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经。”
一语道破,大道至简,往往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两千多年前,《金刚经》作为佛家经典,以其极富哲理的智慧,为无数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选其中的四句话,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您读懂其中的哲学与智慧。来摆脱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通读全文,才能上下连贯,明白其精髓。
烦恼怎么产生的?
第一句,《金刚经》中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非菩萨。”
意思是,如果菩萨执着于自我形象(我相),区分自我与他人(人相),看待众生带有偏见(众生相),或贪恋生命长存(寿者相),那便不再是真正的菩萨。
更进一步深入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逐步来弄清楚什么叫“四相”。
我相:指的是自我意识或自我观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我”。
人常常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有了这种心态,往往就会把自己放在“我最大”的位置。若是有一点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发生,你可能就会觉得不舒服。这就是烦恼来源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执”的存在。
老子曾言:“水低成海。”
如果一个人,总是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事事都想突显自我,只会让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只有像水一样,保持谦逊和低调,不争强好胜,不居功自傲,才能汇聚江河溪流,汇聚成海。
人相:指的是对他人的执着,包括对他人的身份、地位、情感等方面的认同和执着。
过分对他人执着,容易导致自己在生活中产生分别心。看待人与物,会有高低贵贱之分,只选择自己中意的那部分,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会划分界限,或者排斥他人。
当你总是带着分别心,去追求自己中意的那部分,无法接受不中意的那部分,你怎么可能拥有快乐呢?毕竟,大千世界,茫茫人海里,什么人都会存在。
众生相:指的是对世间一切众生,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的执着。
其中的“一切事物”指的是对世间万物、各种情感和现象的认同和执着。
以情感为例,比如,你喜欢一个人,这个人离你而去,可是你终究无法释怀,只执着于这一人,就是过分执着。
更多的时候,众生相是因为我们对世间万物差异的片面认知而造成的。
比如,有的人可能认为富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更聪明、更勤奋,而穷人则是因为懒惰或不负责任。这里面就存在着片面的认知,不够全面,难道穷人就没有聪明且勤奋的人吗?
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一定要学会从多个角度来看问题,不能让自己陷入一种角度中,过于执着,或者难以解脱。
寿者相:指的是对生命、寿命和存在的执着,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追求。
言外之意,是在告诫我们,永远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否则只会成为泡影。
这四相,归根结底都是“我”的执念,是烦恼的来源。
如何摆脱烦恼?
很多人一有烦恼,就想着去烧香拜佛,祈求消除烦恼。
第二句,在《金刚经》中说:“凡以色拜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意思是说,倘若遇事就想通过外在形式(如烧香、礼拜)来祈求神灵保佑,就是误入歧途。
如今,去烧香拜佛的人越来越多,若是求得心理安慰,倒也无可厚非。可是,如果你只指望通过烧香拜佛来祈求能够如愿的话,就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因为,大多数人实际上是在祈求满足自己的私欲,如财富、名声等,这种行为并不能真正见到内心的“如来”(即佛性)。
内心的“如来”,指的就是我们内在的本性、真我,那个本就完满无缺的自我。心中若有“如来”,何须烧香拜佛?
当然,我们常人难以达到如此之高的境界,毕竟我们都是凡夫俗子,要生活,要吃喝拉撒。
不过,如果一个人放弃掉现实生活中的打拼,想仅仅通过烧几炷香就能获得福禄双全,那么这样的想法未免太过天真。
假如你的内心有“如来”,则无需外在的礼拜仪式,若内心缺乏这份觉醒,无论如何去烧香拜佛,也是徒劳无益的。
归根结底,这句话要告诉我们的一个深刻启示就是:
我们应该向内探索,认识到我们自身即是“如来”,求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内心深处的探寻,这才是正确的认知。
正如释迦摩尼开悟后说的第一句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说明你我本自具足,一切要向内求!
向内求,并不是一家之言,而是儒释道共通的智慧。
一切反求诸己,时常反省自己的不足与过失,并加以改正,而不是无端地责怪他人或者是抱怨。每当我们抱怨外界给予的太少时,我们应当先自省,想一想,是否是自己的认知有限,导致了我们今天的样子。
人的一生中,很多执念都源于我们的贪、嗔、痴、慢、疑。
我们因“贪爱”而患得患失,因“嗔怒”而心生不安,因“痴愚”而自以为是,因“傲慢”而难以接受他人,因“怀疑”而错失真理。
《金刚经》就是教导我们要摒弃这些执念,实现“无我”之境。“无我”并非否认自我的存在,而是不再被“我”的执念所束缚,达到内心的自由与平静。
当我们不再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不再为外物所累,便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真谛,活出自我。
学会放下内心的执着,只有我们破除了心中的一个个执念,才能摆脱烦恼的纠缠,实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活在当下
第三句,《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语道破了,人生能够拥有的只有当下!因为,过去,已无法改变,现在,转瞬即逝,未来,则充满变数。因此,我们的人生应当珍惜并专注于每一个当下。
活在当下,绝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让我们全然投入到此刻的每一个瞬间。在做任何一件事时,都全心全意,不被过去的回忆或未来的忧虑所干扰。
想要活在当下,就不得不练习“正念”。什么叫“正念”?就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
比如,读书时,就专注于读书,而不是一边读书,一边时不时地看手机。吃饭时,就只专注于品尝食物的味道。睡觉时,就不要再胡思乱想,安心享受休息的时光。
正念,是培养活在当下能力的关键,就是要让我们意识到周围的一切,并接纳周围的一切,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来接纳当下的一切。
活在当下,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不会让我们的思绪,总是活在已经失去而无法改变的过去中,或者,白白浪费掉当下的时间,常常为没有发生的未来而过分忧虑。
而练习“正念”,就是锻炼我们如何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经历与感受上,从而更深刻地体验生命中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
人生,应作如是观
第四句,也是《金刚经》中最有名的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句话,非常富有哲理,世间规则纷繁复杂,无一不涵盖其中。想要深刻理解这句的含义,要先了解什么叫“有为法”。
有为法,指的是:向心外寻求答案与方法的途径。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一切向外求得的事物,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变幻无常,像闪电一样地快速变化,难以捉摸。
其实,是在告诫我们,世间万物变幻无常,要理性的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与它,而被它束缚。因为,一旦向外求,就容易忽视了内心的本质,被外物所左右,一旦事物的发展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烦恼便不请自来。
也许有人会说,难道是要告诉我们什么都不要追求了吗?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别急!并没有这个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人生是无常的,明白这一点,你才能够有好的心态来面对万事万物的变幻无常。
“如是观”,就是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无常,我们应当有“如是观”的态度,能够时刻接纳并尊重事物的无常变化,理解并接受它们的无常性。当我们能够以“如是观”的态度来生活时,我们便不会深陷“我执”之中,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如此,即使我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可以用平常心来对待,知道已经得到的东西,也有可能会再次失去。这样一来,我们便能够拥有良好的心态来驾驭外物,而不是成为外物的奴隶。
比如,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收获了爱情。在得到爱情的这一刻,如果你能够明白,世事无常,没有人可以保证拥有的东西就一定会长久。如此,哪怕有一天你失去了这份爱情,你也可以坦然面对。
比如,有的人因为过于执着于财富,往往将其视为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知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幻象。如果你在拥有时,不能有良好的心态,那么,一旦失去,你便会陷入到无尽的痛苦与迷茫中。
若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外物”的无常性,那么,即使某天失去,我们也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接纳失去,重新出发。
人生,要有允许一切的发生的心态。无论发生了什么,都能够做到不抗拒、不逃避,用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它的发生。
当我们的心足够宽广时,能够容纳的就会越来越多,痛苦与烦恼自然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