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末降息后,哪家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高?关注3家银行

借借娇俏 2024-08-05 19:17:04

2024年,银行的存款利率已经很低了,定期存款利率已经普遍低于3%。但就在大家嫌银行存款利率低的时候,2024年的国有六大银行和全国股份制银行的首轮降息又来了。

一、六大国有银行率先降息

7月25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降低了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此次降息,较长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降更多,活期存款利率只下调0.05个百分点,通知、协定和1年期、6个月、3个月的定期存款利率下调0.1个百分点,但2年期、3年期和5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却下调了0.2个百分点。

此次下调之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3个月、6个月、1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05%、1.25%、1.35%;2年期、3年期、5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分别是1.45%、1.75%、1.8%。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有所差别,6个月和1年期的利率分别为1.26%、1.38%,其他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均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一样。

二、12家股份制银行跟随降息

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宣布降息之后的第二天(7月26日),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也宣布调低存款利率,打响了股份制银行2024年降息的第一枪。紧接着,7月29日另外10家股份制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广发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也一同宣布调整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调低的档次分为0.1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

降息后,绝大部分的股份制银行3个月、6个月、1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分别是1.10%、1.35%和1.55%;2年、3年、5年的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分别是1.60%、1.8%、1.85%。

有3家股份制银行的存款利率较为特别,与其余的9家不同。这3家股份制银行分别是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他们的定期存款利率各自都有一些特点,现将不同档次的最高利率分别列示如下:3个月1.13%、6个月1.39%、1年1.55%、2年的1.70%、3年的2.10%、5年的2.10%。这也就是6家国有大行与12家股份制银行的最高利率水平了。

从上述表格可看出,在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当中,3个月定期存款利率最高的是渤海银行1.13%,6个月最高的是渤海银行1.39%,1年期的各家股份制银行都是1.55%,2年最高的是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1.70%,3年最高的是渤海银行、恒丰银行2.10%,5年最高的是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2.10%。

三、降息后,出现2个现象

7月末,我国主要的2类银行降息之后,许多经济专家和银行客户基本认同今年底和明年初,银行存款利率还会有新一轮的降息。在这种预期之下,银行的存款和理财业务出现一些变化,可归纳为2个现象。

1.银行客户抢购大额存单

大额存单作为利率最高的存款产品,利率较同期限的定期存款要高一些,因此也很紧俏。例如,中国银行APP在售的1年期和2年期的大额存单利率均为1.7%(2024年8月2日数据),均比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35%和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45%高出不少。

这次存款利率下调之后,因担心存款利率还会下降,银行的大额存单变得更加畅销,许许多多的客户都争先抢购大额存单,导致许多银行大额存单供应紧张,有些产品已经断货。

而且断货的产品已经从2年期、3年期等利率较高的较长期限的大额存单,蔓延至3个月、6个月等利率较低的短期大额存单,甚至个别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里已经没有大额存单供应。

例如,建设银行手机银行APP显示(2024年8月2日),只有1个月的大额存单在售,其余期限的大额存单已经断货。

2.逐利资金转向购买理财产品

大额存单供应紧俏或是断货,导致许多逐利资金转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之前有一段时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亏损的情况。

2022年11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大幅下跌,短短几天时间,不仅把之前一年的涨幅都跌没了,连本金也面临着亏损或是已亏损。2022年11月份开始的那阵理财产品净值大幅下跌和客户本金亏损,困扰了太多的银行客户。

那个时候,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对许多客户来说是出乎意料的。之前,他们有听银行宣导说“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存在本金损失的风险”,大家都以为银行只是说说而已,因为没有亏损的情况发生过。但当亏损的事实真的来了和时候,就卒不及防了!

银行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是债券,也就是说,银行理财产品为了保持稳健风格,将绝大部分的钱购买了债券。一般来说,银行理财产品持有债券的比例会超过80%。只有债券的价格下跌才会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大幅下跌。因此,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大幅下跌,就是由于债券价格大幅下跌引起的。

许多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就是奔着稳健而去的,但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失去了稳健的形象,那也就没有必要留恋了,于是不少人赎回了理财产品,转存为银行定期存款,资金量大一些的客户存了大额存单。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银行客户对理财产品开始有了客观的认识,也逐渐认同了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

进入 2024年以来,随着债券价格的上涨,理财市场得以快速修复,银行客户又对理财产品恢复了信心。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还能达到3%左右,比定期存款的利率高多了。这种“比价效应”的存在,会推动追求超额收益的存款资金向理财市场转移。

不过,银行理财产品虽然较为稳健,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银行客户不能一味地追求收益而忽视了风险承受能力。

【关注我,便于获取更多金融知识和理财技巧!】

2 阅读:1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