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北伐次数超诸葛亮,非图名也无做权臣野心,其真实意图是什么

品史学家江樵 2024-08-07 08:52:38

“伯约亡,蜀汉终。”姜维,三国最后的理想主义者。

虽然他才能不及诸葛亮,但是依旧与蜀国的颓势抗争,“姜维才不逮诸葛,而欲与魏争胜”。为此姜维接过诸葛亮北伐的大旗。据《三国志》记载,238年至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其次数甚至超过了诸葛亮。

但也正因为此,姜维引发了不少争议。

有人认为正是因为姜维北伐不审时度势,“兴无效之师,隙开于内,衅起于外”,穷兵黩武,导致蜀国衰弱而亡。

更有人质疑姜维发起北伐的动机。姜维为什么比诸葛亮北伐次数还要多?他是否有想借北伐垄断朝政的企图?

但史料中,姜维却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

他死的时候,家人没一个身居要职。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人会有多强的权力欲。

并且姜维在蜀汉掌军权三十年,其间主动伐魏共十一次,大胜一次,小胜三次,相拒不克者五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胜多败少,论伤亡也是魏重蜀轻。254年,姜维率蜀军再次北伐,在洮西和金城取得两次重大胜利,将北伐的出发点由诸葛亮五出祁山时沿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可以说所取得的战果一度超越了诸葛亮。魏陈留王曹奂因此说道:“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有人也许会质疑:姜维既非荆州派,也不是益州人士,既然没有做权臣的野心,他如此积极地推进北伐,动机到底在哪里呢?何至于苦心经营,招致谯周为首的益州势力攻击,并引发刘禅的猜忌?

因为姜维代表着在蜀汉的凉州势力。而诸葛亮之所以积极重用姜维,也正是为了收服凉州势力,实现跨有凉益的战略。

所以姜维明知不可为,但在荆州派衰微之后,他代表着蜀汉最后的脊梁:凉州派。为了稳住蜀汉局势,给凉州势力争取出路,他不惜用一生去奋争。

或许这正是姜维的浪漫之处。

姜维

姜维在天水本是个无名的小将,为何诸葛亮要对其如此重用?难道只是看重姜维的才能吗?

姜维在蜀军中的提拔速度,堪称坐上火箭。

建兴六年(228年),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

27岁到蜀国,起步就封侯,并且总督蜀军粮运,堪称是要害工作。可见姜维有多受重视。

建兴八年(230年)春,迁姜维护军、征西将军。

黄忠为刘备出生入死,直到斩杀了夏侯渊,才被封为征西将军、关内侯。而姜维入蜀三年,还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就被封为征西将军、当阳亭侯(比关内侯高一级)。

建兴十二年(234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

蒋琬只是亭侯、费祎只是乡侯,姜维入蜀仅六年,就被封为平襄侯(县侯)。

延熙六年(243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入蜀第16年,与镇南大将军马忠、镇北大将军王平同级。

延熙十九年(256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

入蜀第29年,便成为大将军,蜀国的最高军事统帅。

姜维之所以如此受重用,是因为他抢到了蜀汉新战略的风口。

按照《隆中对》的设想,蜀汉的战略本是跨有荆益,也就是占领荆州和益州,从而分别从荆州和益州对魏国出兵,从而南北呼应,让魏国疲于应付。

关羽丢失了荆州后,诸葛亮将北伐的战略重点放在占领陇右地区,将原先跨有荆州、益州的构想转为跨有益州和凉州。

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汉朝的凉州,大致包括陇右、河套和河西三部分,‌以其地势平坦和土壤肥沃而闻名。假如蜀汉将凉州开辟为新的根据地,那么凭借当地丰厚的农业资源,北伐的补给压力将大大减轻,同时还可以获取当地优质的马匹,打造如西凉铁骑一般无敌的骑兵部队。所以就如诸葛亮所说,若占领凉州,从凉州益州两地同时出兵,攻占关中平原的成功率将大大提升。

要想占领凉州,发兵攻打就行,姜维受提拔重用与之有什么关系呢?

有人认为姜维军事素质过硬,并且对凉州一带十分熟悉,重用他就是让他成为进攻的向导,和平定凉州之后的管理者。

可实际情况是,姜维降蜀之前,在天水的官职并不算高,如果仅凭借他个人的影响力,想要攻占并掌控凉州恐怕并没那么容易。

那么姜维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呢?

凉州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南北朝时期,北魏曾有一个顶级势力:关陇集团。

以宇文家族为首的西魏北周上层统治者组成的军政门阀集团,集团的成员是“融冶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其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徒之事”。

关陇集团最强势时有多牛?北周、隋、唐的建立都靠它。接连成就了三个王朝,它堪称史上最强的门阀势力。

以隋、唐为例:杨坚本身便是关陇集团的一员。杨坚建国,关陇集团的支持功不可没。至于唐朝,李唐更是直接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以西凉李暠的嫡裔自居。

可在三国时期,关陇集团却还处于权力的边缘。

比如三国毒士贾诩,就是甘肃武威人。他在当地颇具影响,所以能够在被举为孝廉之后,能被召入朝廷出任郎官。可他的出生背景到了中原,却根本不受待见,毫无竞争力。所以在洛阳,贾诩的仕途就开始原地踏步,再无起色,后来只得返回凉州再谋出路。

不仅凉州势力没有话语权、低人一等,连整个凉州都不太受重视。

会西羌反,边章、韩遂作乱陇右,征发天下。役赋无已。司徒崔烈以为宜弃凉州。

凉州不是总有羌胡作乱,给汉朝带来很大的负担吗?那么司徒崔烈就建议直接将其放弃,谁稀罕给谁去。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整个凉州也几乎处于不设防的状态,所以诸葛亮的进展极其顺利,直到诸葛亮差不多要将陇右吞下时,魏国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朝野恐惧”。

这让凉州本土势力感觉有点伤不起。毕竟之前董卓就率领西凉铁骑入主过洛阳,影响过历史走势。马超、韩遂等十路诸侯一起,号称“关中十将”,他们率领10万精兵,一度让曹操颇感头痛。

这么一个军事力量强盛的势力,竟然几乎要沦落到无声无息的地步。

为了争取到更为光明的未来,凉州势力势必会拼一把。假如曹魏不待见他们,他们就宁愿到蜀汉去找存在感。

强大的西凉铁骑

对于姜维而言,他走得也差不多就是贾诩的老路。

他出身于当地的名门望族。

姜维是天水冀县人。冀县,是凉州的核心区域。东汉时期,‌凉州刺史部的治所曾迁至冀县,‌汉末时期的凉州争夺战多围绕冀城进行。

而姜家,就是天水的第一大家族。

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博学有才。天水旧有姜、阎、任、赵四姓,常推於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四姓欲共治之,夏乃游逸,东诣京师。

我们从上面的薛夏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当时天水共有姜、阎、任、赵四大家族,姜家排第一位。这位姓薛的仁兄特别有才,但又不买四大家族的账,竟被逼迫逃到了洛阳。

这四大家族的能量有多强呢?我们可以从薛夏接下来的境遇中得知一二。

太祖宿闻其名,甚礼遇之。后四姓又使囚遥引夏,关移颍川,收捕系狱。时太祖已在冀州,闻夏为本郡所质,抚掌曰:“夏无罪也。汉阳儿辈直欲杀之耳!”乃告颍川使理出之,召署军谋掾......后数岁病亡,敕其子无还天水。

即便薛夏逃到了洛阳,竟然都被四大家族追捕到,可见他们的影响力之大。所幸薛夏得到了曹操的赏识,才幸免于难得到重用。后来薛夏在死前都让儿子千万别再回天水。

正是靠着姜姓的巨大影响力,姜维出仕任本郡上计掾,州里征召他为州从事。姜维的父亲姜冏死在征讨羌、戎的战场后,姜维又受赐官为中郎,参本郡军事。

中郎可以看作是“官员的预备役”,以后有机会出任县令。可以说二十多岁的姜维,已经几乎达到了地方豪强子弟出任职级的天花板。

虽然在地方已经很牛,但放眼魏国,这还远远算不上重用。

魏晋时期,郎官规模从汉桓帝时的三署郎二千人猛增至魏正始时的万人。也就是说姜维的郎官可以算是某种冗散的虚职,能够出任地方长官的机会已经微乎其微。

所以姜维所任中郎的官职,本应在京师为官,可如今他只能被派到军队中去当炮灰。而且曹魏勋贵子弟出仕,根本不需做郎官等待机会,直接就能任职尚书郎,秘书郎等显职,进入尚书台、秘书省等朝廷中枢。

同样是郎官,当初贾诩还能到朝廷任职去撞大运谋求权贵赏识,现在姜维连进入朝廷的机会都没有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姜维将会是冀县城中一个知名的小镇做题家。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不知此时的姜维会作何感想?

意气风发的姜维

姜维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关羽丢失荆州后,作为蜀汉中流砥柱的荆州派便失去了根基,而夷陵之战更是让荆州派的枝叶也开始凋零。

荆州派将领程畿、‌马良、‌王甫、傅肜、张南和冯习都死于夷陵之战。而荆州派年轻一代的领袖人物马谡又因街亭之战而死。

荆州派独木难支,寻找新的联盟势力便势在必行。  

此时,凉州派正悄然成型。

渭南之战后,凉州军阀最大的两个头领马超和韩遂中了贾诩离间计,或败或降。马超无奈带着马岱、庞德等人投靠汉中张鲁。之后马超又和兄弟马岱一起南下,配合刘备围攻成都。马超便成为蜀汉开国重臣,五虎上将之一。

这样有马超、马岱,再加上汉中之战后降蜀的王平,凉州派便在蜀汉军中初具规模。

凉州派很快迎来了风口。 

公元226年,诸葛亮发起第一次北伐。

出兵之前,诸葛亮曾经联络孟达叛魏,由此可见诸葛亮事先做了大量的功课。显然凉州势力也是诸葛亮联络的对象。

在马岱等人的努力下,姜维看到了希望。既然在曹魏已再无机会,他决定接住蜀汉递过来的橄榄枝。

当蜀军北伐进军凉州的消息传来时,姜维已经开始被曹魏方面重点盯防。

时维谓遵曰:“明府当还冀。”遵谓维等曰:“卿诸人叵复信,皆贼也。”各自行。维亦无如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脩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

在天水太守马遵眼中,姜维已经被划入贼寇一类人。

此时,在诸葛亮、马岱一番工作下,凉州人早已心向蜀汉。见事已至此,姜维不再犹豫,主动归降。

作为天水第一大家族的领军人物,姜维的去留便成为凉州豪杰的风向标。此后凉州守军将领梁绪、尹赏、上官雝等纷纷投降诸葛亮。

此后凉州人都人心向汉,再无抗击之心。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放弃守城向东逃窜,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

顷刻间,陇右五郡(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曹魏整个朝廷“朝野恐惧”。    

在这个过程中,姜维必然做了大量工作。这点从他所受封赏中便可见一斑。

诸葛亮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这一年,诸葛亮还曾给张裔、蒋琬写信称:“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察他的才略,李邵、马良等人也不如他。此人,是凉州上士。”又称:“应该先让他训练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对军事很有领悟力,他既有胆色义气,又深懂兵法的意理。此人心存汉室,而才气过人,等到军事训练完毕,再让他觐见主上。”

姜维北伐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理解姜维为何坚持发起北伐。

与其说他是为了实现野心,成为独揽军政大权的权臣。倒不如说是为了凉州派在蜀汉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但这种努力并不是盲目的,因为当时的确处在北伐的窗口期:

公元238年,司马懿讨辽东公孙渊未回,烧当羌王芒中、注诣等叛魏,关陇一带魏军兵力大减。

公元240年,魏明帝曹睿驾崩,年仅八岁曹芳即位,主少国疑又遭遇地震、初春不雨,民饥开仓,曹魏元气大伤。

公元247年,陇西诸羌叛魏,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蜀,凉州派打回凉州的热情又一次被点燃。

公元249年,曹魏发生高平陵之变,曹魏右将军夏侯霸降蜀,陇西防守空虚。

公元250年,曹魏集中兵力进攻东吴,无论从协助盟友还是趁乱偷袭的角度,都有利于蜀军进攻。

公元253年,东关之战,魏军损失惨重,东吴诸葛恪再次伐魏,给了蜀军南北呼应的机会。

公元255年,淮南二叛,毌丘俭集结大军与曹魏开战,曹魏权臣司马师在战斗中意外而亡,此外雍凉都督郭淮病故,接替其的陈泰经验欠缺。

公元257年,淮南三叛,司马昭集结五十万魏军讨伐淮扬,关中兵力空虚。

遭遇这些“天下之变”,假如你是姜维,你会怎么想?

你大概率会觉得曹魏君主形同虚设,权臣心怀鬼胎,君臣不和、朝纲不振,并且在东吴的屡次进犯下,兵力空虚、防备松弛。

曹魏糜烂至此,难道不应乘势而为,攻占凉州,拾取金瓯一片吗?

洮西之战,姜维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斩杀魏军数万余人,取得了刘禅即位之后最大的胜利。

若不是魏蜀国力差距越来越大,以姜维的才能,蜀军将大有可为。

姜维的坚持

凉州派的崛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挽回荆州派的颓势。

这样蜀汉朝堂上的中坚力量,就由荆州派变为荆州派+凉州派的模式。

凉州派最终没有辜负诸葛亮的厚望,成为蜀汉晚期权力体系中最后的脊梁。

0 阅读:141
评论列表
  • 2024-08-14 03:01

    别瞎统计了,还胜多败少呢,被邓艾摁在地上摩擦了几次?[得瑟]

  • 2024-08-14 20:56

    穷兵黩武,耗尽了国库,为政权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 2024-09-15 13:32

    主要不想当第二个刘璋等着让人来拿

  • 2024-08-12 17:22

    诸葛亮和姜维持续北伐的根本目的就是掌控军权,兴复汉室只是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