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李天佑,湘江之战两度痛哭:广西人打广西人,本都拼光了

乐蓉评历史 2023-06-22 09:56:03

“这个小鬼头,还不到16岁,就这样凶!到26岁、36岁,那还得了!”

百色起义时,邓小平对小个子的李天佑印象尤为深刻。这位15岁的军部特务连副连长,虽长着一张娃娃脸,打起仗来却相当凶悍。

血战隆安,李天佑脚部负伤,却硬是不肯撤离前线,瘸着一条腿阻击了桂军5天5夜。乳源战役,红7军主力伤亡近千,干部损失三分之二,重围之下,又是李天佑赤膊上阵,亲自带着突击队冲出了一个缺口。

在红军中,不乏年纪轻轻就独当一面的指挥员,例如林彪、粟裕,都是当时闻名全军的“青年军事家”。但这批人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科班出身,要么黄埔军校毕业,军事理论过硬;要么来自学生军,文化水平高,可塑性强。

但李天佑却是一个特例。

他出生在农民家庭,8岁就开始务农,后来又举家逃荒,靠着砍柴烧炭为生,直到实在活不下去了,才跑到桂军部队里当兵,后来又跟着北伐名将李明瑞参加起义到了红军。

最开始,李天佑就是一个莽莽撞撞的“排头兵”,命令指到哪,他就往哪冲,为什么要打?打的是谁?一概不问,至于战略战术更是一窍不通。但就是这样一个血气方刚的娃娃兵,却愣是从最开始的勤务兵一路做到了将军。

16岁指挥红7军特务连,打出“小老虎连长”的名号;20岁升任红三军团第5师师长,成为彭德怀手下主力战将;24岁代理八路军343旅旅长,被特批前往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34岁成为东北野战军1纵司令员、38军的首任军长。

细数李天佑指挥过的这些部队,基本上都是同时期的绝对主力,其中更不乏负责拱卫中央的“御林军”。论晋升速度,论职务重要性,李天佑的成长在军中堪称头一号,20岁担任师长更是创下红军之中的一个记录。

为何李天佑会受到如此重视?

他刚到红三军团时,彭德怀就特别欣赏这位“娃娃师长”,认为他年纪虽然小,但战斗经验丰富,作战风格强硬,更关键的是执行命令绝不含糊,别人不敢打的仗他敢打,别人不能打的仗他也能打。这种能啃硬骨头的虎将,正对彭德怀的胃口。

后来到了八路军115师,包括在东北战场,林彪也是毫不掩饰对李天佑的“偏爱”。首先是不顾反对,换下刚刚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中立功的万毅,把东北民主联军最能打的1纵交给李天佑。之后又在攻坚四平失利后亲自写信安慰李天佑,肯定他的能力,并告诫他要吸取教训。

一向对军事近乎苛刻的林彪,在对待李天佑的态度上却显得有些柔和。根本原因还是林彪看中李天佑的能力,认为他不仅勇猛,而是能靠谋略打仗,特别是在经过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历练后,未来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潜力。

李天佑的军旅生涯,足以用顺风顺水四个字来概括,但这些也都是靠命拼出来的功劳。

1932年红军攻打赣州城,李天佑亲自带领突击队攀登城墙,身中三弹,从城头跌落,昏死在死人堆里。几个战士误以为连长“牺牲”,哭着把他抬了回去,正准备挖坑下葬时,生命力惊人的李天佑竟睁开了眼睛。

李天佑一生7次负伤,几次都是死里逃生,但他没喊过一声疼,从未抱怨过一次苦。连毛主席都称赞他:

“真不简单!”

但就是这样一位铁打的将军,却在湘江之战中,两度落泪。这一场败仗,也成为了李天佑一生的遗憾。

1934年10月,因为李德、博古的错误指挥,红军第5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始长征。彭德怀的红三军团负责前卫,李天佑的红5师则被选为尖刀部队,充当全军前锋。

11月,红军离开湖南道县,开始强渡湘江。此时战场形势已经十分险恶,蒋介石的中央军、湘、桂、粤的地方军阀,层层设防,前堵后追,数十万敌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口袋阵”,目的就是把红军彻底消灭在湘江东岸。

就当红军抵达湘江岸边的时候,一则坏消息传来:白崇禧出手了。

湘江战役打响之前,蒋介石和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两方都在心怀鬼胎。蒋介石想要让红军、桂军互相损耗,自己则渔翁得利,于是命令后面追击的中央军故意放慢速度,将与红军的距离从2日行程拉大到7天,务必让红军、桂军迎头撞上。

桂军主将白崇禧人称“小诸葛”,用兵诡诈,深通谋略,一眼就看穿了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便当即命令除了留3个团守在桂北全州、兴安、灌阳一带外,其余桂军主力全线后撤,只防不打,只求把红军赶出广西地界就万事大吉。

就这样,在湘江之战最开始的几天内,从全州到兴安、界首之间的百里湘江两岸,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但偏偏这个天赐良机,被毫无军事眼光的李德、博古一拖再拖,最终错过。

等到蒋介石发现几方人马都在磨洋工,尔虞我诈的内斗,气的破口大骂,直接打通白崇禧的电话,严令他立即率领桂军展开追击。

白崇禧不想此时撕破脸皮,只能下令桂军倾巢而出。但为了保存实力,他还是留了一个心眼,就是命令桂军“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追着红军的尾巴打,这样既不用拼得你死我活,又可以应付蒋介石的命令,扩大战绩。

可最后,白崇禧还是高估了红军的行军速度。当桂军第15军44师、第7军24师和第45师134团赶到新圩一线时,撞到的不是红军的殿后部队,而是红军行军纵队的“腰眼”。

新圩一失,整个红军将被“腰斩”,首尾难顾。

看到桂军猛插到红军队列中心,彭德怀又气又急,此时的他兵力已经运用到极限,根本抽不出任何一支预备队。

无奈之下,彭德怀只能将死命令下达给红5师,让部队迅速赶往新圩阻击桂军,保证红军左翼安全,掩护中央机关“红星”纵队渡湘江,并严令师长李天佑:

“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阵地,以全力坚持3至4天,方可撤出!”

此时的红5师从头打到尾,几天之内血战数场,早已精疲力竭,因为13团已经调归军团直接指挥,李天佑手中只剩下14、15团,而且损耗严重,编制早已不健全,加起来才3000多人。而红5师要面对的,是桂军2个主力师和1个独立团,总计14000余人。

为什么紧要关头,彭德怀仍要调用已经快“打不动”的红5师?

这支部队的前身就是百色起义打出的红7军,清一色的广西子弟兵,也是于中国革命有特殊贡献的一支部队。

1930年11月,红7军约7000人从广西河池出发,冲破敌军的层层堵截,转战广西、贵州、广东、湖南、江西5省,历时8个多月,行程7000多华里,于1931年7月到达江西苏区。

转战千里,兵员损失高达七成,红7军留下的骨干,各个都是百战不死的老兵。

白崇禧的桂军,在全国各大军阀的部队战斗力首屈一指。打法凶悍桂7军,战斗力毫不逊色那几支装备精良的中央军王牌,连红军中也少有能够与其正面匹敌的部队。

要在绝境之中挡住白崇禧的桂军,只能是红5师。用广西人去挡住广西人,用红7军挡住桂7军。又狠又猛,专打白刃战,不怕刺刀见红,只有狼兵才能拼得过狼兵。

全灌公路的灌阳至新圩段两侧山峰耸立,布满了绵密的松林和灌木丛,这种地形非常适合防守。但李天佑为了尽量拖延更多的时间,只能把防线一直往南推,以空间换取时间,确保中央纵队及后续部队能够渡过湘江。

28日拂晓,没有任何试探,一上来就是刺刀见红。桂军先是飞机大炮狂轰滥炸,继而步兵轮番冲击,桂军44师接到死命令,猛攻红5师阵地,几个小时就发起了数次冲锋。

但直到当天黄昏时分,在兵力、火力上都占据绝对优势的桂军,才勉强攻破红5师第一道防线,抢占了几个山头,并且付出了500多人的伤亡。

白崇禧没有预想到战役会推进得如此艰难,精疲力竭的红军居然还会有如此战斗力。打听之下才得知对面的红5师也是广西子弟,而20岁的师长李天佑,正是白崇禧的临桂老乡。

但是此时的战场上,哪里还有脉脉乡情。

桂军久攻不下,愈加疯狂起来。除了留下少量预备队外,桂军主力基本倾巢而出,正面进攻结合两侧迂回,对红军实施三面夹击,这种打法,完完全全就是冲着让红5师“全军覆没”的目的去的。

红5师抢修的工事,根本扛不住桂军炮火的轰击,阵地只能靠人来填。在第二道防线被突破后,14团团长黄冕昌亲自赶往一线阵地,腿部负伤后仍坚持指挥战斗。眼看敌人从两翼冲向界首山的第三道阵地,他也顾不得安全,起身大喊反击,却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2岁。

黄冕昌是广西人,红7军中走出来的老将,和李天佑既是老乡,又是并肩作战了4年的战友,感情至深。听闻噩耗,一向沉稳的李天佑,竟是呆在原地,眼泪止不住都就往下掉。

拼到这个地步,红5师已经扛不住了,一线指战员基本上都打光了。前面的14团,黄冕昌团长牺牲,政委毛国雄身负重伤。15团团长白志文、政委罗元发同样负重伤,3个营长牺牲了2个。

但没有时间犹豫,师参谋长胡浚请求亲自前往一线指挥。谁都知道,现在去前线,基本就是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但此时的红军就是如此,营长牺牲了团长上,团长牺牲了参谋长上,之后就是李天佑这个师长。

胡浚年纪比李天佑要大,不久前才调来红5师,但他和李天佑、黄冕昌都在瑞金的红军大学进修过,同学之间关系深厚。临行前,李天佑眼中含泪,紧紧握住胡浚的手,目送他走出指挥所,消失在硝烟里,没想到这竟成了永别!

在被桂军冲得稀巴烂的阵地上,胡浚亲自指挥剩下战士,对桂军展开反击,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血拼,硬生生把冲上来的桂军给压了下去。但也就在反击之中,胡浚牺牲了,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后退一步,而是倒在了冲锋了路上。

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红5师连折两员大将。

铁骨铮铮的汉子,经历多少战斗,只有流血,从没流泪。但在湘江战役中,李天佑却两次因为亲密战友的牺牲,失声痛哭。

此时此刻,红5师弹尽粮绝,生理疲惫达到极限,没有预备队,指挥机构残缺不全,李天佑亲自收拢余下的战士,退到最后一道防线—炮楼山阵地。

晚年的李天佑曾回忆湘江之战:

“1934年与桂系第7军的湘江血战,是我毕生难忘的经历。广西人打广西人,那几个小山头,红5师差点就没能守住。是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铸就了一道让敌人无法逾越的钢枪铁壁!攻山头,难,守山头,更难!战士们要用血来堵,肉来挡才能守得住啊!”

连续3天3夜的战斗后,红5师终于接到了“军委纵队已全部渡过湘江”的消息,也等来了前来接防的红6师。

整个湘江战役,最激烈的战场是新圩。

红5师在新圩牺牲2000余人,阵亡超过三分之二,自参谋长胡浚以下,团、营、连干部几乎非亡即伤,红7军的底子基本上都打光了。渡过湘江后,红5师只能缩编为1个团。

而之后的红6师在这里同样牺牲了2000余人,18团更是全军覆没。新圩方向附近的红五军团、红八军团也与桂军血战数场,伤亡高达6000左右。

这一仗,也让李天佑终生难以原谅白崇禧。

解放战争后期,四野百万大军南下,鏖战中南,进兵西南,一路打得桂系土崩瓦解。直到广西解放前,即将撤离的白崇禧仍不死心,将手下一部分正规军化整为零,并以他们为骨干,网罗各地散兵游匪,于广西的群山之中展开游击战。

1949年底,李天佑率部重回家乡,并同时担任13兵团副司令员兼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奉命守卫西南,清除匪患。这一次,李天佑亲赴一线,在桂东南、瑶山指挥剿匪,誓要将白崇禧的旧部一扫而尽。

到1951年4月,广西的匪患被基本肃清。

2007年,李天佑之子李亚滨带着父亲的遗愿,重回湘江战场。在杨柳井村,他见到了一位历史的见证者,87岁的老人何小妹。湘江战役时,何小妹只有14岁,而她住的那间屋子,正是当时五师的师部和指挥所。

何小妹李天佑将军的儿子到了,无比激动。已经双眼失明的老人用双手抚摸着李亚滨的脸庞,连连说:

“真像,真像!”

回忆当年的那场血战,老人感怀伤神,痛心地说道:

“山坡上、战壕里到处都是尸体,有很多都是20来岁的年轻人,由于尸体太多,乡亲们只能直接把土拉下来,把牺牲的人掩埋在一起。”

在当时的老百姓心中,红军就是自己人,是子弟兵。看着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湘江,谁又能不痛心疾首。“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是湘江两岸百姓心照不宣的规矩。

1 阅读: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