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之——成为自己,创造自己

盼晴评趣事 2024-07-24 07:28:35

成为自己

我们遇到困惑,去向人请教,有时会听到这样的建议:做你自己就好了。这样的建议似乎让人摸不着头脑:我现在难道不是在做我自己吗?我还能做别人吗?

什么叫“做你自己”?这里我提供一个我的解释。“做你自己”不是be yourself。be yourself是“是你自己”,表现你现在的自己。“做你自己”重要的是要“做”,是make yourself,制作出一个你自己来。

也就是说,你现在还不是你自己,或者说不是一个理想的自己,你可以是一个更好的自己、更新的自己,但这需要你去制作或创造出来。也就是说,你是你自己的作者。

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成为自己”的过程。成为自己,就是创作自己。要创作出一个怎样的自己呢,你要问:“我该是谁?”

“我该是谁”,至少有四个更具体的问题

我对别人

“我该是谁”的第一个问题,是问:“我该是我想成为的自己,还是别人想我成为的自己?”

对大多数人来说,“我想成为的自己”往往没有“别人想我成为的自己”更明确。在我们还不知道自己该是谁的时候,父母可能已经替我们做了规划。我们是该自己去探索,还是听从所谓的“老人言”呢?俗话可是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对少数有着自己坚定的梦想的人来说,这个问题上的冲突可能更大。现在电视选秀节目很多,很多选手都会说音乐是他的梦想,但是他的家人不理解、不支持。家人不一定就是错的。但是反过来,权威的意见、主流的价值观也不一定就是对的。

这是“我该是谁”的第一个难题。

角色对角色

“我该是谁”的第二个问题,是问:“我该是这个角色的自己,还是那个角色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多个角色。比如,作为一名男士,你肯定有一个角色叫儿子;如果你有兄弟姐妹,你还有哥哥或者弟弟的角色;如果你成家了,你还有丈夫的角色;你在公司工作,你还有上级的角色和下级的角色……

那么在特定的情形下,我们该是哪个角色的自己呢?我该是谁?我该是这个角色,还是那个角色?

百事公司董事长、CEO卢英德,一个印度裔的女性,坐到了一家《财富》500强公司的最高位置。她在当上百事公司的总裁后特别高兴,回到家说:“妈妈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她的妈妈说,什么都先别说,家里的牛奶没有了,你赶紧买牛奶去。卢英德说,你为什么不让我丈夫去买呢?她说你先生很忙,你去买吧。卢英德很不高兴地去买了牛奶回来,问:“妈妈,你为什么非得让我去买呢?”

她的妈妈说:“你的角色首先是妻子和女儿。当你回到家,停好车的时候,请你把你的皇冠也留在车库那儿。”后来卢英德常常讲这个故事,说这对她是很重要的一课。

另外有个华裔女性叫钟彬娴,当过雅芳公司董事长和CEO,这也是少有的华裔女性当《财富》500强公司一把手的例子。有一次,她本来应该和一群企业家一起去见总统,但是那天她的女儿第一次离家去参加夏令营。她选择了送女儿。

她说,对总统来说,多见一个或者少见一个企业家无所谓,但是对女儿来说她是唯一的。在这种情形下,钟彬娴选择了母亲而非企业家的角色。

结果对原则

“我该是谁”的第三个问题是:“我该是追求结果的自己,还是坚持原则的自己?”

你偷东西吗?不要太快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听到的回答都是“不偷”,直到有一次,有个学员犹豫了一下之后回答:“偷过。”那是一次公开课,那个学员是个企业内部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所在的企业还比较有名。然后我再问另一个学员,大概因为有这个例子在前,那个人也回答说:“偷过。”

我们很多人的快速回答可能是“不偷”,但是如果在你的生命历程当中,你要说自己完全没有偷过东西的话,我不是很相信。

我接着问那个负责人:“你现在还偷东西吗?”他说不偷了。我说为什么不偷了。他说:“没有必要偷了。”那我就接着问了:“如果有必要的时候,你是不是还会去偷东西呢?”

大家注意,我们的行动背后有两种逻辑:一种我把它叫作结果逻辑,另一种我把它叫作原则逻辑。如果你不偷东西,你可能是这两种逻辑中的一种。你可能是因为原则逻辑而不偷东西:我不偷东西,因为偷东西是错的。

但是,你也可能是因为结果逻辑而不偷东西:我不偷东西,因为偷东西的结果对我不利。我现在并不缺东西,所以没有必要偷;偷东西还有可能被抓住,被抓住之后不仅是丢人的问题,工作可能也没有了,得不偿失,所以我不偷东西。

我们行动背后的逻辑,如果粗暴一点划分,就是这两种:一种是结果逻辑,一种是原则逻辑。在哲学上,这两种逻辑也叫作功利主义逻辑和绝对道德逻辑。

同一种行动背后可能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比如前面举的不偷东西的例子。再比如对孩子好,为什么你对孩子好呢?大多数人是原则逻辑:因为我是他的父母,所以我要对他好,因为爱孩子是我的原则。但是,也有人会想,我对他好,是养儿防老。“养儿防老”是中国的古话,是结果逻辑。

我也可以说,追求结果是经济学的逻辑。这是可以计算的,就跟投资一样。投资A项目和投资B项目,哪一个投资回报率更高,我们就投资哪一个,这就是经济学的逻辑。

原则逻辑也可以叫作神学的逻辑,它不一定有什么道理,但我就是坚信这个原则。

我们也可以把结果逻辑叫作经济人的逻辑,把原则逻辑叫作道德人的逻辑。我们并不是说道德人比经济人更高尚,或者原则逻辑更高尚,这是从不同角度看这个问题。就拿偷东西来说,好像原则逻辑更对——我什么时候都不应该偷东西。但是,如果你不偷东西,你家里的人就要饿死呢?

北京发生过一个类似的案例,大家也许在报纸上读到过。一个下岗工人的妻子得了重病,需要持续治疗,他们没有钱交治疗费。于是这个下岗工人伪造了医院的收费单,医院以为他们交了费,就一直在治疗。后来当然是被发现了。

如果你不偷药,你家里人就要死,你偷不偷?也就是说,当结果和原则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是选择结果还是选择原则,我们是做经济人的自己,还是做道德人的自己?

这个问题本来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是追求结果的人多,还是追求道德的人多呢?据我看到的社会现象,似乎是追求结果的人多,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了那个平衡点。所以,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要讲究一下原则。

不仅中国是这样,美国也是这样。大家也许还记得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是当时所谓的全球几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现在已经没有了。

作为会计师,原则是不做假账,但是安达信为了让客户多跟自己做业务,为了这个结果,他们帮助客户做假账。他们帮助安然公司做假账的事情后来暴露了,这家会计师事务所也就关门了——最后也没有获得好的结果。

原则对原则

不仅仅是原则和结果会发生冲突,原则和原则也会发生冲突。“当两个原则发生冲突的时候,我该是坚持这个原则的自己,还是坚持那个原则的自己?”这是“我该是谁”的第四个难题。

其实,前面那个为家里人“偷药”的例子,已经不仅是结果(家里人病死)对原则(不偷东西)的难题,还是原则(爱护家人)对原则(不偷东西)的难题。

我们再举一个企业里的例子。现在企业业绩不好,股东要求你裁员。如果你裁员,你是坚持了为股东负责的原则;如果你不裁员,你是坚持了为员工负责的原则。这两个原则都是对的,也都是你想要坚持的原则,也就是说,都是“我该是谁”的内容。但是在此情形下,你到底要坚持哪个原则呢?你到底该是股东的代言人,还是员工的保护者呢?

我曾经做过一个讲座,叫“领导力的四对关键词”。我在前面已经讲了三对。

● 第一对就是领导和领袖,对应的英文都是leader。

● 第二对是决定和决策,对应的英文都是decision。

● 第三对是野心和雄心,对应的英文都是ambition。

尽管它们对应的英文是同一个词,但是在中文里却存在区别,这个区别正是领导力的关键所在。

现在,我们来讲第四对:选择和抉择,对应的英文都是choice。抉择往往指的是艰难的选择。我们可以说:选择往往是在对与错之间选,所以更容易;而抉择往往是在对与对之间选,所以很难很难。

管理的难题往往涉及的是选择,而领导力的难题涉及的是抉择。怎么抉择?前面在问“我是谁”的时候,你要问你的价值观是什么,这很重要。如果你厘清了自己的价值观,而且能够把自己的价值观做一个先后排序的话,你可能就知道该怎么抉择了。

面对抉择,我们还要尽量整合思考。既然是抉择,就说明鱼和熊掌都很重要,我们要努力看看是否能兼得。你的父亲偷了别人的宝马车,你要不要举报他呢?看起来,你要么举报,要么不举报,很难兼得。但是我们要整合思考背后的原则。

举报背后的原则是法律,不举报背后的原则是亲情,如果这两个对你都很重要,你就要试图整合它们。怎么整合呢?

● 方案一,你劝他自首,这个就不是单纯的举报或不举报,而是整合了两个原则。

● 如果你劝他自首他不自首,并且你觉得法律更重要,最后你可能实施方案二:你举报他,但是你同时给他请一个很好的律师,这也是整合。

● 你劝他自首他不自首,并且你觉得亲情更重要,这时你可能实施方案三:你不去举报他,但是你找到了宝马车的失主,你出钱把那辆宝马车买了下来。这样,你也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正义,同时又兼顾了亲情。

作者:刘澜,担任正道领导力中心首席顾问,曾经担任《世界经理人》杂志总编辑、长江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某企业副总经理等职务

来源:《领导力就是说对十句话》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