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罗荣桓拿着大校名单向毛主席介绍一人,主席听后:改授中将

慧言说个史 2024-11-24 03:39:20

1955年的授衔,是中国军队建设走向正规化的标志。

但同时也是一道难题,想要做到公平公正真的是不容易。

某一天,当罗荣桓拿到拟定的大校名单时,突然看到了一个人,瞬间就不淡定了。

他找到毛主席,详述了此人的过往。

毛主席立刻批示:给他连升两级,授中将军衔!

这个人到底是谁?他有着怎样的历史贡献呢?

苏静,这个名字听起来文质彬彬,甚至有些文弱。

但是,这却是我军一位侦察英雄的名字。

苏静出生于福建省海澄县的一个农户家中,上过私塾、小学和中学,曾经因为参加学生爱国运动而遭到过追捕。

为了活下去,他跟随父亲去了缅甸。

在那里,他学会了照相,也学会了用客观的视角去观察事物。

这对于他之后的侦查生涯,有着非常巨大的帮助。

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的东三省沦陷。

苏静为了救国,不顾危险地回到了国内,不久之后,他就参加了红军。

一开始,他还主要是做一些宣传工作,给战斗中的红军拍摄照片。

但是很快,他的侦查天赋就显露了出来。

从此以后,不管是打仗还是行军,苏静总是出现在最前方。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红军的主力是红一军团,而苏静则是红一军团的侦察科科长。

部队每次行动,他都要前出很远去侦查。

当时敌情复杂,苏静必须带着几个侦察员,同时跑好几条路线,察看敌人的布防情况,然后将其画成图纸。

对于缺乏标准地图的红军来说,苏静画出来的图非常重要。

侦查工作非常辛苦,红军每次行动,苏静都要比其他人走更多的路。

往往在部队出发几个小时之前,他就要先出发,而且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相比起其他的红军战士,他和他的侦察兵显然要更加辛苦。

都说红军的长征是二万五千里,而苏静则至少多走了一万里路。

凭着自己的努力,他没让红一军团打过一次没有必要的仗。

这份能力,是让人刮目相看的。

聂荣臻元帅,就曾经不止一次地表扬过苏静。

毛主席也曾称赞苏静:他是先锋中的先锋。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苏静以侦察科长的身份,进入了八路军115师。

在平型关大战中,还是依靠他的准确情报,八路军才能妥善地做好部署,将来犯的日军击败。

不过,也就是在这之后不久,苏静成为了战斗指挥员,和敌人来了一次正面碰撞。

当时,国民党部队的密码系统陈旧,早已经被日军破译。

在卫立煌发动忻口会战时,其实日军早已经得知了他司令部的位置。

当战斗打响后不久,就有一支敌军以极快的速度向那里运动,想要搞偷袭。

卫立煌根本不知道密码被破译的事,根本没做准备,防守十分空虚。

苏静在发现相关情况后,立刻请示罗荣桓是否去营救。

罗荣桓认为,救是必须去救的,但问题是谁来指挥。

当时他手下还有八百人左右,但都是后方休整后准备返回部队的人,没有指挥员。

关键时刻,罗荣桓决定冒一次险,让苏静去带兵。

苏静以前一直是干侦查工作,还真没带兵打过仗。

不过此时,再说别的已经来不及了,他只能担起了这个责任。

他带着部队,火速赶到了卫立煌的指挥所,通知他赶紧撤离。

但是,还没等卫立煌行动,日军就压了上来。

为了掩护友军撤退,苏静毅然带着自己的部队,与敌人展开了战斗。

正是八路军的英勇奋战,让卫立煌得以逃生。

所以在此之后,卫立煌始终对八路军感恩戴德,给了我们不少援助。

卫立煌

甚至这种影响,还在辽沈战役中有了体现。

从这一点上说,苏静这一战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

1939年之后,苏静进入了山东,由于敌我双方已经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他的侦查任务有所减少。

不过,新的形势又赋予了苏静新的身份:

他成为了115师的情报处处长,肩负着保卫首长安全和维护根据地治安的重责。

这个任务他也完成得非常好,在几年间破获了好几起敌特引起的大案,让根据地固若金汤。

抗战进入尾声之后,毛主席命令一部分八路军进入东北,准备在这片黑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工业中心。

而苏静作为情报处处长,也跟着部队来到了白山黑水之间。

但同时,国民党军队也意识到了东北的重要性。

于是采用空运、海运的方式,向东北大量增兵,两党对东三省的争夺,由此正式开始。

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八路军进入东北后,就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在当时,部队的困难是非常大的。

由于误听传言,很多人认为东北遍地是日军留下的武器,所以就将自己的武器统统留在了关内。

可是到了那里才发现,传言并不准确,那些身经百战的老兵,连武器问题都解决不了。

而且,东北的老百姓此前也不知道八路军是怎么回事,觉得国民党军队才是正统,所以对我军并不友好。

同时,此时赶来的国民党部队,又都是战斗力最强的那一部分。

种种作用之下,东北民主联军困难重重,连续打了好几个败仗。

为了挽回颓势,我军必须要集中兵力,打一个规模较大的胜仗。

苏静此时,便又带着自己的侦察员们出发了。

经过缜密的侦查和推断,苏静发现秀水河子一带,敌人的整体部署出现了脱节的情况,有两个团左右的兵力成了孤军。

而且,那一带的地形,也十分适合我军攻击。

他将情报送回了司令部,东北民主联军的首长立刻决定,就在秀水河子打一场歼灭战。

秀水河子一战,我军大获全胜,浮躁悲观的士气,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

东北民主联军的首长因此盛赞苏静,说“他一个人就是千军万马。”

而苏静也再接再厉,不久后又给出了准确情报,让我军又歼灭了敌人四千余人。

辽沈战役期间,苏静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进攻锦州之时,敌守将范汉杰的防御几乎毫无漏洞,解放军的进攻并不顺利。

而敌第9兵团又在外围进攻我军,情况一度非常危险。

在关键时刻,又是苏静通过侦查,找到了范汉杰的漏洞,这才让解放军拿下了锦州城。

范汉杰

而这一战,也引起了连锁反应,直接导致国民党在东北地区的覆灭。

苏静在战争时期的作用,不管怎么说都不为过。

但是,侦察兵的性质,也就注定了他在功勋方面,无法和战场大将相比。

更何况,苏静是在1932年才正式加入红军的,资历算不上老。

因此在评定军衔时,他只被评了一个大校军衔。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罗荣桓元帅在看到大校的名单时,意外地发现了苏静。

作为苏静的老领导,他当然知道这位情报工作的悍将,对于我党我军意味着什么。

但是,如果想要提升苏静的军衔,他也不能独断专行。

于是便找到了毛主席,讲述了苏静在历史上的几次突出贡献。

对于苏静,毛主席当然也有印象,同时也明白此人的重要性。

于是,毛主席拍板决定,将苏静连升两级,从大校军衔提升为中将。

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中国的第一次授衔仪式。

当苏静和其他将军一起,接过了周总理递来的勋章和证书时,台下响起了一片掌声。

党和国家的认可,是苏静所获得的最高荣誉和奖励。

以他的历史贡献来说,这样的结果名副其实。

参考资料:

1、《苏静:从未领兵打仗却等于十万雄兵的开国中将》——《云南档案》 2014年第12期23-27,共5页

2、《名将无名——苏静将军传奇》——《党史博览》 2012年第2期32-35,共4页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