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井研马踏,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大学时代路过这里三年,陌生是二十年后才第一次走进马踏场镇,只叹青春不在、岁月如梭!
马踏位于乐山市井研县西南部,距乐山市区30公里、井研县城17公里,东与三江镇、竹园镇接壤,西与王村镇、市中区茅桥镇相连,北与宝五镇、千佛镇相邻,南与荣县留佳镇、犍为县罗城镇、寿保镇交界。
马踏原名马拖井。据传明代前,当地有人试用骡马推挽,凿井汲卤。井深水咸,故名。明初建场,永乐十八年(1420)成为川盐重要产地“永通厂区”的中心场镇。嘉靖年间在此设有永通盐课司。明朝时期,马踏镇境域设安仁乡。清雍正元年(1723)嘉定府督盐通判移驻于此。清朝时期,设清和乡、太平镇。民国初年,改名马踏乡,属犍为县。1951年6月,划归井研县。1952年,分为中心、共和、大同、胜利、同心5乡。1958年,5乡合并为马踏公社。1962年,分为马踏、四合、石泉3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85年,乡改镇。1986年,石泉乡并入。1992年,四合乡并入。1995年9月,析置四合乡。2019年12月,撤销黄钵乡和四合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马踏镇管辖。
国道和场镇入口汇合处是矗立着马踏飞燕雕塑,不过依稀记得二十年前马踏的标志性雕塑是一匹白马,而且其位置与此还有一大段距离。
马踏在清代是嘉定府至重庆的官马大道必经之处。1940年内乐公路建成穿街而过,解放后内乐公路升为省道, 后建仁(寿) 乐 (山) 路亦过镇,如今两条公路已升为国道G348和G213。两条国道融汇交错,马踏新场镇也随着国道建设发展变得越来越大。
从马踏飞燕旁进入场镇,当时正值春节假期,街道两旁的行道树挂满了红灯笼。
沿街深入场镇,穿越楼房后出现了传统民居的身影,看来前方就是马踏老街核心区。
桂花巷路牌后面是一排川南传统穿斗木结构民居,墙壁、砖柱和阁楼等尽显沧桑。
这是典型的上宿下店传统民居,二楼梁架和木栅栏简约而朴素。
从街对面可以看出,除小青瓦屋面改建外,这排老宅基本保留历史上的建筑风貌,现在大部分店铺改为超市。
这排老宅与楼房连接处下方有一通道,沧桑的石板路让我们不由自主继续深入。
墙上有一块高北门巷的指路牌
刚刚进入巷内,就看到路旁散放的古建筑构件柱础,不知是这排老宅还是其他宅院的遗存。
刚登完几梯石板路,这排老宅背后的面貌呈现在眼前,街面二楼在这里正好是一楼现为多户民居。
这条石板路虽修修补补,但基本保留着过去的风貌,旁边的大树见证着古道的岁月沧桑。
对面的店铺也有部分是传统民居,屋檐下的老构件基本保存完整。
马踏场镇中心的不规则“十字路口”
马踏大桥跨越芒溪河与黄钵等地相连,现在正在加固维修之中。
马踏大桥,又称五福桥,为四墩五孔石拱桥,现正维修加固。据《井研县志(第一轮)》记载,清乾隆时为沟通马踏与金石井、罗城铺、黄钵井、瓦滓滩的煤、 盐运输,于马踏动工修建“五福桥”。全用石条卷成,桥长20丈,高2.5丈,桥面宽2丈,有五孔可通盐船,被称为茫溪河上第一大桥。
目前马踏大桥正在加固维修,也难得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这座古老的石拱桥。
大桥岸边树木长势高大,与古桥相互映衬韵味十足。
另一条路虽然行道树茂密,但放眼望去满满的烟火气息。
在十字路口短暂停留后,我们继续沿着夕阳映照下的老街前进。
老街转角之后,马踏镇中心卫生院映入眼帘。
这栋三层楼房满满的年代感,整个建筑采用青砖线条,每个窗户均有简单装饰,当年这栋楼应该算得上是马踏标志性建筑之一。
时光荏苒,如今漫步老街已难觅盐业重镇时期的会馆建筑,基本是上世纪后半段的年代建筑。
站在T形路口,依稀可见身后的新建住宅小区。
T形路口的两层建筑是当年各地供销社典型风格
这块丝绸公司马踏茧站匾额颇有年代感
蚕茧站建筑不仅有特色,里面还是保留着部分提示标语。
越往里走,老街渐渐变窄,路边也留存着部分传统穿斗式民居。
蜿蜒向前的街道在不远处与国道汇合
隔河眺望马踏中学
时光荏苒,马踏不仅是历史上川盐“永通厂区”的中心场镇,也是乐山地区自清代以来重要的交通节点,其场镇规模较大城镇化发展程度位居井研县前列。虽然场镇老街上没有重要的历史文物古迹,不过漫步其间依然能深深感受到曾经的繁华和荣光,以及那一份承载着许多人的乡愁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