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蜀道难!资兴救援,难于上青天

张书乐 2024-08-01 11:26:59

资兴危急!

八面山危急!

瑶族乡危急!

台风“格美”发威,7月26日以来,湖南省资兴市遭遇特大暴雨,雨量突破历史极值。

被彻底断绝了通道和通讯的八面山瑶族乡,牵扯着亿万国人的心。

难,实在太难了。

媒体报道,30日22时32分,经过49个小时的双向持续奋战,从资兴市何家山乡何家山村到八面山瑶族乡的主干道S344省道69处滑坡点全部清理完毕。

通往八面山瑶族乡的主干道打通了。

一条路,为什么要这么久?

49个小时,说好的中国速度呢?

只因为那里是八面山。

当地游俚语: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去鞍。

看到这句话,想到了什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灾前的八面山

依然有人在质疑,难道现代装备不能劈山裂石、逢山开路,日行百里尽坦途吗?

前提是,现代大型机械能开在大道上。

道路大多都在半山腰,这里大型机械施展不开手脚。

难,实在太难了。

挖开一条路,挖掉半座山,没有大型机械,49个小时要打通,难,实在太难了。

可硬是打通了!

只用了49个小时。

抢险救援队伍步行进山,然后只能徒步攀爬进去开展抢险救援。

救援物资、设备和人员全靠空投。

那句俚语后面还有一句:一线猿猱路,险如蜀道难。

难,蜀道难,号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八面山之难,在于平时险如蜀道难、灾时“以手抚膺坐长叹”。

更何况,人命大如天,更要风雨兼程、分秒必争。

再难,红军不怕远征难。

路通了,天堑变通途,这只是胜利的开始。

再难,难不过奋不顾身的决心。

人心齐泰山移,多少年来,湖南人就是这样靠着一股霸蛮战天斗地、硬扛天灾。

2002年时,书乐作为香港文汇报驻湖南记者,曾经参加过抗洪抢险的报道。

似乎也是7月底8月初,天上烈日炙烤,脚下一地泥泞,面前白浪滔天,心底忐忑不安。

我还只是去做报道,在前沿最安全的地方,依然步步惊心。

我似乎可以想象,49个小时里,那些冲向八面山、打通八面山的人们,经历了什么。

看新闻时,看到一个小故事,八面山一个叫李德明的乡村医生。

本来他在休假,听说八面山遇险,着急赶回自己工作的连坪分院。

没有豪言壮语,只是需要乘坐直升机,而且无法降落,必须从悬停的飞机上跳下去。

救援人员劝他,没有专业训练,危险。

他的回答很干脆:“总不会超过三米高吧?我可以跳。”

看到这一段时,书乐有些热泪盈眶。

脑海里突然想起了2008年汶川地震时,冒着生命危险从飞机上跳伞的那些战士。

惊天一跳,徒手撕开生死路,赌上的是自己的生死。

难,实在太难了!

但再难也挡不住救援的脚步。

没有什么好质疑的,当下的救援就是最快的速度。

哪怕用上最好的设备,生命之路的打通,也要靠拼命才能达成最快。

“最后1公里抢修,太难了!”一个现场救援人员说的这句话,没有埋怨,只有迎难而上。

30日22时,路通了,救援展开了手脚。

于是,截至31日20时,大米、面条、食用油、蔬菜等物资55车243.3吨,来了。

于是,60余架搜救无人机执行通信保障、灾区侦查、人员搜救,来了。

于是,紧急下拨帐篷400顶、棉被800床、棉衣800件、毛毯1400床、折叠床1400张,来了。

蜀道难,八面山更难。

蜀道难,可以百年之计,尺寸为功。

八面山之难,必须争分夺秒,日夜兼程。

胜利,已经在眼前,人不能亲至,唯有鼓与呼。

不久后,八面山,“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所有图片来自网络)

1 阅读:216
评论列表
  • 2024-08-01 18:45

    大布江才是真的八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