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瑞和刘胡兰都是英雄,对于人民来说,他们是为了保护国家而献身的。但对于毛主席来说,两个人却有着很大的区别。他曾两次为刘胡兰题词,却拒绝给董存瑞题词还说道:“我写不合适”,那么他们两个人到底有怎样的区别呢?
1947年1月12日,年仅15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始终坚定信念,为中国人民的事业英勇就义,刘胡兰在凶残的敌人面前,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忠贞不渝、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
刘胡兰原本出生在山西文水县的一个穷苦的家庭,十岁的时候她就参加了儿童团。抗日战争胜利后,她去了妇女训练班学习。
在这之后,她积极参加和领导当地土地改革运动,之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
1947年1月12日,阎锡山的军队包围了文水县云周西村。他们当众抓捕了16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威胁,刘胡兰始终不屈服。
为此,敌人甚至要说杀害所有的村里人。刘胡兰用生命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光荣牺牲。刘胡兰的事情,很快被新华社的一名记者得知,于是他含着眼泪报道了刘胡兰等人的英雄事迹。
毛主席得知后,也感动不已,为她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但在战乱中,第一次题词被弄丢了,所以在1957年1月12日,刘胡兰就义10周年的时候,共青团山西省委就派人来到北京,上交了恳请毛主席重新为刘胡兰重写题词的报告。
于是,毛主席再一次为刘胡兰重书写题词。
对于这样的英雄,毛主席是敬佩的,为他们题词在所不惜。但当有人请他为董存瑞题词的时候,毛主席却意外拒绝,还说不合适。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把自己的身体当做支架,手托炸药包,炸毁了国民党军据守的碉堡,壮烈牺牲。
5月25日凌晨4点20分,董存瑞和战友们正在地上看着被解放军炮火攻击的苔山。
5时25分,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担任主攻。下午3点,第二次总攻开始,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暗堡,挡住了解放军冲锋的道路。
董存瑞挺身请战,表示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
董存瑞拿起炸药包就冲了出去,密集的弹药让他动弹不得,他瞅准机会爬起来抱着炸药包冲到了桥下,用左手托起了炸药包,紧紧的贴住桥底,用右手拉开了导火索,他依依不舍的望着这个世界。
随着一声巨响,暗堡被炸毁,董存瑞也彻底消失在了人间。他用鲜血和生命为部队赢得了胜利。
刘胡兰16岁,董存瑞18岁,他们年纪相差不多,也都是为了祖国的胜利而牺牲的。但在毛主席看来,这两个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刘胡兰是群众,董存瑞应当算作是军人,所以他作为主席可以给刘胡兰题词,而朱德作为总司令才更适合给董存瑞题词。
1957年10月18日,朱德为董存瑞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