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上午在二零级新生班上语文课,学到《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这篇课文。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培养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复述文中的三件事情。
这个过程中,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用教学术语来说,应该叫“课堂突发事件”。
.1.
开学就从班主任那知道,这个5年制高技班共三十几名学生,生源组成却不简单。
跟往年大部分学生来自无锡本地不同,班级里只有不到10个本地孩子,其他的来自不同地区。
近的有苏北的,安徽的,浙江的,便宜些的有山东、河南、江西的,还有来自四川和贵州的。
有两回看见这个班学生到老师办公室找班主任,有孩子直接用山东话跟班主任交流,觉得蛮新奇,不由想起多年前看港片时,忽然听到有角色说北方话的感觉。
.2.
万万没想到的是今天在我的课堂上,有个孩子在复述课文内容时,说着说着就从普通话频道瞬间调频为地方话频道。
因为单位里有不少老家苏北的同事,苏北话的口音还是有些了解的。我听出,那个学生用的土话是淮安一带口音,跟我们从影视作品中听到的,敬爱的周总理的口音神似。
我还没有来得及反应过来,教室里已经炸锅了。
有的学生乐不可支,笑趴在桌子上;有的学生满脸困惑,茫然不知所措;也有学生不怀好意的看着我,看语文该如何收拾这样的局面。
我郑重提醒了这名同学两次,让他不要在语文课上讲方言。
但是这孩子很执拗。在周围几个男生半起哄半鼓励的支持下,继续用他的淮安方言讲述文中的故事。
眼看场面有些失控,我只好赶紧让这名学生停止发言。接着费了好大劲,跟学生重申了普通话的重要性,以及语文课上必须要讲普通话的大道理。花了好几分钟,才把课堂气氛调整过来,继续后面的教学内容。
.3.
这件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显然不能就这样结束了。
下课后,我找来了那名用淮安复述课文内容的学生。
到了办公室,孩子很腼腆,完全没有要跟老师作对,让老师下不了台的申请。神情有些惭愧,又有些委屈。
我直截了当问他:“语文课上怎么能用方言讲话呢?”
孩子赶紧给自己辩解说,“老师我不是故意的。”
我很纳闷。
我了解的情况是,现在的00后很多孩子不会讲方言,不要说上语文课,在学校,就算在家里,大部分孩子都不会讲方言。连跟爷爷奶奶说话也都是用普通话。
比如我家孩子,本地话一句也不会说。更有甚者,不少孩子不但不会讲本地话,甚至听不懂本地话。
上语文课讲淮安方言,还能不是故意的吗?
那孩子在次说,“老师我真的不是故意的。”然后惴惴的地解释道,“我从小学到初中老师上课都是讲方言。”
我表示不相信。毕竟在我们这里,20多年前,老师上课都不会讲方言的,更不要说现在。
可是看看孩子委屈、不安,又带着诚恳的样子,来告诉我。不是在城里读的初中,是在镇上上初中的。
但我还是半信半疑。
.4.
让孩子回教室后,我马上联系了一位苏北的同事,想跟他问明缘由。他说他的老家在苏北乡下,现在的确还有老师上课的时候用方言。
这种真的让我有些出乎意料。
老师的普通话水平都是有一定要求的,语文老师尤其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的水平。现在上课还用方言,实在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尤其是语文课上讲方言。
这都2020年了,基础教育阶段,还有人上课用方言?也许是我少见多怪吧。
退一步来说,如果数学等课程用方言,还勉强说的过去。语文老师在课上用方言授课,跟学生交流,是不是有些过了啊!毕竟,能拿到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基本的普通话交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啊。
【结束的话】
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已经有些年头了,记得我考普通话等级证书也快20年了。
美国学者萨丕尔 《语言论》 中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对于方言,也是如此。成都之不同于上海,北京不同于广州,各自的方言,也是它们最直观、可感的区别和标识。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孩子不会说本地方言,甚至听不懂本地方言。
这种情况难免让人担忧,万一有一天,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方言从我们生活中消失,那该是多大的遗憾啊。
但是,这次上课遇到的事情,又让人不得不思考,在担心方言存在空间被挤压的同时,推广普及普通话工作,还需要继续努力!
教师上课使用方言,以致学生不能把普通话作为学习交流的第一语言,这样的现象您遇到过吗?
欢迎大家说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