它们是这个世界最被低估的宝贝,也是这个世界最具潜力的资产,更是一个“大雷”,震动世界财富、改变世界格局和国运的正能量的“大雷”。

所以说所谓“捡漏”,天下没有比这个更大的漏。

最近有人总是感叹捡不到漏了,是啊,大家都在捡萝卜(民窑老普残),就算是再大的萝卜地,捡了几十年也该捡没了,但是萝卜才几个钱呢,大家都有冰梅罐子,它再增值能增到哪里!而眼前没人要的宝贝就躺在摊子上,像一个奄奄一息的丑小鸭。和氏璧的故事天天在上演,可怜的是“卞和”他自己都不知道,扔在摊子上的瓶子姓宋,来自千年前,所以他给丑小鸭定的价格仅仅是冰梅罐子的几分之一、十分之一甚至搭着冰梅卖。

然而就在一百年前,它的身价是几只今天动辄几千万的明清官窑的价值之和。也就是说你拿几只明清官窑未见得能换来一只好的宋瓷。这是怎么了,仅仅百年时间,中国人的审美发生了变化了吗,还是变傻了?答案是肯定的,暴发户们不知道什么是火的艺术,只知道画片好就好。今天锦衣玉食的富人大佬们真还不如当年的八旗子弟、纨绔子弟,他们比富的才艺,还真不如百年前的雅。就这“审美”变化造成了古代艺术品越是古老就越是远离它的价值。

国画虾

民藏北宋汝瓷

今天,一件民藏宋瓷的价值还不如一个近现代大画家应景之作,这实在是中华文化的悲哀!为什么呢,因为每件宋瓷都代表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宋朝时期的某一个片段,而一个画家,他的名头再大,也只能代表他自己或他的画派,这就像一本书的一页和一个字一样。然而,这种倒挂的现象是收藏界的一个常态。齐白石的虾,论个数钱,瓷皇柴窑论堆卖也卖不过一只虾。

巨大的落差是怎么形成的,首功当然要归于“掌眼”的专家们。他们是铁门栓,死死地把着“真品”古玩的大门,不让来自民间的进入,越是精品越不让进。专家忽悠说假货到处都有,你们拿来的都是仿品、臆造品、现代工艺品,仿佛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根本就没有真货,是一片垃圾场。

其实,近几十年来的境内外拍卖和所谓的高端交易显示,所拍藏品并非都是物有所值之重器,很多以亿元计的所谓重器,其品位并非多高。以汝窑为例,目前拍卖价最高的是一只汝窑小洗,近2.9亿元。大家都知道以前古玩行有个说法“趴着的不如蹲着的,蹲着的不如站着的”,洗虽是文房,但毕竟是趴着的,它以2.9亿高价位居高古瓷之首,其身后的资本推手实在是不知“天多高地多厚”。

2.08亿汝窑小洗2012年拍出。到1017年,另一件汝窑洗拍出2.9亿

千年来,沉淀在民间的汝窑器不仅有“蹲着的”,还有大量“站着的”,更有一些瓷塑,犹如高飞的龙凤,那才是宋朝最顶级的风韵和优雅,有人常说宋是极简主义美学的顶峰,那是它们没有见识到这些“龙凤”的华丽和高贵。如果将2.9亿小洗放在这些“龙凤”的面前,那就如雏鸡与龙凤之比。历代瓷塑是瓷器中的明珠,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的瓷塑,更是精绝的艺术臻品,而小洗不过是文人案头的实用器皿而已,岂可与日月争辉。

然而,现实正好是颠倒的,雏鸡以2.9个亿身价,被人藏进金屋,“龙凤”依然在尘埃里呜咽。这不能都怪拍卖行。拍卖行做的是生意,生意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因而他们是扭曲的,卖什么什么吹嘘什么。但鉴定的那些专家是不能容忍的,鉴定虽是一门生意,但其如果因商业属性而走上反公正、滥竽充数的邪路,那就要被所有人唾弃。

目前的状况是,古代艺术品的精品基本上被砖家们“枪决”了。他们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已经几十年了,“龙凤”们纷纷被指假货,一文不值,“枪毙”后就地掩埋,好像什么事没发生过似的。这种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现象在古瓷收藏中大量存在,已成普遍现象。在专家的忽悠下,人们的思想也产生了混乱,越是真、精、稀的、华美的,人们就越不相信是真的,越觉得假,对古代先人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工匠精神怀疑到全面否定的程度,同时,又对造假者的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造假者能造上下五千年,无所不会,无所不造,更能臆造和发明,村汉农妇都成了大师。

这种氛围下,民间国宝的价值被长期压制,几十年来如蒙尘宝玉,被扔在角落里,价值被低估之惨,放眼天下,没有什么财富能与之相比。所以,当有人说现在捡不到漏了,那不是因为你的眼力不行,而是你的脑子被洗后,认知扭曲了。有人问,你说价值被低估了,那是多少?怎么说呢,就是一文不值变成黄金万两,有人肯定说我瞎忽悠了,那咱们还是拭目以待吧。

大象山居

2021.10.0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