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陷入乌克兰泥潭的根本原因,美学者20年前已预言,中国须警惕

有历史深度普及 2024-08-02 04:11:05

世界是相同的,军事原理也是相通的。

这篇文章,主要目的不是分析俄国,而是从中映照我们自己的隐患。

一、主导原因到底是啥?

俄乌冲突已持续两年半,无论时间跨度还是双方举国性投入,都可以列入世界军事史上的中等规模战争,远远超出俄罗斯最初预料的局部战争。

论其影响力,已不亚于上世纪的历次中东战争,或是本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

表面上看,美国和欧盟背后提供支持是主要原因。

诚然,美国给贷款,欧盟给军火,天上还有星链实时盯着俄军侦察,能精准定位到第一辆装甲车的行进路径,俄军这仗确实不好打。

但显然这不是主导因素。

试想,如果俄军和乌军有当年美军和萨达姆那么大的实力差距,或者是英军和阿根廷军那么大的差距,俄军很可能会复制克里米亚半岛的胜利,一个星期之内控制基辅,美国和欧盟根本来不及反应。

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内因,而非外因。

这条哲学铁律,目前还死死地统治着当下的战争,还没有出现足以推翻它的致命高技术。

鉴于现在各种主流媒体都没有报道过权威分析,没有官媒或某个国家定论,笔者也不打算自作聪明强行给俄军下个定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论。

只是带有倾向性地列举一些事实,帮助大家透过迷雾看清本质。

早在2001年左右,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学者、国际关系专家米尔斯海默,曾在其经典著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出抛出一个令时人很不屑的观点:地面力量的首要性。

通俗点说就是,现代战争,陆军第一。

空军的轰炸有重要恐吓意义,也可以把小国炸的很害怕,但光靠空军征服不了一个国家。

海军的作用可能比空军强一些,可以对敌国进行海上封锁,但如果要说征服敌国,封锁一万年也饿不死一个国家,尤其是规模中等以上的国家。

核武器的战略作用大一些,但很显然,谁敢用?

说到底,要取得战争彻底胜利,非陆军不可。

基于这个理论,米尔斯海默得出一个结论:

俄罗斯的威胁已不那么可怕了,尽管它仍有数千枚核弹头,但因为俄罗斯陆军很弱小,根本不可能再发动一次很大的地面进攻。

这番预言并没有特别现实的针对性,米尔海默斯绝对不知道20多年后俄乌会爆发战争。

但无疑,他的预言切中了俄军的要害:陆军战斗力比较弱。

我们简要看看俄军的现状。

二、俄罗斯人丢了他们最宝贵的东西

苏军自1945年二战结束之时,就一直是北约各国的梦魇。

北约各国尤其是中西欧国家最怕的,其实还是苏军的常规武装力量,而非核武器。苏军百万钢铁洪流,一旦奔突在中欧大平原上,那是当年元首的闪击坦克集群都无法比拟的战场狂魔,无人能敌。

但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展了一系列令人目眩的改革。

1991年俄军约282万人,到2008年实行新面貌改革前夕,俄军只剩113万人。到2017年,俄军减至100万人。

100万是一个有重要象征意义的数字,直接反映了俄国人对当年军备竞赛拖垮经济的痛悔之情。一直都说苏联被军备竞赛搞垮,好了,现在军队员额减少到国家法律规定的总人口的1%以内了,经济终于没有压力了。

但战斗力也降低了。所以有人把叶利钦时代的军改称为“雪崩式的裁军”。

2008年开始的新面貌改革,同样毁誉参半。

总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减少员额、理顺结构、精干高效。

减少员额:进一步瘦身,在113万基础上再裁13万。陆军从之前的32万减到27万。海军14.8万,空天军43万,战略导弹兵12万,空降兵4.5万。俄军终于从大陆军体制中跳了出来,陆军排名降至诸军兵种第二。

理顺结构:着眼于扩大官、兵比例(也是瞄准所谓西方标准),强令一大批军官复员,取消很多架子团(只有军官而无士兵,有些类似我国的预备役师),用复员军官的员额招募更多士兵。有什么利弊呢?军官是军队的灵魂,架子团就像军队的胚胎,一有急事,可以迅速发育成基干部队。这样改革,等于主动放弃战时迅速扩编的能力。后果呢?大家现在都看到了。

精干高效:取消原来的大军区、集团军、师、团四级指挥体制,改为军区(战略指挥司令部)、集团军、旅三级体制。这是比较好的,扁平化指挥嘛。

整体看呢,扩大海军、空军和新型兵种这是对标美军模式适应全球作战之需要,不再片面依赖地面作战,乍一看是合理的,敌动我也动,敌怎么动我也怎么动。而且,俄军在改革后的两次局部战役行动,一次是2014年的克里米亚事件,一次是2017年对叙利亚的空袭作战。打的都很漂亮,完美达成俄方目的。俄军精干高效联合作战模式发挥了很好作用。

世人在俄乌冲突之初预测俄军会很快打垮乌军,就是基于这两次军事行动。

那为何到了乌东战场,俄军突然不灵了呢?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俄陆军的重要变化。

俄军四级指挥体制改为三级指挥体制是积极的正确的,中美俄都在这么做。但师改旅带来一个消极影响:兵员压缩了。

以往的体制,机步师(即机械化步兵师)作为半战役半战术级单位,下辖机步团、炮兵团、陆航团等基本战斗单位,编制比较大,可能达上万人。改为合成旅之后,火力要素没有质的缩减,该有的还有,装甲、坦克、榴炮、陆航、运输等都在,兵员则压缩到五六千人左右。俄军陆军压缩主要靠的就是这个。

以这点有限的兵力,在乌克兰平原上作战,不足立时就显现出来了。乌克兰是欧洲第二大国(仅指面积),60.37万平方公里。东端至西端长约1300公里。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坦克装甲集群一般开进速度若以30公里每小时计,横穿乌克兰约43小时,近两天。摩托化步兵行军如果以60公里每小时计要22小时,约一天。

乍一看绝对时间并不长,但在现代化高技术条件下,以天为单位计的时间,足够敌方轰炸机群和导弹集群进行五六个波次的火力覆盖,炸的你渣都不剩。

当然不会出现这么极端的情况。笔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在大平原作战非常困难,兵力了绝对不行。

有人也许会说,美国和北约支持乌军,有情报优势和抽空优势,陆军重装部队大量出去就是找死。这也不完全是。

陆军最怕的是中近程战术导弹和空中打击力量,在这两个位面,无论技术水平还是武器装备数质量,俄军都没有代差,俄制苏57和美制F35是一个级别的,俄军高超声速导弹可以轻松打击乌纵深腹地的重要军事目标。说到底,还是陆军主干力量不足,陆地冲击太弱。

三、师和旅到底谁更好

说来说去好像都是师改旅的锅。

俄军效法美军进行师改旅式改革,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削减地面作战力量不合适。尤其是俄罗斯这样的超级陆地大国,地面作战至少在可预见的数十年内是绝对主流。区区27万兵力,要担负东欧方向对北约的防御非常吃力,何谈与一个中等国家开战呢。

同样是打中等规模的国家,我们对比一下2003年伊拉克战争。

美英联军非常重视地面作战力量的投入。在进行非常充分的空袭、取得绝对制空权的前提下,仍然没有轻敌,一次性投入10万大军分路攻击伊拉克几处重要目标,兵力占美英联军陆军力量的83.3%。

美军中路主攻集团达6万人,以极其快速的行军和干净利落的作战,20天时间就攻下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进而瓦解了伊拉克全国性的抵抗。

这场战争表面上空袭最引人注目,美军指哪炸哪,足够酷炫,但饶是如此,单靠空袭并不能消灭伊军主力,最终还要靠陆上重装作战集团解决问题。

两相对比,就能发现米尔斯海默预言的厉害之处,俄陆军弱小,真是不足为惧!

值得注意的,我军当前的体制也跟上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军事强国的节奏,抛弃大陆军体制,走多军兵种联合作战、精干高效、信息化智能化的路子,毫无疑问,方向是对的,前途是光明的,空军、海军、战略导弹部队都要加强,没有制空权、制海权无以取胜。

但我们不能不警惕俄军的教训,不能一味照搬美军的师改旅模式,单一改革会不会也导致地面兵力不足的隐患呢?我国和俄罗斯一样,陆上邻国众多,国界线漫长,保卫国土安全必须有足够多的陆上作战力量,这和美国优越的国防条件有重大差异。

机步师和合成旅作为陆军基本作战单位,到底孰优孰劣,或许没一个明确答案,但无论用哪种,都要保证兵力够用。美军目前也有恢复部分师级作战单位的迹象。

大象体型庞大,绝对力量强于狮虎,但论牙尖爪利、高速跑动、跳跃伏击等又远逊于后者。调整改革军队战斗体制,比较忌讳一哄而上一边倒,消灭多种体制的多元适应性。

同为陆上大国,我们要多从俄军的教训中得到些什么。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