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司徒夜
编辑|司徒夜
中国的考古挖掘最有名的当属正规军三星堆的挖掘。
而国内流行小说的“考古挖掘”方面,当属脍炙人口的《盗墓笔记》。
与国内相比,国外改编自英国小说的英国式考古挖掘,
导演又是如何通过服装和道具、背景音乐的衬托,
将这一场看似简单的挖掘,演绎出不亚于《盗墓笔记》一般引人入胜的精彩。
在1939—1945年“二战”的大背景下,
庄园女主却为何惦记着萨福克庄园里大大小小土丘中藏着的维京人墓穴?
挖掘服装里传达的信息提起英国,除了伦敦的大雾更多让人联想到的便是英国人夸张的服饰装扮,
男人的假卷发、刺绣背心下的白衬衣和中长风衣外套。
而女人好像别无二致却又楚楚动人是清一色束腰蓬松落地裙。
这种装扮常见于18和19世纪的英国。
而随着一战后女性的逐渐独立和审美观念改变,服饰也迎来重大变革的转折点。
也就是剧中女主伊迪丝在影片开始所穿着的:
偏中性的宽松西服裤和类似男性西服兼具实用和美观的开领中性西装外套,
干练的中长筒靴更是增添了她实干家的形象,并突出着她相对独立的性格。
而作为受雇于庄园女主伊迪丝的考古挖掘人男主布朗,
则一改英国纯绅士风的繁琐装扮,
宽松的西服表明了出身农村的他只是一名雇工的身份,
而得体的白衬衫却也暗示着他丰富的考古挖掘经验。
而圆顶礼帽彰显其绅士风度的同时也刻画着他缜密严谨的性格。
两人并不奢华的服饰一方面反映了处于二战阴霾下的英国经济的困境,
一方面也展现着英国自一战后人们对服饰的审美变化。
服饰的审美和样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也在不断改变,
而服装于穿着者的作用从古至今无外乎两点:实用和展现穿着者的美观。
除了上文分析的服装主要样式和搭配外,
其颜色也是直接反映穿着者美观和间接暗示穿着者性格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点。
伊迪丝和挖掘者通身都是大面积的棕色,
暖色调的服饰潜移默化中给观众塑造着伊迪丝和布朗“暖色调”的性格。
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服装颜色的单调一方面受限于英国二战时期的染色工业。
并且衬托出两人对于考古乃至性格方面有着诸多的交集和重合,
也暗示着电影后续两人除考古这一单纯的雇主与雇工关系之外的情节的展开。
挖掘“道具”里的秘密果然守寡的伊迪丝对考古的热情和貌不惊人的布朗对考古的专业深深震惊了彼此,
给彼此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
于是伊迪丝给重新认识后的“考古专家”布朗找了两个小工替他做体力活。
破碎的木板—看似无效的挖掘布朗出色的考古能力使得墓穴位置很快被确定。
随之发现了第一块古董木板,随着早已腐朽的木板破碎。
通过对木板道具的运用,引出了历史上盎格鲁“黑暗时代”,
这一时期的黑暗阻断了科技和文明的进展。
木板引出的“黑暗时期”呼应着最终的成果。
同时也暗示呼应着闻讯而来的博物馆馆长所发表的权威看法:
即使在众多土丘中找到传说中的维京人墓穴,墓穴中的东西也不可能有价值。
让挖掘成果和进程如伦敦大雾一般显得迷雾重重。
画龙点睛的船钉善于反省的布朗也意识到自己对维京人墓穴判断有误。
但换地重开墓道时意外再次发生,墓道的坍塌,布朗被活埋,
让心急如焚的女主对男主进行了人工呼吸。
越挫越勇的布朗终于不负所望,
在断定位置并仅凭一颗船钉挖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国王墓穴。
船钉相较于木板,在早起造船材料中使用较少,其对整艘船的作用却至关重要。
而如今这船钉对挖掘工作的重要性不亚于造船时期。
正是通过这一合情合理的道具选择,
“船钉”的出现也一语双关的暗示着挖掘成果也将由此迎来的重大转折。
金币的冲击果然,连得知消息的博物馆馆长都垂涎于接手此次的墓穴挖掘。
布朗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伊迪丝也把布朗的情怀和学识看在眼里,
所以她一口谢绝了馆长的“好意”。
不幸的是,伊迪丝的心脏查出重疾,被下达了死亡期限通知。
与此同时,同样觊觎本次挖掘成果的英国国家工程队也最终强制接手。
众人的垂涎可以从侧面看出本次挖掘的意义。
而通过工程队员佩吉发现的远早于维京金币三个世纪的6世纪金币,
直接且有力证明了本次发掘的意义。
自古以来就有人为财死的说法,黄金带给人的冲击或许来自于每一位观众原始的欲望。
而深埋地下重见天日的古老的金币给人的冲击甚至要比单纯的黄金来得更加有力。
导演通过“六世纪金币”这一道具的运用,
不仅通过维京人九世纪金币的对比,直观且强力的反映了挖掘的重大成果和意义,
也成功调动了观众的对挖掘后续期待的情绪,顺利地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并为挖掘最终成果的震撼打下有力证据的铺垫。
同样,作为宝藏金币的挖掘发现者的佩吉,也因本次工作结缘,挖掘到宝藏爱人罗伊。
将道具金币的意义进一步深化升华。
同时通过由金币开始,更多的发掘成果,
证实了这堆文物出土于影片开头由木板引申出的“黑暗时期”,
也推翻了人们对该时期的认知,借此刻画了“黑暗时期”的早期英国依然有文明璀璨,
正如此刻身处二战的英国一般,自古至今,它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般野蛮。
其实故事的结尾,还有最后一个值得一提的浪漫道具,那便是沉船。
生命走向尽头的伊迪丝,最终选择躺在沉船遗址。
早在一千多年的信仰里,船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摆渡工具,
同样也能带着亡故人的灵魂前往另一个美好世界。
如同挖掘工作一样,这部影片严谨而细腻。
也如同伊迪丝最后的结局,
挖掘的意义并不单纯在于其宝藏的财物价值,更多的是向人们展示,历史曾存在的意义。
一部112分钟的电影《挖掘》,从小事着手,细处刻画,却将整部电影演绎得恢弘而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