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儿干都司,全称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明朝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以东及松花江和嫩江流域设立的行政机构。职责主要是负责招抚和管理该地区的各部落,而非直接统治。其治所位于黑龙江下游东岸的奴儿干城(今俄罗斯特林)。
转自“民族史”
明朝太祖时期,随着对黑龙江奴儿干地区的逐步征服,先前依附元朝的部落首领纷纷归降明朝,并请求参照元朝的制度进行册封。永乐元年(1403年),为扩大明朝东疆,设立了建州卫(今黑龙江东宁),同年12月建立兀者卫(今黑龙江绥化)。次年,明政府开始设立奴儿干等羁縻卫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地区先后建立了超过130个卫所。
永乐七年(1409年),明政府设立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理整个地区的行政机构。机构的官员初为轮流派驻的流动官员,后来则由当地部落的首领世袭担任。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政府在奴儿干都司的官衙所在地一座原有观音堂的基础上建立了永宁寺,立永宁寺碑。据《永宁寺记》记载,奴儿干都司与东北的130多个卫所并没有直接的管辖关系,而是一个非常设机构。
奴儿干都司的辖区内,生活着蒙古、达斡尔、女真等民族的人民,他们被分别安置在各个羁縻卫所,由各族首领担任各卫所的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职位,并授予他们官印。都司的治所设在奴儿干城,位于黑龙江下游东岸,距离黑龙江口约两百公里,距吉林船厂约两千五百公里。
明宣宗即位后,奴儿干都司于宣德九年(1434年)正式废除,共存在了25年。其管辖范围西起斡难河(今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东抵日本海,南接图们江上游,西达鞑靼蒙古。
奴儿干与内地的邮传主要通过海西东水陆城站进行,该线路北起都司治所特林之西的满泾站,中经四十五个驿站,南抵底失卜站,再经过辽东都司直达北京,全程达两千五百公里。此外,库页岛的北半部(这是尼夫赫人和鄂罗克人的居住地)也向明朝进贡。
奴儿干都司作为地方最高一级的军政合一统治机构,直接隶属于明朝中央政府。然而,明朝对于东北边疆地区的统治并非像内地各省一样直接掌管,而是在重要地点设立军事据点并发展交通路线。实际上,各族仍然由各部族自行统治。在明成祖之后,明朝对于经营东北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随着女真内部之间的斗争和部族迁徙,奴儿干都司于宣德九年(1434年)正式废弃。
来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