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深秋的一个晚上,国务院内灯火通明,气氛紧张而严肃。华国锋步入会议室,手中拿着一张被撕了一半的纸条。纸条上,依稀能辨认出“二机部”三个字。
这天晚上,华国锋亲自找来二机部的代理部长刘伟和二机部的老干部刘西尧。沉默片刻后,华国锋将那张纸条放在桌上,抬头看向刘西尧:“刘部长,你回二机部去,担任部长一职。”为何是这个时刻,这样安排?
副书记刘西尧的重要任务
1954年春,刘西尧应任命,肩负重任成为二汽建设筹委会主任。不久后,刘西尧启程前往长春,考察了新成立不久的第一汽车厂。
到达长春第一汽车厂时,厂区内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的场景给刘西尧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详细参观了生产线,观察了从零件加工到整车组装的每一个步骤。工厂的管理者和技术员也向他详细介绍了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操作要点。
考察结束后,刘西尧没有停歇,随即启程前往苏联,这是他首次深入到国外先进的汽车生产线。他首先到达了著名的斯大林汽车厂。在斯大林汽车厂,刘西尧被安排与苏联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进行交流,他们展示了苏联汽车工业的最新技术,包括发动机制造、车身设计以及质量控制系统。
接着,刘西尧访问了莫洛托夫汽车厂。与斯大林厂不同,莫洛托夫厂特别注重于汽车设计的创新性及其适应不同路况的能力。这里,他看到了苏联如何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测试汽车,确保车辆能在严寒或者泥泞的环境下正常运行。最后,刘西尧还访问了苏联的一个汽车研究所。
二汽建设的推迟与挑战
1955年的某个春日,中央作出了关于第二汽车厂(二汽)建设地点的重要决策,将其定位在风景秀丽的四川成都。
在成都选址的消息传来后,刘西尧开始着手准备相关的筹建工作。然而,他很快发现,由于第一汽车厂(一汽)在长春的建设尚处于紧张的施工阶段,全国范围内可用的资源和资金都已经捉襟见肘。一汽的建设吸纳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力量,使得其他工业项目难以同时进行。
刘西尧与相关部门举行了多次会议,讨论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推进二汽的建设。会议中,技术人员和经济分析师详细汇报了一汽建设的进度和所需的资金流向,以及二汽可能面临的资金缺口和技术短板。刘西尧亲自前往成都,实地查看了厂址并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了多轮洽谈,希望尽可能地解决即将面临的资金和人力问题。
尽管如此,由于一汽建设的继续需求巨大,加上当时国内经济总体上的紧张,原本计划用于二汽建设的资源终究未能得到释放。刘西尧在与中央相关领导的会议中,了解到国家层面上对于资金和资源的再分配已无余地,二汽的建设只能暂时搁浅。
在晚年回忆这一段历史时,刘西尧曾带着几分幽默和无奈地评论道,他在汽车行业“是虚晃一枪”。
原子弹研制与国防科技的贡献
1963年,周总理下达了一个极具战略性的任务,要求刘西尧带领工作组深入二机部各科研单位进行全面检查。刘西尧接到任务后,立即组织了一支由技术专家和管理干部组成的团队,开始深入二机部旗下的研究院、实验室、工厂和矿区。
检查开始后,刘西尧和工作组的成员几乎每天都在车间和实验室间穿梭,仔细记录生产中的每一个步骤。他们一行人走进实验室时,见到了正在进行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们,桌上摆满了各种厚厚的试验报告和图纸。科学家们热情地向他们介绍了当前的研究进展以及遇到的技术难题。刘西尧耐心倾听,并鼓励他们将遇到的困难毫无保留地反映出来,以便团队可以集中力量解决。
除了理论研究,刘西尧的检查还包括生产一线的核材料加工环节。在车间里,他看到工人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专注地操作着机器设备。刘西尧详细询问了设备的运转情况和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确保生产过程严谨而规范。
1964年,中国原子弹的研发工作进入了最后的紧张阶段。同年,原子弹现场试验指挥部正式成立,张爱萍担任总指挥,刘西尧作为副总指挥,负责具体实施。他和团队一同前往试验场地,周密安排试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试验前的每一次准备工作,刘西尧都亲自督查。技术人员在现场调试设备时,他仔细观察每个参数,逐一核对试验记录,避免任何细微的差错。试验场上气氛紧张,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确保所有程序环环相扣。技术人员们对刘西尧的到来表示欢迎,并汇报了最后的检查情况,确保每项细节都符合安全规范。
在那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试验成功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大漠上空腾空而起,爆炸的巨大声响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研发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氢弹研发与科技自立
在1964年原子弹试验成功之后,中国的核武器研发迎来了新一阶段。周总理迅速下达指示,要求立即启动氢弹的研制。刘西尧再次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带领团队加速展开氢弹的研发。此时,研发团队的压力比以往更大,氢弹的技术难度要比原子弹更高,设计原理复杂,涉及到大量的理论研究和试验验证。
刘西尧和他的团队首先集中力量攻克氢弹的基本设计原理。为此,许多专家和科学家日夜在实验室和研究所内讨论,不断进行计算和模拟实验。在试验装置的设计阶段,研究团队遇到了难题,几次试验参数都未达到预期目标。对此,刘西尧组织专家召开会议,邀请不同领域的技术人员共同讨论并调整实验方案,以此推动项目稳步推进。
到1965年底,经过无数次的理论推算和实践试验,刘西尧和他的团队终于成功掌握了氢弹的设计原理。为了确保氢弹的成功研制,刘西尧团队制定了清晰的“三部曲”试验计划,涵盖了氢弹试验的各个步骤,从原理性实验、零部件测试到系统性试验,每一个阶段都精确安排,以减少失误风险。
1966年,三部曲试验的第一阶段顺利开始。团队将实验装置逐一进行校准,确保测试环境与设计要求完全一致。
三部曲的第二阶段,团队将试验装置的关键部件投入到更加严格的环境中测试。刘西尧协调多个部门,组织高精度设备进行测试,并多次与科研人员讨论调整方案,确保试验条件与预期设定一致。
到1966年12月,三部曲试验的最后阶段迎来了关键的原理验证实验。这一天,刘西尧带领团队进入试验现场,各部门密切配合,确保试验装置在高负荷下的稳定性。技术人员将每个装置的参数进行精确设定并反复确认,确保最终实验的成功率。在一片寂静的等待中,测试装置逐步启动,实验数据在一条条记录,最终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周总理的坚定支持与晚年荣誉
1974年,刘西尧被召集参加了一次极为重要的工作会议。会议室内,国务院的几位重要领导和刘西尧围坐在一张大桌旁,讨论着当前工业与国防科技的战略布局。华国锋开口,声音稳重而有力:“西尧同志,中央决定让你担任二机部部长。”
作为二机部的代理部长,刘伟在近年为二机部的事务投入了大量精力,是个踏实的干部。刘西尧略一沉吟,对华国锋说:“让刘伟当吧。”华国锋几乎没有片刻停顿:“中央已经决定了。
几天后,中央组织部的一位同志找到刘西尧,向他解释了这项决定的背景。原来,国务院负责常务工作的领导曾提议让刘西尧去教育部工作。但消息传到周总理那儿后,总理并不赞同这一安排,他认为刘西尧并不适合教育部的岗位,而且当时教育部长人选已定。
周总理随即提笔,在一张纸条上写下“二机部”三个字,意图再明确不过。在写完这三个字后,周总理随即将纸条轻轻撕成两半,将其放在桌上。看到这张撕开的纸条,华国锋、纪登奎等人很快领会了周总理的意思。
1975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届会议正式召开,刘西尧被提名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几个月后,刘西尧参加了国务院的全体会议,这次会议也是周总理亲自主持的,汇集了许多国家工业和科技领域的领导干部。会上,刘西尧向总理汇报了二机部在高技术项目上的进展情况。
周总理认真听着,不时点头表示认可,还对报告中的一些细节提出了具体问题。刘西尧一一解答,整个汇报过程条理清晰、内容详实,反映了他对工作的深入理解。周总理听完后,微笑着对他说:“二机部的工作成绩很好,你们的规划也很扎实。”
那次会议结束后不久,周总理的身体情况日渐恶化。那场国务院全体会议,成为刘西尧与总理最后的一次见面。
参考资料:[1]白墨.“两弹”元勋刘西尧[J].新西部,2013(9):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