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万吨,再造一个东北!内蒙古如何成中美粮食战争的下一张王牌

聪征说社会 2024-09-24 02:29:3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心飞扬

编辑|t

引言

全球粮食价格飙升,粮食危机一触即发,美国巨头操控市场,赚得盆满钵满。而在中国的北疆,内蒙古却悄然成为粮食生产的新王牌!

今年,内蒙古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4000万吨粮食,这个量级,足够再造一个“东北粮仓”!

从盐碱地到丰收田,内蒙古是如何实现“二十连丰”?在中美粮食博弈中,这片土地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答案令人惊叹!

一、北疆粮仓崛起

全球粮食危机的形势近年来愈演愈烈。几年前全球供应链乱七八糟,极端天气接二连三地给农业生产“添堵”。

再加上乌克兰危机,美国和俄罗斯这两大粮食出口国的博弈,把全球粮价推向了高位。

美国坐在粮食贸易的“头把交椅”上,一边指责俄罗斯,一边利用全球市场的动荡,默默数着自家的钞票。

说他们是全球粮食危机的“幕后黑手”,这可真不是冤枉他们。

面对国际市场上的这波骚操作,中国却淡定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内蒙古。

要知道,2023年,内蒙古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791.6亿斤,差不多3958万吨。这是什么概念?差不多快赶上东北一个省的产量了!内蒙古这个“北疆粮仓”,不声不响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你可能会问,内蒙古这地方不一直以大草原和牛羊闻名吗,怎么摇身一变成了粮仓?

没错,提起内蒙古,大家脑海里冒出的画面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奔驰的骏马,还有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情画意。

可别忘了,内蒙古的土地资源可是相当丰富的,尤其是在粮食生产上,这几年真是异军突起,成了中国粮食战线上的一张王牌。

早在几年前,内蒙古的粮食产量就已经连续保持在700亿斤以上。2023年,内蒙古更是实现了“二十连丰”,产量再创新高。

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科技赋能,再到政策支持,内蒙古真是拿出了十足的劲头,硬是把这片土地上的粮食产量提到了新的高度。

二、塞外良田成金库!内蒙古的“粮食黑科技”

要想让粮食高产,光靠天时地利可不行,还得有“人和”。内蒙古的秘密武器在哪儿呢?科技!

没错,别看这片土地以前给人的印象是广袤而荒凉,如今这里可是科技兴农的“前线”。内蒙古的粮食增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系列高科技手段的引入。

比如,在玉米生产上,通辽市开鲁县建华镇六合村的全国玉米绿色高产高效行动万亩片,亩产竟然达到了1096.54公斤!这可是刷新了东北春玉米区万亩大面积单产的纪录。

还不止于此,同一天,开鲁县开鲁镇小城子村的玉米千亩示范区的测产结果显示,玉米平均亩产达到了1246.65公斤!又是一个新纪录!这产量,简直让人惊掉下巴。

这里的高产可不是光靠运气。内蒙古实施了“藏粮于技”的战略,把科技这张牌打得非常漂亮。

他们引入了“建良田、育良种、配良机、推良技、优良制”的“五良”路径,什么意思呢?

就是要在各个环节上精益求精,确保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高效运转。

高标准农田是基础,他们建成了545万亩的单产提升示范区,总结出11种作物27种单产提升模式,让全区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

科技赋能可不只是嘴上说说,内蒙古真的在行动。他们成立了农牧业科研团队,针对不同的粮食作物进行科技攻关。什么“揭榜挂帅”工程、联合育种攻关,统统上马。

今年,内蒙古启动实施了科技兴农兴牧三年行动,创建了8个农牧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把科技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

更绝的是,他们还建了一个“看禾选种”平台,农民能在这里直观地看到不同品种作物的生长和收获情况。

就像在超市选商品一样,看看哪个品种在自己那块田里表现得好,就选哪个品种。再也不用担心选错种子、白费功夫了。

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镇山嘴子村的种植大户张生说,这个平台让他“年年种地,年年选种难”的问题迎刃而解。

三、内蒙古如何变身粮食王牌?

内蒙古这片土地并非天然的良田沃土,尤其是在西辽河、河套等灌区,很多土地是盐碱地,放在过去,简直让人头疼。

但内蒙古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反而迎难而上,把盐碱地也变成了丰收田。这就是“藏粮于地”的真谛。

在这方面,内蒙古的表现堪称惊艳。他们通过实施黄河水澄清滴灌水肥一体化项目,进行盐碱地改良。

这是怎么回事呢?简单说就是利用滴灌技术,把黄河水澄清后,精确地灌溉到田间,同时进行中和盐碱处理。这样一来,盐碱地的土壤被改良了,变成了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良田。

三大灌区的9项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推广之后,荒芜的盐碱地变成了希望的田野,粮食增产率竟然提高了25%!

还有,内蒙古针对领居东北黑土地的“薄、瘦、硬”问题,积极探索保护性耕作技术。

他们将免耕播种技术与深松整地、秸秆抛洒、生物有机肥施用等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整套保护性耕作模式。

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还确保了粮食的稳产增产。要知道,黑土地可是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了就是最好的粮仓。

在这背后,内蒙古推行了产业链融合发展策略。他们不仅重视粮食的生产,还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

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内蒙古的粮食作物加工链不断延长,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整个产业链条都在运转。

比如,乌兰察布市的马铃薯产业,通过打造“中国薯都”,把马铃薯从原料一直做到深加工,薯条、薯粉、薯酱样样齐全,产品远销海内外。

正因为有了这些努力,内蒙古才能在全球粮食战场上站稳脚跟,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现在,内蒙古已经实现了从单一的农牧业大区向现代化农业强区的转变。

它用科技和汗水,将一片片土地变成了高产的粮仓,肩负起为全国供应粮食的重要责任。

在中美粮食博弈的大背景下,内蒙古以4000万吨的粮食产量,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王牌。通过科技创新、土地改良和产业链延伸,内蒙古不仅实现了“二十连丰”,更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全球粮食战争的浪潮中,内蒙古这块宝地正在书写自己的传奇,用实力告诉世界,中国不仅有大草原,还有丰收的“北疆粮仓”。

参考资料

五大任务 | 内蒙古粮食生产即将迎来“二十连丰” 北疆粮仓的底气从哪里来 通辽发布2023-12-06 08:49

791.6亿斤!北疆“粮仓”交出“二十连丰”成绩单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2024-01-25 09:13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