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中兴大唐的唐德宗,却与梦想背道而驰,成为了我们眼中的昏君

秋珊说文化 2024-09-29 13:16:32

唐德宗李适,一位志在中兴大唐的皇帝。天宝元年,出生于长安,可以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也可以作为一个一生无忧的安乐公子哥,可事实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李适的少年时期是在战乱中度过的。他的父亲代宗继位后,他被委任为天下兵马大将军,改封鲁王,参加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最后战斗,李适因平叛有功受封尚书令,还跟其他有功的平叛将领们获得了铁劵,被在凌烟阁配享画像。后,李适被代宗封为皇太子。

大历十四年,一代英主唐代宗病逝,而李适接过了权力,成为大唐新的掌权者。为了完成父亲中兴唐朝的重任,李适在登基之初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为了收回兵权,李适尊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尊为尚父,罢免了他在军中的职务。而且将他的旧将分散到各地做节度使,把兵权收回中央。大家都知道唐末宦官的权力很大,甚至都能够废立皇帝,而早在唐德宗时期,李适就认识到这个问题,于是他在继位之初,便疏离宦,亲进朝廷重臣。在用人上,他任人唯贤,采用杨炎的建议,以两税法代替租庸制度,“两税法”以“量出为入”代“量入为出”,以“计资而税”代替“计丁而税”,征收货币而非征收实物,合并徭役名目,集中纳税期限。大大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李适即位之初就营造了一种明君气象,他减少了山南枇杷和江南柑橘的进贡,节衣缩食,还主动遣散宫女出宫,可以说李适在登基之初的这些举动,让大唐好像快速走出了安史之乱的影响,有中兴的局势。

可是,这么一位皇帝,在后世的评价并不好,很多人提及李适就是昏君和庸主。就连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欧阳修都认为他是唐朝最大的昏君。在他在位期间,唐朝的藩镇力量越来越强,宦官在他的姑息下势力也开始抬头。王安石甚至把他跟汉元帝并列,我们都知道汉元帝是毁了西汉的罪魁祸首,那他就是毁了唐朝的罪魁祸首。这位前期有圣君之资的帝王,怎么毁了大唐的?

杨炎是大唐的宰相,可是却因为卢杞因为妒忌杨炎的才能和权势,不断在李适面前诋毁他,最终导致杨炎罢相,被流放崖州,最终被途中被赐死。而不久后卢杞被册立为宰相,这个卢杞可不是什么好人,卢杞为相期间迎合圣意、嫉妒贤能、党同伐异,除了杨炎,卢杞先后陷害了颜真卿、张镒、李揆、严郢、杜佑等大臣,这些大臣无一例外都是有才能的朝廷大员,使得唐朝人才凋零。而为了满足皇帝的削藩政策和朝廷的财政要求,卢杞建议实行括率、增收房屋间架税、设立除陌税等措施。这些税收政策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市场商人垄断买卖权,国家收入减半,广泛引起民愤。而真正改变李适对藩镇态度的还是泾原兵变。

李适在削藩过程中,采用藩镇打压藩镇的政策,导致了参与打压藩镇的各个节度使的不满,毕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被皇帝卸磨杀驴。不久,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四镇”以朱滔为盟主,爆发了“四镇之乱”。后来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加入叛乱,战线由河北拉到了河南,直逼东都洛阳。唐德宗当然不断调集各地的兵力平叛,而当时泾原兵作为主要的力量,也被频繁调动,可是当他们看到中央军队得到丰厚的赏赐,而他们却得不到赏赐和认可,引起他们心中强烈么不满,比如,泾原兵的军饷不是拖延就是不足额,引起士兵强烈不满。而且四镇起义引发的时间长,让泾原兵对朝廷产生了怨言。

同年九月,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发兵围困襄城,唐德宗为解襄城之围,命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兵入援。泾原兵本以为这次出征能获得不少的赏赐,可回到长安后,却发现只有微薄的赏赐,就连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就连京兆尹都拿粗茶淡饭打发他们,这一刻长期积攒不满情绪的泾原兵终于忍不住了,泾原兵扬言要返回泾原,将前来劝说的姚令言叉了出去。唐德宗听说后,立马从内库中调出二十车财帛,要去犒劳泾原兵。可是为时已晚,李适号令神策军平叛,可当时的禁军都在外地平定叛乱,无人赶来。李适无奈,只能携带后妃亲王一百余人逃亡咸阳。

泾原兵占领长安后,朱泚被迎为首领,不久后朱泚被迎立为帝,改国号为秦,并在长安设立百官。朱泚称帝后,亲率领大军西进,把唐德宗包围到奉天城中,李适只能下令附近各州前来勤王,朔方节度使派遣兵马使张韶前来救援。朱泚大军只能暂避,随着时间的推移,勤王大军开始聚集,朱泚大军被围困长安,朱泚为了解除长安之围,加紧对奉天城的围攻,但被唐军以挖地道、积薪蓄火的方式阻挡。后来,朱泚军屡战屡败,无奈,只能退出长安。朱泚被部下所杀,泾原兵变被平定,李适得以回到长安。

泾原之变对李适来说可谓是个转折点,宦官专政对于中晚唐来说是个毒瘤,宦官问题起源于唐肃宗时期的李辅国。到了“唐代宗”时期,皇帝采取“狗咬狗”的政策消灭了这个问题,先后除掉了李辅国、鱼朝恩、程元振三大宦官,逐步收回皇权。唐德宗登基早期,也是打压宦官。可泾原之变改变了李适的看法,李适信任的禁军竟然不能保护李适的安全,在李适出逃最悲惨的时刻还是宦官守卫在皇帝身前。

宦官的忠心和武将的冷血给了李适巨大的刺激,这个时候李适的心就开始偏向宦官,李适回到长安三个月后,就做出了让宦官掌握兵权。李适将神策军分为左右神策军,让自己信任的两位内侍宦官担任监军。不久,神策军扩充,还是让宦官担任监军。神策军是护卫皇帝安全的中央禁军,关系不可不重要,李适是给后代子孙挖了一个坑。可以说李适这一举动断绝了唐朝的复兴希望,李适的儿子唐顺宗就是死在宦官的手中,唐宪宗的眼睛就是宦官给弄瞎的,一代英主唐文宗虽然发动了甘露政变,想要收回皇权。可被宦官集团反扑,唐文宗也没有拿回权力,唐武宗虽暂时收回皇权,可禁军掌握在宦官手中,治标不治本。后面的唐宣宗就是宦官拥立的,宣宗虽有“小太宗”之称,可晚年被宦官背刺。如果说唐朝衰于唐玄宗,亡就在唐德宗。

李适在经历了泾原之变的挫折后,对削藩政策有点害怕,害怕在此被赶出长安,皇位不保。他对藩镇的政策由强硬转为姑息,据说,李适在离开长安的时候,想要去四川避难,还是李晟和山南道节度使严震的劝说,说不定李适真的走了。这说明李适也对平定叛乱和回到长安这件事没有把握。这一切在李适心中都是削藩造成的,如果不削藩的话,他还能在长安城当他的大唐天子,就不用受这种罪。等到回到长安后,他也明白不能随便得罪藩镇,要是引起藩镇的群起而攻之,自己就成为了亡国之君,所以,后期的李适对于藩镇就是放任的状态,什么也不管,藩镇干什么也不管。这一举动,让李适前期和其父代宗的努力,全部付之一炬,藩镇问题更加严重,唐朝的统治也越来越没有影响力,唐朝的生命开始倒计时。

李适后期用人不当,任用卢杞为相,加强对忠臣的打压,导致朝廷混乱,话说,李适有个宠臣裴延龄,为人奸诈,为了迎合李适的贪欲,他大肆敛财,不顾百姓的想法。当时的宰相向李适说明此事,可是受到了李适的责罚,可以看出后期的李适已经变了,没了前期的英明神武,除了摆烂就是享受。前期的李适如果是为国家和百姓找想的话,那么后期就是为了自己找想,因为他身为皇帝,自己的梦想不能实现,就转而到享乐上,可钱从哪里来,当然是百姓,当时的唐朝没有了开元盛世的辉煌,百姓的生活经历了连年的战乱,早以没有了原本的经济实力。当时的唐朝增加了很多苛捐杂税,比如房屋税、茶叶税等。李适为了享受,也要求官员主动进贡,官员们为了保证自己的仕途,不断剥削民脂民膏,而李适对于官员贪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们能按时进贡,就什么事都没有。

上文说过泾原之乱后,泾原兵和朔方兵都元气大伤,李适对他们也放心了。可他们毕竟维护着唐朝西部的安全,他们一削弱,唐朝的边疆问题就更加严重。公元805年,李适在长安病逝,享年64岁。李适前期的时候确实励精图治,大唐有了中兴之迹。他前期的手段也算是高超。一切在泾原之变后,迎来了改变,他变的贪生怕死,而藩镇、宦官这些问题都是在他的纵容下长大的,变得剥削百姓。这位成长在安史之乱的皇孙,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反而与最初的自己背道而驰,所以,他也被后世人当做昏君,大唐亡于他,无可厚非。

1 阅读: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