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中行

是禅牛呀 2024-08-22 08:16:53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自古脍炙人口。至今,我还能背诵其中的片段:“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在湖南常德西南侧的桃源县。

到常德,第一个想去的地方,就是桃花源。

桃花源位于常德市西南三十余公里,南倚武陵,北临沅水,319国道在景区前经过。从承德到桃花源,很是便捷。

常德是座古城,考古发掘,发现6500多年前便有人类在此生活。当地传说,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尧舜之时,贤者善卷就生活在常德附近的一座山上。帝尧南巡时途经此地,得知善卷有德才,便以大礼向他求教。舜继位后,也在南巡途中专程前去拜会善卷。经过交谈,舜帝欲将天下共主之位禅让给善卷。善卷坚辞不受,旧隐进深山之中。由于善卷用中原文化教化湘沅百姓,人们感念他,便把他隐居的山称为“德山”,因而至今尚有“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的流传。

战国末期,这里设黔中郡,郡治在临沅县。当时,屈原被流放到沅江一带。“乘令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沅有芷兮澧有兰”,这些名句都是屈原在这一时期生活的写照。

先秦之时,当地就有人自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西汉初年,朝廷改黔中郡为武陵郡。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五溪(今湖南省怀化市一带),曾驻军乌头村,今桃花源附近至今还留有他住过的“马援石室“以及他曾设营地的“营盘洲“。当时,由于不服当地的潮湿闷热,马援的将士曾多患瘟疫,当地百姓就献上“三生汤“(即擂茶)为将士治愈瘟疫,因而这一带也就留下擂茶的传说和以擂茶待客的习俗。

公元421年,东晋诗人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诗并序》,他用浪漫主义的手笔构造了一个没有纷争、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理想世界——桃花源,反映了人们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桃花源也就此声名大噪。

隋代时,改武陵郡为朗州;北宋时又改为常德。

其后,经过多年的营造,桃花源逐渐兴盛。唐代在元和初年(807年),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今常德市)司马,就常到过桃花源,还留下了《游桃源一百韵》:“沅江清悠悠,连山郁岑寂。回流抱绝巘,皎镜含虚碧”。

千百年来,孟浩然、李白、杜牧、韩愈、苏轼等文士都曾到过这里。

如今的桃花源,几经妆扮,更如人间仙境一般。

此地的山水走势,把桃花源景区划分为秦溪、秦谷、五柳湖、桃花山、桃源山五大块。

所谓秦溪,就是指当初“避秦之人”的溪流,其是沅江南侧支流,相传这里就是当初武陵渔郎进入桃花源的小路。如今, 我也效仿一回武陵渔郎,泛舟秦溪,东行,忘路之远近……

一路的柳暗花明,到秦谷。弃舟登岸。行不远,眼前仿佛真就出现了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场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头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穿过幽长的秦人古洞,眼前突现一片宁静的田园风光,正所谓“初极狭,才逼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纵目远眺,山凹处有一片农田,散落着几户人家。绿油油的田地和星星点点分布的村居错落有致。清澈的小河,袅袅的炊烟,如画的桃林染满了整个山坳。

古朴自然的村落里,古意盎然的卫楼、戍楼、息楼、寰楼、饮马居,还有原始的民俗表演,呈现出千年前武陵渔郎所见的秦人生活情形,让现代游人也有如身处恬淡淳朴的农耕时代。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到底在哪里?一直是人们探讨话题。如今,在安徽、山东、四川、重庆等很多地方都有桃花源,也都自称是陶渊明笔下的美景。

不管如何争论,我只认为,眼前秦谷的恬静幽静之中,就应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然,这里的一切,都是现代所新建。可事实上,这世上又有哪座建筑不是人力而为之?

流连于饮马居坡下那一片茵茵草场,寰楼里表演的民俗文化,鱼仙居的荷塘柳色清波澹澹,执竿渔趣,还有葫芦坊里酒香氤氲……“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来此妙境,如入仙界;只要入景入画,入心入魄,又何须管它是古建还是新居?

在这里,可乘船,可戏水,可漫步,寄情于山水间;在这里,大可放宽心胸空,悠然地享受“桃花源”带来的静谧,令我感受到“复延至其家”的轻松。

眼前美景连绵,但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还是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人,名潜,别号五柳先生。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外祖父是东晋的名士孟嘉。

东晋施行门阀制,凭借曾祖父陶侃的声望,二十九岁的陶渊明就得以出任江州(今江西大部)祭酒,掌管教育文化。不久,因他的顶头上司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次子)面对叛乱不思抵御,却只痴迷于“五斗米道”(道教)愤而离职。

六年后,东晋大将军桓玄又聘陶渊明到帐下任职。公元399年,桓玄兼任江州刺史和荆州刺史。但陶渊明看出桓玄图谋天下的野心,于401年冬,以母亲去世为由,再度脱离仕途。

公元403年冬,桓玄称帝,建立桓楚。陶渊明毅然投奔讨伐桓玄的刘裕。三年后,桓玄兵败被杀,晋安帝复位。而此时的刘裕,也现出欲自立为帝的端倪,看透世事的陶渊明再次回到故乡。

公元405年秋,由于生活困窘,在叔叔陶夔的引荐下,陶渊明又当上了彭泽县令。任职第八十一天时,浔阳郡守派督邮到县里督查。属吏对陶渊明说:“当束带迎之(整饰衣服恭敬出迎)。”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解绶挂印而去,从此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一生之中,陶渊明断断续续共四次出仕,又四次归田。

公元420年,刘裕还是推翻了东晋,建立了南朝宋,史称刘宋。此时的陶渊明也写下了《桃花源诗》,并为诗写下序言《桃花源记》,表达了他渴望能有一个安宁祥和的生活环境。427年,六十三岁的陶渊明告别人世……

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在这座“桃花源”里,读书、抚琴、躬耕、种花、赋诗、烹茶、饮酒、听雨、作画……

唐代诗人王维就曾把《桃花源记》改成诗歌《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桃花源中游,游之忘所行。只见花遍野,花香满山崖,自己也仿佛成为桃花源中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