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中国军力落后日本100年,我们是如何拿血肉去填的?

香春评历史 2024-08-18 22:28:31

川军出征,视死如归

二战前夕,斯大林曾说过: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这种充满沙文主义色彩的评判,听起来相当刺耳,却是中国人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

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中国军备的全面落伍,在中日直接较量中惊人地展现了出来。

全部中国海上力量不如一艘日舰

一国的军事实力强弱,归根到底由综合国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来决定。且看抗战爆发前中日双方的一系列数据对比:

日本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

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4万吨;

日本年产煤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

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

日本年产铜8.7万吨,中国700吨;

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而这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中国均无自产能力。

也就是说,当日本已紧跟世界潮流大踏步迈入机械化军事时代之际,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拿得出手的主战兵器。

无论国家的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日益西化的日本都遥遥领先中国整整一代。先以双方海军军力对比为例:

“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兵员共约两万五千人,共有66艘舰艇,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五类,总吨位57608吨。

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军兵员十二万七千人,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其中作战军舰约77万吨。包括航母4艘(近7万吨,总吨位,下同),水上机母舰2艘(约3万吨),战列舰9艘(约27万吨),重型巡洋舰12艘(近10万吨),轻型巡洋舰21艘(近11万吨),驱逐舰102艘(超过12万吨),潜艇59艘(超过7万吨)。

还有练习舰、潜水母舰、布雷舰(艇)、海防舰、炮舰、水雷舰、扫雷舰数十艘,总吨位约13万吨,以及修理舰、运输舰、练习特务舰、测量舰、布雷艇、猎潜艇等配套舰艇。

此外,又有战列舰2艘、航母2艘、轻型巡洋舰4艘、驱逐舰12艘、水上机母舰3艘、水雷舰4艘正在建造。其中2艘战列舰,就是后来名动天下的“大和”“武藏”,每一艘的排水量都在7万吨以上。换言之,日本一艘大型战列舰的排水量,就超过了当时的整个中国海军。

再说空军。当时中国空军仅有600余架飞机,包括作战飞机305架,全部进口,不仅无整机自产能力,且无主要零部件之自产能力。因缺乏零件的缘故,抗战爆发时能够投入战斗的飞机仅223架,共编为31个中队。能执行任务的飞行员只有620人。

而日本具备完全的飞机自产能力,年产各类机型1580架,当国力进行极限动员后,可升至年产一万到两万架。“七七事变”前,日本海、陆军航空兵共有2700架飞机(陆军1480架,海军1220架),其中作战飞机1600架(陆军960架,海军640架)。在海军作战飞机中,陆基飞机458架,舰载机182架,能在航母上起降的就有130架。

日本高效的动员能力远超中国

熟悉中外战史的读者都知道,自拿破仑以来,人类逐渐进入“技术专家式战争”时代,兵员的组织管理与动员训练重要性日趋提高。

按现代的国防军事理念讲,国家平时应该精简现役军人数量,增加预备役兵员,节约资源用于更新武备,真正开战后,通过迅速有效的动员投入总体战争。

可当时的中国却相反,现役常备军170余万(编成步兵182个师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独立旅、炮兵4个旅又20个独立团,还有少量特种兵部队),而受过军事训练的预备役兵员仅150余万。以当时中国的人口总数和经济基础而论,前者数额大得完全不合理,后者又小得不成比例。

相形之下,“七七事变”前日本的人口为9000万人,可精确统计并进行高效动员,常备军兵力不过38万人,编成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个野战重炮兵旅团、3个战车联队、16个飞行联队以及守备队等。

战前的日本法律规定,凡17到40岁之间的男子必须服役,故理论上战时可动员一千万人参战。受过军事训练,可迅速形成战斗力者包括:后备役兵近74万,预备役兵约88万,第一补充兵158万,第二补充兵90万,合计超过448万,占总人口约5%。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日本的军事动员体系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既可以利用朝鲜、东北到华北的铁路网,又掌握中日之间的海权优势,所以兵力动员后投送效率也非常高。据中国南京政府战前的判断,日军“输送其陆军经朝鲜至满洲者,每星期约二至三师团并直属部队与其补给。经海道向我国任何海岸者,每十天约一梯队,即二至三师团,连同一切附属品及补给”。

在华北战场,日军可在开战八到十天内,由本土输送二至三个师团。在沿海战场,日军第一梯队二至三个师团的投入需一个星期。在上海战场,日军的动员与输送能力,甚至超出了中国政府的预计。

带20发子弹“打鬼子”?

在兵员的训练上,中日同样存在着重大差距。

抗战前,中国士兵大部分是文盲,截至1936年底,中国训练完毕之高中及同等学校的合格预备兵,仅17490人。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候补军官仅880人。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抗战时当过国军排长,他发现基层军官连花名册都点不了,平日多不研究战术,打仗全凭血气之勇。进攻时以密集队形蜂拥蚁附,失利时又鸟奔兽散。

以单兵射击训练论,当时一发子弹的价值在中国相当于七斤半大米,或35个鸡蛋。所以平时训练多数是打空枪,就算物质条件最好的中央军,也不过每兵配发15发子弹作实弹射击,开战后每兵配发20发子弹上战场。而日军《步兵操典》规定,新兵入伍后,每月用于实弹射击的子弹,步枪不得低于150发,机枪不得低于300发。结果日军每个中队都有三分之一的步枪兵可以达到优秀射手的水平。

至于双方步兵重火器威力的落差,就更不用说了。“七七事变”前,中国75mm以上口径的火炮仅800多门,重炮只有可怜的48门,虽全部从德国进口,但总数连日军同类火炮的零头都不到。

用血肉之躯填出来的抗战

面对如此巨大的实力差距,中国军队要想抵抗日军,除了用命去拼别无他法。

而生命又是最宝贵的,我们用宝贵的生命、用巨大的牺牲,去拼敌人的机枪大炮,这也更显出我们抗战的伟大!

可以这样说,在抗战前期,几乎每一场大仗都是用中国军人用命在填。

比如忻口会战,7万日军全线进攻,火炮,飞机,坦克冲击中国军队阵地。200架日本战机控制着忻口的空域,中国军队投入兵力20万,却只有20多架老式双翼飞机,54师阵地在一天内被炸毁,全师伤亡过半。在武器劣势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只能选择发起夜战。日军在白天用火炮轰下来的阵地,中国军队在夜间突袭重新夺回来。204高地成为了“忻口绞肉机”。第9军跟日本第5师团展开车轮战,一天内进行十多次攻防战,上去一个整编团,几个小时就被打光,204高地一天内伤亡高达2万人。

再比如徐州会战,日军疯狂进攻台儿庄,每天6000炮弹。后巷战,我军以血肉之躯和日军坦克、步兵厮杀,争夺每房每街。激战时,日军凭火炮优势攻入台儿庄。守卫31师师长池峰城组织敢死队夺回阵地。战士知九死一生,仍踊跃报名。池峰城宣布:“敢死队赏大洋30块。”报名战士表示:“要钱干什么?我们打仗是为子孙不作日本奴隶!”之后,三个团半天时间全部拼光!

而最惨烈的当属淞沪会战,被称为“东方绞肉机”。

以中国军队中最精锐的第98师为例,在仅仅18天的作战中,伤亡达4960人,几乎占全师兵力的62%,其中仅阵亡的营级以下军官就达约200人。陶峙岳为师长的第8师并非中央嫡系部队,进入淞沪前线时,其装备甚至仍为20年代的汉阳造步枪为主,全师根本没有重型武器。

88师师长、后升任72军军长的孙元良后来回忆,他们一个师15000人左右,到最后,只剩下不到1/3。

“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个小时死了 2/3,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这是曾任第三战区司令官冯玉祥的一段话。

由于中央军部队已经尽数投入作战,所以9月以后赶赴淞沪战场的部队绝大多数都是杂牌部队,包括湘军、川军、桂军、粤军、黔军、东北军、西北军以及五省联军、皖军、浙军、赣军、鄂军旧部在内的各派系部队,杂牌军几乎占到了淞沪会战参战部队78个师的半壁江山。除了滇军因为路途太远未能及时赶到参战,当时中国主要武装派系都参加了淞沪会战,这在以前几乎是不能想象的。

关键是这些军队装备之差、之落后超出你想象。有的军队打了一辈子仗,连飞机和坦克都没见过。有的军队连鞋子都没有。许多军人以草鞋为主,或者干脆直接光着脚!

淞沪抗战时,中国军人都是草鞋

但这世人只有杂牌军队,没有杂牌军人!

正是这些杂牌军人以他们的血肉抵抗凶猛日军的侵略。

比如湘军第8师参战近3星期,全师作战人员从参战时的8000余人减员至700人!在战争最为激烈的蕴藻浜战场,第78师467团迎击渡河日军,1个连在10分钟内就全部阵亡!

尤其是川军,在整个杂牌军中装备最差,但打得最勇猛、牺牲也最大。

川军第20军在陈家行、薀藻浜一线坚守7天,全军伤亡8000人,牺牲1名团长、5名营长,负伤1名师长、4名团长、13名营长,随后撤至嘉定纪王庙休整,全军从战前的4个旅缩编为2个旅。

川军43军26师从驻地湖南常德出发,10月16日抵达上海后,来不及休息,立即投入战场,他们进入薀藻浜以南的大场,师长刘雨卿率部从17日接防阵地到25日撤出阵地,与日军鏖战整整八昼夜,就是用血肉之躯对抗日军的飞机坦克。这八天时间,全师5000人只有600人生还,4名团长中阵亡2人,14名营长伤亡13人。其作战之顽强、牺牲之惨烈,足以彪炳史册。

这样惨烈的战斗在整个淞沪会战数不胜数。

如此众多的派系,完全摒弃了个人和小团体的私利,为了共赴国难抗日御侮的共同目标而汇聚到了同一个战场,一个曾经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民族第一次爆发出了空前的凝聚力!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整个抗战期间,面对巨大的实力差距,无数中国军人毫不退缩,体现出誓死如归以身许国的壮志,一些人临终前的遗言,今天读来令人感动,也感慨万端——

1,“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今天,守卫的是宝山,捍卫的是国土!”——姚子青

1937年淞沪会战,第98师第583团第3营营长姚子青奉命坚守宝山城,与日军浴血奋战七昼夜,经过激烈的巷战、肉搏战,终因敌众我寡,姚子青和全营官兵壮烈殉国。这是他牺牲前跟底下的士兵发出的动员令。后人作诗歌颂姚营壮烈:五百健儿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发表演讲赞扬姚子青等烈士是全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

2,“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师部,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来生再见。”——余程万

1943年常德会战,74军57师余程万将军率8000官兵与116师团30000日军鏖战。战至最后不足100人,这是当时余将军电告孙连仲的电文,最后时刻余将军率数十人突围,突围后在外围联系上一个团,又杀回常德,常德仅沦陷20天被收复。

3,“绝不投降!”——吕公良

吕公良将军,新编29师中将师长,许昌战役中殉国的中国最高将领。他率部3000人来对抗日军37师团80000余人。最后,吕公良向许昌东北方向突围,在军马上被打落,日军用中国话高喊“投降,投降”,负伤的吕公良将军坐起身来,喊道:绝不投降!用手枪打死日军下士淳边定六郎,后面日军开枪,正中吕将军头部,壮烈殉国。

4“刘汝斋不听指挥,以致兵败,职唯有不惜一死,以报甫公知遇暨川中父老之情!”——饶国华

川军饶国华将军在广德亲自指挥第433旅阻击日军。尸横遍野,草木皆赤。当晚,弹尽援绝,将军写下绝命书,向东怒吼“小日本,当年威廉二世强盛一时,不免败亡,今日你虽猖獗,终有破灭的一天”,凌晨2时许,将军在阵地开枪自杀。

5, “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孙连仲

1938年春,台儿庄大战最激烈时,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3个师基本打光。李宗仁下达死守命,孙连仲悲壮地说:“绝对服从命令,直到整个兵团打完止!” 随后,孙连仲对师长池峰城下达反攻命令,并做出上述表示。

6,“我腿已断,不必管我。我决心殉国,以保全国格人格!”——寸性奇

寸性奇,云南腾冲人,中条山会战中任12师少将师长(后追赠中将)。1941年5月,日军秘密集中10余万精锐主力,突袭中条山12师阵地,5月13日晚,将军右腿被炸断,以重伤之躯率数十人突围,再次遭到拦截,左腿再被炸断,留下这句话,要求剩下人不必管他各自突围,然后拔剑自杀,在场官兵无一离开,守护将军遗体战至最后一人,全员壮烈牺牲。

7,“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刘湘

“七七事变”爆发次日,四川省主席刘湘即电呈蒋介石,同时通电全国呼吁“一致抗日”。刘湘准备带病出征,部下多劝他不必出川亲征,他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刘湘最终在前线吐血病发,死前留下如上遗嘱。

8,“中国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千万不要由第3军开其端!”“现在情况极险恶,吾人在事有可为之时,应竭尽心力,恢复原态势,否则当为国家为民族保全人格,我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之决心!”——唐淮源

唐淮源将军,第3军军长,率部驻守中条山。1941年中条山会战,将军率众且战且走,后来他进到樊家沟县山顶一间土屋内,身边仅有几个通信兵和报务员。自云南讲武堂毕业投军三十年,身经百战,屡建殊勋,由排长逐级升至军长。现在身陷绝境,他以气壮山河的气概在笔记本上写下遗书,随饮弹殉职,是年55岁。

结语

八十多年弹指一挥间,中国早已改天换地,如今的中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已跃身世界前列,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度了,而这也是无数中华儿女经过一代又一代人拿生命和热血拼来的。

可以这样说,今天中国的康庄大道建立在昨日的血肉之躯上的。

但对过去的耻辱,我们从没忘记;知耻而后勇,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底色!

对于那些英勇的先烈,我们虽不可能时时加以缅怀,但应该记住那一份民族气节,这是中华精神的根骨!

4 阅读: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