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古至今,众多传奇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涌现,他们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事迹也让我们回味无穷,这其中有许多鲜为人知却趣味十足的典故。
有些典故韵味悠长影响深远,也有的令人捧腹大笑,这样有趣的事情你知道几个呢?
宰相肚里能撑船
王安石身为北宋宰相,在中年丧妻后纳了年仅十八的姣娘为妾,姣娘正值青春妙龄,却因王安石忙于朝政而独守空房,久而久之跟府中年轻仆人暗生情愫,当风言风语传到王安石耳中时,他本欲捉奸,但最终理智占了上风。
中秋佳节,王安石邀姣娘赏月,借此机会吟诗暗示她自己已知晓偷情之事,姣娘也是才女,瞬间明白其中含义,跪地回诗承认错误,并以“宰相肚里能撑船”来为自己求情。
王安石细细思量,自己年过半百,而姣娘青春年少,此事也不能全怪她,于是他决定成人之美,赠银千两让姣娘与仆人成亲,远离他乡去过自己的生活。
此事传开后,人们对王安石的宽宏大量深感敬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男人纳妾较为普遍,而王安石作为宰相,能如此大度地处理这件事实属难得。
他的行为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胸怀,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宽容大度的典范,“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俗语也因此流传千古,成为形容人宽宏大量的代名词。
压岁钱的传奇来历
传说中,小妖“祟”在年三十夜里出来害孩子,被摸头的孩子会生病变傻,这让人们陷入了极大的恐惧之中,为了保护孩子,人们想出了各种办法,用红纸包八枚铜钱放在孩子枕边的方法,成为了后来“压岁钱”的起源。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当时也叫厌胜钱或大压胜钱,这些钱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佩戴的钱币形状的辟邪品。
钱币的正面多为吉祥文字,像是“去殃除凶”“福山寿海”“长命富贵”这些,背面是“北斗七星”“龟蛇”“生肖”这类祥瑞图案。
到了唐代,宫廷盛行春节散钱,当时人们把春节这天作为立春日,在宫内相互朝拜,当时在民间还没有拜年的习俗,宋元以后,春节被定为正月初一,春节散钱习俗就演变为长者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
在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可见,压岁钱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给予,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压岁钱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希望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
不三不四的文化内涵
“不三不四”这个成语,通常被解释为不像样子、不正派或不规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古人认为,在天数三四之间有一个“阴阳界”,所以“不三不四”就像处于不阴不阳的状态。
古人视“三”为事物整体的象征,宇宙中有三才天、地、人,天上有三光日、月、星,帝王中有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人中有三曹和三苏。
古代还有奏曲之法叫“三叠”,名言中更不乏“三人行必有我师”“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等,“三”代表着一种整体、和谐与稳定。
“四”古意则多含有周全、称心,取事事如意的意思,故有“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诗”齐诗辕固、鲁诗申公、韩诗韩婴、毛诗毛公。
战国有“四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传说有四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文人有“四艺”琴、棋、书、画,“四”象征着周全、美好。
“三”与“四”寄托了古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礼赞,那些不正派、不正经的言行便被斥为“不三不四”。
将军权龙襄的趣事
权龙襄身为唐朝将军,性情急躁不学无术,当他初次听闻“忌日”这一概念时,竟不知是什么意思,还需手下人详细解释。
在经历丧忧之事后,权龙襄按照属下告知的方式,在忌日当天独坐房中,然而一只大黑狗的意外闯入,瞬间打破了这份宁静。
权龙襄大怒,厉声斥责这只“该死的狗子”,认为它冲破了自己的忌日,他的反应极为激烈,这一行为既凸显了他的鲁莽,又显示出他对忌日的片面理解,在愤怒之余,权龙襄当即决定第二天重做忌日,并下定决心要看好那条黑狗。
这种行为着实令人忍俊不禁,充分展现了他的滑稽可笑之处,在那个时代权龙襄的故事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
在唐朝这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既有饱读诗书、知书达理之人,也有权龙襄这样性情急躁、不学无术的奇葩存在,他的趣事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为后人了解唐朝的社会风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宋朝榜下捉婿奇观
在宋朝,“榜下捉婿”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宋真宗时期,范玲孙中榜首后被宰相嫁女,宋神宗时期,蔡卞中进士后被王安石嫁女,欧阳修也是在科举高中后被人“预定”为婿。
宋朝重文轻武,科举成为人们改变命运、步入仕途的重要途径,一旦中榜,不仅能获得官职,还能享受优厚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正如宋真宗所言:“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因此,新科进士们成为了权贵、富豪们争抢的对象。
“榜下捉婿”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殿试发榜之日,京中各路达官贵人、各地富绅全家出动,赶到皇家御院所在的“金明池上路”,争相从新科进士中挑选佳婿。
有的人家派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家丁,混在看热闹的人群中,一旦有人中榜,便蜂拥而上,强行将中榜人架走或抬回府邸。
还有的人看到穿绿袍的进士,便冲出来激烈争抢,这种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看家世、不问是否婚配、不问生辰八字的行为,闹出了不少笑话。
一位新科进士仪表堂堂,被一权贵之家看中,十几个家丁将他簇拥进家,这家主人欲将女儿许配给他,而进士却幽默地以要回家与妻子商量为由婉拒,令人捧腹。
北宋宰相王旦、寇准都曾“捉婿”,高清虽然才华与品貌一般,却被宰相寇准“捉”为侄女婿,高夫人去世后,又被另一位宰相李沆招为女婿,成为“天子门生宰相婿”。
曹丕组织过一场驴叫葬礼
王粲,这位“建安七子”之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在当时声名远扬,他与曹丕之间的深厚情谊,更是成为了一段佳话。
王粲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数量上,更在于作品的质量,他的文章风格清丽,用词精准,常常能够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让人读来感同身受,在当时备受推崇,许多文人雅士都以能与他交流文学心得为荣。
曹丕作为魏国世子,对王粲的才华极为欣赏,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畅谈天下大事,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当王粲去世的消息传来时,曹丕悲痛欲绝,他知道王粲生前的特殊爱好——喜欢听驴叫,于是决定在葬礼上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纪念这位挚友。
在王粲的葬礼上,曹丕站在灵柩前,深情地回忆起与王粲相处的点点滴滴,他感慨地说:“王兄乃我知己,如今舍我而去,我就不说什么场面话了,王兄生前最爱听驴叫,那我们就用他最喜爱的声音为他送行吧。”
说完曹丕率先学起了驴叫,在场的文人雅士们,先是一愣,随后也纷纷响应,一时间,葬礼上响起了一片抑扬顿挫的驴叫声。
这种特殊的送行方式,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认为曹丕的行为荒诞不经有失身份,但也有人理解曹丕的做法,认为这是他对王粲真挚情谊的表达。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魏晋时期的文人追求精神自由、个性解放,他们的行为往往不拘泥于传统的礼仪规范,曹丕的行为,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