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届世界杯最佳射手看足球历史进球数据与防守强度的变化

飞松谈体育 2024-03-20 16:47:27

之所以写这个话题,是因为有一部分远古吹(特指荷兰全攻全守和德国自由人战术之前)有很多奇葩观点,喜欢跨时代对比球员的数据。如果你说他们想吹捧的那个人的球技放到现在只是个平庸的球员,他会说不同时代训练条件不一样,他的偶像训练条件吃亏。而当他们想吹捧自己偶像的时候,却完全忽略时代的不同导致刷数据的难度完全不一样,更是拿着不同位置不同作用的球员对比数据。这类人群用自己偶像在同时代世界杯上根本拿不出手的数据去跨时代对比后辈球员的数据,当成自己偶像更厉害的理由,这就是赤裸裸的双标!

为什么不同时代的球员不可以对比数据?在详细介绍世界杯历史数据变化之前,先讨论一个关于俱乐部数据的问题。80年代最强联赛是意甲,15个进球就可以成为联赛最佳射手,而90年代末意甲需要25个进球,在10年以后最突出的是西甲,最佳射手动辄40+进球。

为什么80年代的数据和现在差别如此之大,因为时代的不同,规则和防守体系在不断发生变化,当今防守体系肯定比80年代完善很多,可为什么刷进球却容易很多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际足联为提高比赛进球多做了一系列规则的改变:1.门将禁止用手接回传球,比赛节奏加快。2.对进攻球员保护力度加大,禁止粗野犯规。3.从胜一场2分制变成3分制。4.越位规则的改变,原先最前面的进攻球员与对方除门将外最后一名防守球员平行就算越位,进攻球员无论是否参与进攻,只要在越位位置都算越位。5.无论世界杯还是联赛,参赛队在不断扩张,有了更多弱队可以用来刷数据。6.球场草皮条件愈加完美,更有利于进攻。7.足球重量变轻,更飘,线路更加诡异,不利于门将判断。8.优秀球员集中在1-2支豪门球队,强弱分化加剧。

大力神杯与雷米特杯。

很明显大力神杯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大力神杯时代的世界杯冠军含金量也比雷米特杯时代高出很多。

有了俱乐部的模型,就大概能理解为什么时代不同刷数据的难度不一样了。那接下来看看历届世界杯的数据变化,毕竟世界杯是足球历史记忆的主线,而世界杯的演化也能最好的反应足球的进化。前面四届世界杯(30,34,38,50)还处于初始阶段,参赛队和赛程看上去并不正规,就不做统计了。从1954年世界杯开始,足球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运动,当时强大的匈牙利用2-3-5阵型引领了时代的潮流。那是一个前锋多于后卫的时代,当届世界杯出现了7:5的恐怖比分,最佳射手柯奇士5场比赛打进11球。而在1958年世界杯上,最佳射手方丹也奉献了6场比赛13球的恐怖数据。由此可见,在54-58年这段时间,前锋多于后卫,各队不注重防守,刷进球极其容易。

1954年世界杯最佳射手柯奇士。(5场11球)

1958年世界杯最佳射手方丹。(6场13球)

经历了两届疯狂刷进球的世界杯,1962年在智利迎来了足球历史上最丑陋的世界杯,本次比赛杀伤战术盛行,绿茵场变成了拳击场,共有34名球员被踢伤,而智利与意大利爆发的圣地亚哥之战也使得国际足联开始酝酿红黄牌制度。在粗野的比赛背景下,进球数骤降至场均2.78个,(在当时是世界杯历史最低,且有4场比赛的比分是0:0)本届比赛有6名球员以4球并列成为最佳射手。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比赛巴西的灵魂人物加林查表现堪称完美,以统治级的发挥带领巴西卫冕冠军,这也是诸多专业人士眼中世界杯历史第二强的单届个人表现。

1962年世界杯最佳射手加林查。(6场4球)

虽然最佳射手有6个人,但最有代表性的毫无疑问是加林查。加林查的4粒进球全部在1/4决赛和半决赛,(像极了某年的某人)并且送出多次关键助攻。事实上,本届比赛加林查的4球含金量丝毫不低于58年方丹的13球,方丹有4球发生在三四名决赛,重要性不高。所以,不能只单纯地看进球数,更要从根本上去分析进球的含金量。

1966年,世界杯主办地来到了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英格兰,本届大赛的粗野程度相对上届显著减轻,尤西比奥凭借9粒进球成为最佳射手。值得一提的是,上届世界杯大放异彩的加林查已年华老去,失去了加林查的巴西队无人能挺身而出,被尤西比奥击溃,创造了历史上唯一一次小组赛出局的惨淡纪录。不过本届世界杯仅有1场0:0的比赛,相对于上届的4场,明显能感受到本届比赛刷数据容易多了。

1966年世界杯最佳射手尤西比奥。(6场9球)

1970年世界杯来到了墨西哥高原,仍然是重攻轻守的时代,最终的冠军巴西队群星云集,大打4前锋阵型。而本届世界杯的最佳射手是德国轰炸机穆勒,5场比赛打进10球。

1970年世界杯最佳射手盖德穆勒。(5场10球)

总结一下,1954年-1970年这5届世界杯是足球历史上进球最疯狂的时代,整个世界杯历史只有3次最佳射手进球上双,都发生在这段时间。除62年那届粗野的世界杯外,另外4届最佳射手进球数几乎都在10+。(66年尤西比奥没到10也差不多)不客气地说,那个时代的射手如果不能单届进10个球以上,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顶级射手。而如果有人用那个时代球员的进球数去对比其它时代球员的进球数,那真的让人很无语!

反映这段时间世界杯的代表性比赛有:1954年1/4决赛匈牙利4:2巴西,1958年决赛巴西5:2瑞典,1962年决赛巴西3:1捷克斯洛伐克,1966年决赛英格兰4:2西德,1970年半决赛意大利4:3西德,决赛巴西4:1意大利。(网上都有全场录像)

再看下一个阶段,1974年-1986年世界杯。这段时间无论是世界杯还是整个足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杯从雷米特杯时代进入了大力神杯时代,想夺冠必须踢满7场比赛。而足坛经历了荷兰全攻全守和西德自由人战术后,比赛节奏迅速加快,足球水平显著提升,重攻轻守,前锋多于后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1974年世界杯最佳射手拉托。(7场7球)

1978年世界杯最佳射手肯佩斯。(7场6球)

1982年世界杯最佳射手罗西。(7场6球)

1986年世界杯最佳射手莱因克尔。(5场6球)

之所以将1974年-1986年世界杯划分为一个阶段,是因为这个阶段预示着足球从个体乱踢的时代进入了整体化的时代,足球战术水平不断提升,个体能力也随之升华。

1986年世界杯光芒万丈的球王。

而1986年世界杯被称为一个人的世界杯,马拉多纳凭借5球5助攻统治了整届比赛。在这讨论一个话题,5球5助攻的数据并非足球历史上最亮眼的,为什么别人就没有被称为一个人的世界杯?比如最典型的就是02年世界杯的罗纳尔多。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球迷的误区,那就是谁进球多,就一定是谁更厉害。用三个例子来解读就可以了:第一,同样是罗纳尔多一个人,98年世界杯罗纳尔多进了4个球,02年世界杯罗纳尔多进了8个球,请问哪年的大罗更强?球盲的逻辑就是:那肯定02年的罗纳尔多强,进了8个,比98年多了一倍。而看过全场球的老球迷马上就可以给出答案,到底哪个罗纳尔多更强?强在哪里?

第二个例子更直观,1966年世界杯查尔顿与赫斯特谁进球多?1974年世界杯贝肯鲍尔与穆勒谁进球多?2010年世界杯哈维与比利亚谁进球多?2018年莫德里奇和曼朱基齐谁进球多?无疑都是后者,但如果做一个选择,只能保留一个人,请问保留谁?相信大多数主教练会保留前者,没有盖德穆勒,可以用海因克斯,能力略差但纯射手还是有可替代性,但没了贝肯鲍尔,自由人战术的核心找谁来踢?

第三个例子更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同样是队内的头号球星,为什么梅西和C罗在世界杯淘汰赛0进球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却没人说哈维和莫德里奇因为世界杯淘汰赛0进球名不副实?再设想一个问题,假设一个球员既能像哈维这样掌控比赛,全场无处不在,又能打出5球5助攻的数据,这意味着什么?

反映这段时间世界杯的代表性比赛有:1974年决赛西德2:1荷兰,1978年决赛阿根廷3:1荷兰,1982年半决赛西德3:3法国(点球5:4),1986年1/4决赛阿根廷2:1英格兰,法国1:1巴西(点球4:3),决赛阿根廷3:2西德。

看到这里会有人疑惑,后面两届世界杯(1990年和1994年)最佳射手进球数和前几届一样,为什么我没有将这两届与前面几届划分为一个阶段呢?因为这两届世界杯堪称防守足球的巅峰,比起之前几届世界杯,防守强度陡增,进球数骤降,这也是世界杯历史上刷数据最难的两届世界杯。1990年世界杯场均进球数是2.21个,为历史最低。众所周知,世界杯中有两句至理名言:1决赛无名局。2防守赢得冠军。这两句话确切来说是从90年世界杯开始才适用,因为此前的世界杯决赛经常会大开大合精彩纷呈,而从90年世界杯开始,决赛愈加沉闷。(可能有人会拿2018年决赛说事,其实那场决赛是近年来技战术水平最低的一场,因为克罗地亚实力比法国明显有差距,外加3场120分钟的苦战已经完全透支,导致决赛一面倒。)

说个题外话,从场均进球数也可以看出,世界杯淘汰赛的防守强度是任何比赛都无法相比的。因为俱乐部的比赛年年都有,世界杯4年一次,作为一名球员通常一辈子只有3-4次参加世界杯的机会,以巅峰状态参加世界杯的机会很可能只有1次,所以到了世界杯淘汰赛几乎所有球员都会殊死相搏,这种对抗强度是俱乐部以及世界杯小组赛远远没有的。另外一点就是,世界杯淘汰赛一场定胜负,没有任何容错空间。而俱乐部的比赛中,联赛是循环赛,欧冠除了决赛外都是两回合决胜负,容错度就高了很多。

1994年世界杯虽然场均进球数有所提升,但决赛为球迷奉献了世界杯历史上至今为止唯一一场120分钟内互交白卷。那场世界杯决赛最贴切地体现出了那个时间段防守足球盛行,刷进球难度历史最高的时代背景。

1990年世界杯最佳射手斯基拉奇。(7场6球)

1994年世界杯最佳射手萨连科。(3场6球)

斯托伊奇科夫在94年世界杯同样打进6球,但因为场次多于萨连科,就算萨连科第一吧。

反映这段时间世界杯的代表性比赛有:1990年半决赛阿根廷1:1意大利(点球4:3),1994年决赛巴西0:0意大利(点球3:2)。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一提,从1978年世界杯开始到1994年世界杯这段时间,总进球数达到10球的只有一个莱因克尔。

最后一个阶段是1998年世界杯到2018年世界杯,这段时间刷进球数据的难度比90年-94年有所降低。原因除了前面所说的规则改变,还有一点是参赛队从24支增加到32支,对于强队的射手来说,每届世界杯能多出1-2支实力相对较弱的对手可以刷进球,因此出现了两位先后打破世界杯进球纪录的高产射手:罗纳尔多(15球),克洛泽(16球)。

1998年世界杯最佳射手苏克。(7场6球)

2002年世界杯最佳射手罗纳尔多。(7场8球)

2006年世界杯最佳射手克洛泽。(7场5球)

2010年世界杯最佳射手托马斯穆勒。(7场5球)

另外几位也是7场5球,分别是:比利亚,斯内德,弗兰。

2014年世界杯最佳射手J罗。(5场6球)

2018年世界杯最佳射手凯恩。(7场6球)

反映这段时间世界杯的代表性比赛有:1998年1/8决赛阿根廷2:2英格兰(点球4:3),1/4决赛荷兰2:1阿根廷,半决赛巴西1:1荷兰(点球4:2)。2006年半决赛意大利2:0德国。2010年决赛西班牙1:0荷兰。

最后说个关于锦上添花进球的问题,有些人为了掩盖想吹捧的球员大部分进球都是锦上添花进球的事实,列举了历史上各种领先时被扳平的例子来夸大锦上添花进球的含金量。

锦上添花的进球是否可有可无?未必!历史上确实有太多先进球甚至先进两球的情况下被翻盘的例子,但这种情况毕竟是部分情况,不是每次都会出现!拿着偶然当必然,完全是为抬高自己偶像而混淆概念!锦上添花的进球无论如何,含金量也无法和首开纪录以及落后扳平或再次超出的进球相比!

再者,同样是锦上添花的进球,含金量也有区别!到底是你领先一球的情况下完全控场了,还是你领先一球被对方围攻,大门在风雨中飘摇,含金量又是天壤之别!举个例子,就说不久前21年美洲杯阿根廷的进球,1/4决赛对厄瓜多尔,劳塔罗的第二个进球含金量一般,因为球不进阿根廷也肯定赢,厄瓜多尔根本无力威胁阿根廷的大门。而决赛梅西错失的单刀球,如果打进,虽然是锦上添花,但含金量非常高。因为那段时间阿根廷的门前风声鹤唳,球没打进是有可能被扳平的。

所以,对于球迷来说,要评价一名球员究竟如何,只有通过比赛才能有更准确的判断。如果简简单单看了几个数据就评价一名球员,是非常不合理的,也将暴露自己低水平的认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