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夏起源史

王累评文化课程 2025-01-18 05:50:34

“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里的“中国”指的是当时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即现在的河南洛阳一带。考古学家在陕西出土的何尊这一西周祭器,证实了“中国”称呼的悠久历史。

在商周到秦统一之前,“中国”一词已经普遍使用,但含义多样。有时表示“中央之国”,但更多时候是表示“诸夏之领域”,即中原诸侯国以及最初周朝同姓、姻亲与受功的诸侯的领地。

在首次完成大一统的秦汉时期,“中国”一名作为中央王朝统治领域的泛称,已经涵盖了地理、民族和文化意义。在对少数民族与外邦交流中,开始以“中国”自称。隋唐至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作为国家的名称已屡见不鲜。在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中国”逐渐成为了代表中华文明和国家的正式名称。

1689年,清康熙帝与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中国”正式作为现代国家概念的名称出现在国际条约中。1909年,清朝在中国第一部成文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中,明确以法律形式自称为“中国”。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通称“中国”。1949年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通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这个名字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它不仅代表着一个悠久的文明,更象征着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国家。

“中国”与“华夏”有着深厚的联系。华夏二字并称的最早文献是《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解释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思是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久而久之“华夏”便成了汉族和中国的代称。

无论是古代的中原政权还是后来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接受并认同了“中国”这个概念,将自己融入到中华文化的大熔炉中。这种包容性和融合性成为中华文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二字的由来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从最初的地理概念逐渐扩展为涵盖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象征。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和文明发展,承载着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