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大政治家,在治国理政上,有着许多常人难及的杰出智慧,体现出一代伟人的真知灼见。
1954年1月4日,主席审阅修改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报送的一份关于老根据地干部情况的报告。
在报告中,邓子恢谈了他回福建龙岩故乡时途经长汀、瑞金、于都、赣州、吉安等老革命根据地调研的一些情况,说他感到这些地方上较普遍地存在着对地方干部培养与提拔不够的问题。毛主席仔细阅读,对报告和批语稿作了多处修改。
首先,他将报告中的“苏区”、“老苏区”,分别改为“根据地”、“老根据地”——这几个字一改,体现出了他对那些革命根据地的深厚感情。
在报告中讲到干部地方化处,毛主席加写了一段话:
“所谓干部地方化,当然不是说地方高级和中级领导机关都要用本地人,不能用外地人,相反是必须要用必要的外地人的,现在如此,将来还会如此。在农业机械化实施的时候,农村技术人员也是要用一些外地人的。我在这里说的主要是指目前县区干部的情况。”
这就是毛主席的用干部之道,即:一、在地方上,中高级干部要多用外地人;二、农村技术人员也要用外地人;三、地方上主要是县区干部。
为什么要这样?这就是毛主席治国理政的智慧,一、可以避免当地干部的狭隘性;二、避免当地干部的私人情结和地方观念;三、可以实现干部交流。
在末尾,毛泽东还加写一句话:“此外,不但老根据地应这样做,一切晚解放区也应大体上这样做,也应用极大的注意力去培养和提拔地方干部。”
最后,毛主席批示:“刘、周、朱、陈、高、饶、安子文、小平、子恢、仲勋阅,尚昆办。”
如今,毛主席当年地方干部外地化的要求,已经成为不少地方使用干部的一条原则。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治国录:毛泽东与1949年后的中国》(全四册)记述了1949年后毛泽东治国理政的历史及其智慧,是毛泽东时代的真实记录;该书为经典国史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