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镜头里的北京宛平城:城门上弹痕触目惊心,城外古塔罕见亮相

醉薇聊历史 2025-01-05 02:04:46

宛平城,始建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原名拱北城,清代时改名拱极城。1928年,宛平县公署迁至拱极城内,才开始称为宛平城。

宛平城是每一个中国人不能忘记的地方。1937年7月7日,日军正是在这里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的脚步,将泱泱中华拉入了长达八年的苦难深渊。

宛平城

这是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前的宛平城,蓝天白云下,城楼高耸,城内街道边有摆摊卖货的小贩,街道上有推着自行车的行人。一切看起来宁静而祥和。

卢沟桥

这是宛平城西的卢沟桥,全长近二百七十米,共有十一个桥洞。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桥上

卢沟桥是北京出入内蒙古高原、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是南来北往的商旅必经之地。图为正在从卢沟桥上通过的羊群和骆驼商队。在图片的右侧,是桥栏上的石狮子。俗话说: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这并非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因为不同时代,上面的狮子也不相同。据资料记载,1961年时的调查结果是485只,现在的数据则变成了501只。

桥头村

从卢沟桥上看村庄里的民居,这边是依卢沟河(永定河)而建的桥头村。村内多是一些土房子,在这里生活的百姓虽然并不富裕,过得还算安宁。

一文字山

这是位于宛平城东的一片小山地,也是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首先对宛平城发动炮击的地方。因为山地只是一片长条形的高地,日本人称之为“一文字山”。

残骸

事变当天,被炮弹击中的车队,前面的卡车烧得只剩下了骨架,后面的小轿车轮胎也已经烧尽。上面的乘坐的人员估计凶多吉少。

城内

坐在路边手举着膏药旗的百姓,可以看出来这些旗子是匆忙手绘出来的。如果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他们也不会做出此等卑贱的事情。当然,甘愿做带路党的败类除外。

威严门前

激战之后的威严门瓮城城墙上,布满了令人恐怖的巨大弹坑。几个日本军官站在城门前视察战果,颇为得意地欣赏他们的罪恶杰作。

第二张

这张威严门的照片拍摄的稍晚一些,门洞两边已经刷上了“建设东亚新秩序”的汉奸标语。宛平城不大,且只有两座城门,东门叫顺治门,西门叫威武门。清代时,威严门改名叫永昌门。在威严门外,就是著名的卢沟桥。

城墙

事变之后的宛平城墙。原本整齐的垛口变得支离破碎,墙上同样留下大大小小的弹坑。脱落的城砖堆积在城下,已经变成一片碎砖石堆。

街景

站在宛平城主街道上从西向东看,道路平整,两边长着茂盛的大树。远处高耸的建筑是宛平的东门顺治门。有一张中国军队跑步驰援战场的照片便是在这个地方拍摄的,当时城墙上的城楼还很完整。

盘查

日军侵占宛平城时期,助纣为虐的伪军帮助日本人在街头盘查过往的行人。这两名远道而来的驼夫成了重点盘查对象,一名伪军正在对其中一人搜身。

地图

日本“运宣班”在墙上画的地图壁画,上面在沦陷区标注着“更生中华民国”以及“蒋介石逃亡之地”,企图以此对城内百姓进行奴化宣传。两个日本兵对着地图看得津津有味。

纪念碑

日本人在一文字山上竖立的“ZN事变纪念碑”。这座碑最初是木制的,事变爆发一周年后,日本人改立为石碑。之后每年的七月七日,都有大量的日本人来此朝拜。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这座石碑被拆除。

古塔

几名来到石碑前朝拜的日本人,坡下停着他们乘坐的小轿车。轿车旁边,是一座十分古老的舍利塔。在同时期的其他老照片中,这座塔似乎从没有出现过,非常罕见。

近景

这是舍利塔近景,塔身上的部分青砖已经残损,下方镶嵌着一块石牌,上面刻着“火神堂第一代真洪和尚觉灵”的字样。在宛平城内的城隍庙内,每年元宵节时都要烧火判儿,估计和这座古塔是由渊源联系的。

工事

中国军队在“一文字山”下修建的碉堡,此时成为了日本人的旗台,上面竖着高高的旗杆。在图片的左侧,可以看到几名日本人正在纪念碑前活动。

铁路桥

横跨在永定河上的京汉线卢沟铁路桥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才是当年中日双方的发生激战的桥梁,而前面介绍的连拱石桥,并没有爆发很激烈的战斗。

航拍

日本人在飞机上拍摄的宛平城,可以清晰地看到并行的石桥和铁路桥。石桥直通城内,而铁路桥则从城边穿过。当年,这里还建有一座卢沟桥火车站。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