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蓬安:侵害未成年人罪犯,理应限制从业
成都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数据库投入使用,今后,幼儿园、小学、初中、幼儿及儿童培训机构等教育单位、医疗机构、社会救助机构、体育场馆、出租车行业等经常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可提出申请并经过审批后进行查询,为聘用人员做参考。你觉得侵害未成年人罪犯应限制从业吗?(9月13日《微博热议话题》)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侵害未成年人罪犯应限制从业,这是理所当然,而且是社会必须做的一件事。因此首先必须为成都建立的这个“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数据库”点个赞!这个数据库对于抑制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减少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分子再次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发生,必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笔者建议能在全国推广,甚至应该由司法部建设一个全国统一的“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数据库”。而昨天新京报《构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数据库,地方可先行先试》一文,也具有不错的参考价值。
说实话,中国的很多法律法规较好地保护了违法违规的一部分人,而侵害了守法守规的另一部分人,最为典型的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刑法上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那些深深懂得“刑事责任年龄”的恶少,纷纷收益,甚至产生“犯罪乘早”的变态思维,而那些同样未成年的受害者却不但没有得到该法的有效保护,甚至连包括惩治作恶者的正常申冤机会都没有。因此可以这么说,该法对“恶少”不该有的有效保护,实际上鼓励了更多未成年人成为“恶少”。
比如2018年年底湖南发生的一起“弑母”案。湖南省沅江市泗湖山镇东安垸村的陈某(女,34岁)被儿子吴某康(六年级在校学生)杀害。吴某康“弑母”后,虽承认自己错了,但却认为不是什么大错,“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他还要重返学校,非常自信地称“学校不可能不让我上学吧?”
其实,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分子的信息也一样,我们也都是过分保护。比如那些已被认定为强奸幼童案的犯罪分子,媒体报道时也都是以“某某某”来称呼,这样是有效地保护了强奸犯的隐私,可一旦该犯罪分子刑满释放,隔壁邻居不了解他的过去,不知道防范,家中幼童就有可能再次遭到这名刑满释放人员的侵害。
因为这些有性侵幼女嗜好的刑满释放者,二次作案的几率远大于一般成年人。比如今年6月28日《教师涉猥亵女童被刑拘 曾任小学校长因强奸判7年》一文就报道,12岁的娜娜,是贵阳中加新世界国际学校6年级女生。接下来,刘某林每个星期至少侵犯她一次。后官方证实,刘某林曾系余庆县龙溪镇勤勇小学校长,于2006年因强奸罪被起诉,最终被判有期徒刑七年。而“湖南衡阳一教师涉嫌猥亵多名儿童(此前有前科)案”,说的也是“重犯猥亵幼童”的问题。
中国人迈向“依法治国”的时间还不够长,但对犯罪分子不该有的保护却较西方发达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犹如某些人对待宠物狗一样,自己的肚皮刚填饱,却整天在那里主张“狗权”。比如此前江苏淮安拟将性侵未成年人罪犯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照片等向全社会公开,就引发争议。支持者表示此举可以起到震慑犯罪分子的作用,反对者则认为这种做法侵犯了个人隐私。
西方发达国家确实特别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但美国那个“梅根法案”值得中国“圣母婊”们了解一下。该法案明确将正式建档的性犯罪案件资料放到网上以供读取,且此等罪犯被释放后必给予以备案存档。随后又“加码”:各州可以在因特网上张贴性侵犯者的照片和其他个人信息,以便保护住在其周围的邻居免受他们的侵犯。此法规被认为是美国政法机关有效追踪那些人面兽心的犯罪分子的一个胜利。
如果衡阳、贵阳有了类似于成都的“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数据库”,那两名混蛋就不可能继续当老师了。而成都这个数据库,供幼儿园、小学、初中、幼儿及儿童培训机构等教育单位、医疗机构、社会救助机构、体育场馆、出租车行业等经常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查询参考,这是政府为未成年人献上的一份大礼。
另外,今早看到来源写着“寿宁警讯”,标题为《六旬老妇非法上访被判敲诈勒索罪 获刑11年6个月》是文章中,有个警方提醒称,非法上访还会影响子女等直系亲属考学、入党、入伍、报考公务员、就业等,不仅把自己的一辈子毁了,也把孩子的一辈子毁了!
与这个限制性从业条款相比,社会限制侵害未成年人罪犯从业更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