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忌:缺失敬畏之心,身无所正言无所规行无所止

国学文化鉴 2024-11-23 08:10:41

《道德经·第二十章》中讲:“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老子告诉我们:对于许多人所害怕的事物,我们应当怀着敬畏之心。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所言的“畏”,是对天地规律的敬畏,对长辈和圣贤的敬重,也是对道德底线的遵守。

《荀子》中说:“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巧言善辩是一种智慧,而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保持沉默,同样也是一种智慧。

明朝方孝孺有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为人做事要懂得敬畏,要有底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南宋朱熹在《中庸注》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也是告诫世人,人生在世应常存敬畏之心。

明朝吕坤有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一个人如没有敬畏之心,无视规则规矩,

则会肆无忌惮,丢失底线,自‬吞苦果。

古语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警示我们:财富是危险之物。人性本贪婪,如果无节制地沉溺欲望,可能会做出让自己悔之莫及的事情。

《孟子》中说:“人有不为也,然后可以有为也。”

做人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处事之道则在于自我控制。

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才能于纷繁世间安身立命。严于律己,修身养性,人生之路定会越走越宽。

敬畏并非恐惧,也非懦弱,而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行为准则。

人活一世,没有谁能做到唯我独尊。

如果对一切事物都毫无所畏,对天地众生毫不敬畏,必然会招灾惹祸,终食恶果。

唯有怀抱敬畏之心,尊重天地、众生和自己,方能行事有度,一生平安与喜乐。

《论衡·福虚篇》中记载了一个典故。

楚惠王在进餐时,竟发现一道菜里有水蛭。

根据当时的法律,他应该将制作这道菜的厨师处以死刑。

然而,他舍不得对厨师下手,于是默默地将水蛭吞入腹中。

当晚,他突然感到剧痛,接连几天无法进食。

腹痛好转后,他意外发现多年来困扰他的腹部积块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

为保全厨师性命,楚惠王毅然将水蛭吞入腹中,不料却无意中治愈了他长期以来的顽疾。

正如老子讲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人在做,天在看。这个“天”,便是谁都逃不过的因果。

正是你过去的言行,塑造了现在的自己。

若不敬畏天道,不信因果,终将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代价。

而不论何时,持善念,走正道,幸运必将与你同行。

“如果你不相信克制是通向幸福境界的门钥匙,放纵肯定更不是。”

人一辈子,多数不幸都是因为管不住自己造成的。放纵只是本能,自律才是修行,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便是一个人最顶级的自律。

法国文坛巨匠雨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在恰到好处的时刻,能够驾驭自我欲望的人,方称得上是智慧之巅的攀登者。”

一句不经意的戏谑可能瞬间激起狂澜,将一段深厚的情谊推向万丈深渊;

一次越界的行为,也许就会在人生旅途中埋下隐患,令未来的机遇化为泡影。

岁月如歌,历经沧桑,我们渐渐明白,真正能够守护我们的,并非是肆无忌惮的随心所欲,而是源自内心的自律与自控。

在无数个日夜的磨砺中,我们领悟到:

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自律境界,便是心中怀有敬畏,言语之间谨言慎行,行为举止有所节制。

心有所畏

河南大地,曾有一位巡抚叶存仁,其生平事迹,令人感慨万千。

在他为官的岁月里,他始终坚持清正廉洁,一丝不苟,对于任何形式的贿赂,他都是坚决拒绝,从不沾染半点尘埃。

当他任期将满,准备卸任离去之际,那些曾与他共事多年的下属,纷纷前来为他送行。

他们相约在一条蜿蜒的河边,为这位清官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告别仪式。

起初,叶存仁并不同意这样的安排,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官员,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送行。

然而,面对下属们的一片诚意,他最终还是被他们的坚持所打动,答应了下来。

约定的日子终于到来,叶存仁一大早就来到了湖边,等待着下属们的到来。

然而,一等再等,却始终不见他们的身影。

夜幕降临,湖面上的月光洒在水面上,泛起一片银光。他不禁感叹,原来时间过得如此之快。

直到深夜,才见一叶扁舟缓缓划来,舟上坐着他的下属,手里捧着一箱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

原来,这位下属是想要在离别之际,送给叶存仁一份礼物,以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感激。

但他又担心此举会被人发现,于是选择了深夜这个最隐蔽的时刻。

下属将礼物送到叶存仁面前,用诚挚的语气劝说道:“请大人收下这份礼物,我深夜而来,必不会有人知晓。”

然而,叶存仁却一边摆手拒绝,一边吟诵道:

“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他的声音在夜色中回荡,仿佛在告诉世人,他心中的敬畏和坚守。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敬畏心,从来都不是束缚我们的枷锁,而是一种通往卓越的阶梯。

正如曾国藩所言:“心存敬畏,便是载福之道。”

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敬畏心是最好的护身符。

它让我们在高位时,仍能保持谦逊,克制欲望;在困境中,仍能坚守原则,不越雷池。

人生路漫漫,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道路,但我们可以选择在自己的心中装上一个报警器,时刻提醒自己,对关系保持敬畏,对规则心存敬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名利场中不迷失自我,在欲望的洪流中保持清醒,让生活如行云流水,从容不迫。

言有所戒

《论语》中提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告诫我们,说话要谨慎,不能信口雌黄。

寓言大师伊索,在他风华正茂的少年时期,曾经有过一段在厨房挥汗如雨的经历。

在那段岁月里,他亲手烹制过世间最美味的佳肴,也品尝过最苦涩的失败。

某日,主人对他提出了一个既出人意料又充满挑战的要求:

请他用世间最精华的食材与最劣质的材料,分别制作两道菜。

伊索爽快地答应了,他潜心研究,巧妙地将两者融合,终于端出了两盘令人惊叹的舌头宴。

主人凝视着这两道菜,眼中满是疑惑,仿佛在询问这神秘的菜肴背后蕴藏着何种深意。

伊索见状,微微一笑,用他那富有哲理的言辞解释道:

“舌头,这看似平凡无奇的器官,竟能承载着至高无上的智慧,犹如最珍贵的宝物。

然而,它亦能轻易地招致灾祸,如同最锋利的武器。

言语无影无形,却能直击人心,唯有学会约束自己的口舌,方能修炼出最深厚的修养。”

在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牛爱国与冯文修这对好友,自幼便相识于微时,彼此间情同手足。

尽管他们一个生活在繁华的县城,一个扎根于宁静的牛家庄,相隔千里,却从未阻碍过他们心灵相通。

他们时常聚在一起,畅谈人生百态,分享喜怒哀乐,关系亲密无间。

然而,命运却在这对好友间布下了一道无形的鸿沟。一天,牛爱国突然发现妻子背叛了自己,而她出轨对象的家人,更是变本加厉地煽风点火,教唆他杀死妻子以泄心头之恨。满心苦闷的牛爱国,无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他找到了好友冯文修,将家中的丑事和满腹委屈倾诉给他。

几天后,两人因为一桩买卖牛肉的误会,冯文修一时冲动,竟然将牛爱国的隐私公之于众。

顿时,流言蜚语如潮水般涌来,被众人指指点点、冷嘲热讽的牛爱国,几乎崩溃。

曾经无话不谈的好友,如今却成了彼此心中无法逾越的鸿沟。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任何场合与关系中都存在着一条不可触碰的红线。并非每个话题都适合成为人们的谈资,也并非每个故事都适合被戏谑调侃。

作家海明威曾说过:“人用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学会说话,却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学会闭嘴。”

在尚未了解真相的情况下,盲目附和并不能彰显智慧,反而可能加剧误会;

一时的冲动,口不择言地攻击他人,只会让矛盾升级,让气氛更加紧张。

真正高明的说话之道,并非滔滔不绝地表达,而是言辞有度,口下留情。

鲁肃传》中曾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孙权与大臣们商议是否联刘抗曹时,大臣们各抒己见,争吵不休,让孙权头痛不已。

在大臣们纷纷表达意见的间隙,孙权注意到鲁肃始终沉默不语,心生疑问:“平时足智多谋的人,为何今天一句话都不说?”心里越想越郁闷。

正当孙权心烦意乱,走出大殿透气时,鲁肃也紧随其后,表达了自己赞同与刘备联合对抗曹操的想法。

孙权感到奇怪:“在大殿上,你为何不发表意见?”

鲁肃答道:“在那种场合下,说出自己的观点很可能被淹没在众人的争论之中,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争执。”

孙权细细思索,还真是如此,心中方才释然。

而鲁肃有自己的考虑,他担心公开说出自己的意见会得罪朝中的一些人。

为了避免自己惹上麻烦,才选择不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

老子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真正高明的人,懂得在展示自己同时,也做好自我保护。

说话进退有度,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

言语是银,沉默是金。

口下有尺,言行有度,才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

在开口之前,给自己留一些思考的时间,让话语更加恰当妥帖;在言辞中融入关怀,照顾对方的感受,才能让沟通更加融洽和煦。

谨言慎行的背后,不仅是智慧的体现,更是将心比心的体贴与善意。让我们学会在言语中传递温暖,用关爱和理解化解纷争,让这个世界充满和谐与美好。

行有所止

《礼记》有云:“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这句话强调行动要有理有据,不能盲目行事。

查理·芒格曾言:“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懂得规避不该走的路,其价值往往胜过明晰应当如何前行。”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时常身陷诱惑的漩涡,面临种种考验。

若是无法自我约束,就可能被无边的欲望裹挟,坠入无尽的深渊。

清醒而自律,方能走得更远,立于不败之地。

不久前,一则关于“贵阳女子在自助餐厅补缴四万多元餐费”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

这位名叫叶女士的女士在餐厅就餐时,常常一次性地点十几份高档食材,如北极贝、法式鹅肝等,其数量几乎可供四至五人享用,但她在短短几十分钟内便将这些美食一扫而光,然后迅速离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餐厅老板渐渐察觉到其中的异常。

经过一番调查,老板发现叶女士每次都会携带大量塑料袋和纸巾,在用餐过程中,她一边享用美食,一边将这些食材打包带走。

由于自助餐厅实行固定收费,叶女士每次仅用代餐券支付218元,便可以享用价值万元的食材。

当她发现这一手段可行后,更是变本加厉,短短一个月内便光顾了自助餐厅五次,带走了价值四万多元的食材。

随着监控录像的曝光,餐厅老板决定将叶女士告上法庭。

最终,她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全额支付了餐食费用。

在《奇葩说》中,有一句话说得甚是精辟:“那些最诱惑你的选择,往往并非上帝赐予的机会,而是恶魔设置的陷阱。”

看似轻易可得的好处,若冒险去追求,往往只会陷入更深的困境;

看似轻松可行的捷径,若放弃原则去追求,往往只会越走越偏。

《左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虞国的君主虞公,痴迷于奇珍异宝,一见到珍宝就想独占为己。

有一次,他看中了弟弟虞叔家中的美玉,便毫不犹豫地向虞叔开口索要。

为了避免得罪他,虞叔只好忍痛割爱将美玉献给了他。

然而,虞公并没有满足,又垂涎虞叔的宝剑,再次派人前来强行索取。

他的贪婪无度彻底激怒了虞叔,虞叔愤然起兵,最终将他赶出都城。

老子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唯有懂得知足和适度,才不会出现“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情况。

那些无法控制欲望的人,终将会被欲望所摧毁。

克制贪欲,知足常乐,才能于俗世洪流中活得从容淡定。

凡事把握一个度,因为过度必然带来灾祸。

只有掌握好分寸,才是顶级智慧的表现。

人生如同疾驰的列车,学会适时刹车,比盲目加速更为重要。

当欲望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时,与其无休止地透支自己,不如适时降低消费,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当诱惑与原则发生冲突时,与其沉溺于醉金迷的虚幻,不如试着看淡名利,坚守初心。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

漫步于郁郁葱葱的花园之中,尼采的目光偶然落在一位园艺师精巧的劳作上。

那园艺师,似乎有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独到见解,他并非将肥沃的土壤倾泻于每一株植物,以期它们能够更茁壮地生长,而是挥舞着锐利的剪刀,果断地修剪掉那些杂乱无章的枝叶。

那些被修剪过的树干,原本看似凋零,却意外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仿佛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洗礼。

尼采看着这一幕,不禁心生感慨。

他暗自思忖,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或许应该学习这位园艺师,用锐利的剪刀修剪掉心中那些无节制的情感、贪婪的欲望、虚荣的内心,唯有如此,生命之树才能在岁月的洗礼中长青不老。

确实,若想让生活焕发出新的光彩,并不需要一味地追求创新和变革,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磨砺中,修炼自己的内心。

心怀敬畏,摒弃侥幸心理,我们方能避免陷入更大的危机;

谨言慎行,学会言有所戒,方能减少与他人之间的摩擦和冲突;约束自己的行为,抵制诱惑,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独立和清醒。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