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机关事业单位的视同缴费指数要按退休时的职务职级来确定?

帮老兄聊聊 2024-11-07 03:51:50

视同缴费指数,作为计算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计算过渡性养老金的一个重要数据,是事关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金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确保在养老保险改革的过渡期内,新老退休制度有效衔接,平稳过渡的重要办法。

视同缴费年限、视同缴费指数、过渡性养老金,这三者之间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不管是国有企业的退休人员,还是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只要涉及到视同缴费年限的问题,就要确定视同缴费指数,就要计算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是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后,对过去工龄的一种认可,也是过去工龄贡献的一种回报,是过渡期内一种比较特别的养老金,相当于是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前,没有实际缴纳养老保险,没有个人账户,是对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一种替代办法。

对于视同缴费指数的确定办法,企业职工是一种计算办法,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另一种计算办法。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从1992年开始实施的,所以企业职工的视同缴费年限,基本上是指1992年之前国家承认的连续工龄。但也有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转业退役军人是在1992年之后进入企业的,这些人员进入企业工作以后,其在机关事业单位I的工作年限,在部队的服役年限,也要确定为视同缴费年限。

企业职工的视同缴费指数确定办法,按照国发(2005)38号文件的规定精神,是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来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所以企业职工的视同缴费指数,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办法全国各地是不相同的,各地都有各自的实施办法,不同的视同缴费指数确定办法,不同的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办法,对养老金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与企业职工相比,机关事业单位的视同缴费指数和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办法,全国是基本统一的。视同缴费指数的确定,都是按照退休时的职务、职级、专业技术职称、岗位等级等来确定的。分为职务、职级或是岗位指数、级别或是薪级指数、退休补贴指数三个部分。

虽然确定的办法全国基本统一,但同样的职务、职级、岗位,各省的确定视同缴费指数表还是有差异的,这既有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特别是退休补贴产生的差异,还有任职时间长短、工资增长比例,级别或是薪级调整等因素。

至于为什么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视同缴费指数要按照退休前的职务、职级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来确定,这是沿袭了过去的相关规定。按照过去的老办法,工作人员退休时的养老金是按照退休前一个月的基本工资来确定,退休前一个月基本工资,代表了退休时的职务和级别。

机关公务员在退休前是有职务职级待遇的,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退休后除了按照规定领取社保待遇以外,还要享受相关的待遇,包括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职时的晋升机制也是比较完善的,在职的过程也是不断提拔晋升的过程。

比如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可能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前,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但到了退休时,可能已经是一级主任科员,或是四级调研员等,在职时的努力和进步,在退休待遇中要体现,这对在职人员也是一种鼓舞和激励。如果按照视同缴费年限期间的职务、职级来确定视同缴费指数,不能准确反映公务员的进步过程,这是从企业职工视同缴费指数的确定办法中得到的启发。

在企业职工视同缴费指数的确定中,很多地方是按照实际缴费指数的平均缴费指数来确定的,企业职工的晋升机制,每个企业有不同的办法,但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缴费制度是比较完善的,所以用实际缴费指数来确定视同缴费指数,虽然也不是完全合理,但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综上所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从2014年10月1日才开始实施的,多数人退休时,都是视同缴费年限高于实际缴费年限。按照退休时的职务和职级、专业技术岗位来确定视同缴费指数,更能准确地体现他们过去的努力和贡献,更能准确计算他们在过渡期的养老金待遇。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实施,今后视同缴费年限将逐步消失,过渡性养老金也将进入历史。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