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梅,今年五十五岁,是三姐妹中的老大。自从母亲八十岁那年摔了一跤以后,她的生活就开始需要我们三姐妹轮流照顾了。我们三姐妹对母亲的感情都很深,但说实话,照顾母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大,常常对我们抱怨这抱怨那,说吃的不合胃口,住的不舒服,甚至会说我们对她不够关心。刚开始我和妹妹们总是忍着,毕竟母亲一辈子都为我们操心,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报答她的养育之恩。但渐渐地,我们的耐心也被耗尽了。母亲的抱怨像是一把小锯子,吱吱呀呀地割着我们的心,割得我们疲惫不堪。记得有一次,我给母亲煮了一碗她最喜欢的鸡蛋面,但她却因为面条稍微煮久了一点,就絮絮叨叨地抱怨了好几天,说我不够细心、敷衍她。那一刻,我真的忍不住了,冲她吼了一句:“妈!你为什么总是不满意啊!”母亲听到我这样说,愣了一下,随即眼睛里溢满了泪水,她一边抽泣一边说:“你们嫌我老了,嫌我麻烦了。”我看着她满是皱纹的脸,心里一阵酸楚,明明我是因为太在意她才急得发火,怎么就变成了嫌弃呢?那天晚上,我整夜都睡不着,脑子里回想着母亲落寞的神情,还有她那句“嫌我麻烦了”。我知道,我们的争吵不仅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让她更加不安,更加觉得自己是个负担。我意识到,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不但她不开心,我们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糟。于是,从那天起,我决定换一种方式对待母亲。我不再和她争论,也不再试图去说服她,而是试着去理解她,适当地引导她,让她自己做决定,激发她的独立性。比如早上吃什么,我不再直接端到她面前,而是把几样简单的食材摆在她面前,轻声问她:“妈,今天想吃什么?我来帮你做。”起初她总是皱着眉头说:“你随便做吧,我一个老太婆还能挑什么?”但我依旧笑着说:“那还是您说了算,您喜欢什么我就做什么。”慢慢地,母亲开始自己选择了,她会指着鸡蛋说:“那就炒个鸡蛋吧。”或者指着白粥说:“今天喝点粥吧。”我发现,当她开始做选择后,抱怨也少了很多。每次吃完饭,我都会夸她:“妈,您选得真好,今天的饭特别合我的胃口。”母亲听了,会露出一点不好意思的笑容,然后小声说:“那就好,那就好。”不仅是吃饭,日常的很多事情我也尽量让她自己决定。比如,下午出去散步还是待在家里,我会问她的意见:“妈,今天天气不错,要不要出去走走?如果您不想动弹,我们也可以在家看电视。”她有时候会说:“走吧,出去转转。”有时候也会说:“今天不想动,就在家待着吧。”不管她怎么选,我都尊重她的决定,不再强求她按我的想法来。有一次,她坐在沙发上,看着我给她整理衣柜,忽然说:“你别忙了,我自己来吧。”我一愣,随后笑了笑,把手中的衣服递给她:“好啊,那妈您来,我在旁边帮您搭把手。”母亲慢慢地起身,虽然动作有些迟缓,但她的眼神里透着一种久违的坚定和自信。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母亲并不是不想做事,而是因为之前总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才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就这样,母亲的抱怨越来越少了。她开始自己动手做一些小事情,比如整理自己的衣物、择菜,甚至偶尔还会帮我洗几个碗。每当她完成这些事情时,我都会对她表示肯定:“妈,您真厉害,比我做得还好呢!”母亲每次听到我的夸奖,都会笑得像个孩子一样,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有一天晚上,我陪她看电视,她忽然对我说:“小梅啊,你们姐妹几个都有自己的小家,我不能总是让你们这么辛苦地照顾我,我也得学着自己做点事情。”我听了这话,心里一阵温暖,眼睛有些湿润。我知道,这是母亲对我的信任和理解,她不再觉得自己是我们的负担,而是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其实,母亲并不是不讲理,她只是害怕自己年老体衰后,被我们抛在一边。她的抱怨,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愤怒,也是对未来的不安。只有当她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她才能真正平和下来。回想起这些年来和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我忽然意识到,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年迈的父母当作需要照顾的孩子,剥夺了他们独立的机会,却忘记了他们也是有尊严、有想法的个体。母亲需要的不是一味的照顾和安抚,而是尊重和理解。现在,母亲的生活变得简单而有规律。她不再每天唠叨着抱怨,而是时常会笑着和我聊一些家长里短。她还会主动问我:“明天我是不是该去你妹妹那儿了?”我笑着点点头:“是啊,妈,您这儿待够了,就去那儿享享福吧。”母亲点点头,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好,那我就去折腾你妹妹几天。”看着母亲脸上的笑容,我心里一阵温暖。我知道,这样的日子,虽然平凡,却弥足珍贵。母亲依旧是那个唠唠叨叨的老太太,但她的内心,已经不再是那个无助、充满怨气的人了。她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而我,也从中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