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正常怀孕后,受精卵着床发育,开始形成孕囊、卵黄囊等。
卵黄囊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起重要作用,可为胚胎提供营养物质,并参与其造血、内分泌、代谢、免疫、生殖、排泄等功能。
1、正常卵黄囊
卵黄囊一般在妊娠5-7周开始出现,最早于停经35d可探及,是孕囊内最早出现的结构。
在早期卵黄囊表现为“( )”形,逐渐发育为“O”形、壁薄,中央为无回声。
卵黄囊的大小通常都是以它的长和宽来判断,临床上一般以横径作为判断其标准大小。正常妊娠时的卵黄囊直径不同文献报道各不相同,多数为3-6mm。
卵黄囊会随着孕周的推移,出现一个增大的情况,差不多为卵黄囊每24h直径增加0.1mm。在增加到一定值的时候,又会慢慢变小直到消失,具体的对照表如下:
孕4周:胎儿只有0.2cm,受精卵着床到子宫,但还很小,用B超是看不见的。
孕5周:胎儿长到0.4cm,进入了胚胎期,羊膜腔扩大。B超可看见小卵黄囊,约占宫腔不到1/4,可能可以看到胎芽。
孕6周:胎儿长到0.85cm,胎儿头部、脑泡、呼吸、消化、神经等器官分化,B超可以清楚的看到卵黄囊。
孕7周:胎儿长到1.33cm,胚胎初具形态,四肢分出。B超清楚看到胎芽及胎心跳。
孕8周:胎儿长到1.66cm,胎形已定,可分出头、体、四肢。B超可见胎囊约占官腔1/2,胎儿形态及胎动清楚可见。
孕9周:胎儿长到2.15cm,胎儿头部大于胎体,头颅开始钙化、胎盘开始发育。B超可见胎囊几乎占满宫腔,胎儿轮廓更清晰。
孕10周:胎儿长到2.83cm,胎儿各器官均已形成,B超可见卵黄囊开始消失。
孕11周:胎儿长到3.62cm,胎儿各器官进一步发育,胎盘发育。B超可见卵黄囊完全消失,胎盘清晰可见。
孕12周:胎儿长到4.58cm,外生殖器初步发育,颅骨光环清楚,可测双顶径,明显的畸形可以诊断此后各脏器趋向完善。
2、异常卵黄囊
(1)卵黄囊偏大
在妊娠5-10周,通常卵黄囊的内径上限不会超过5-6mm,最高不会大于8mm,当孕期检查卵黄囊的大小超过这个值,那么其自然流产的风险就会增高,需要格外注意。
一般来说出现偏大的原因可能是激素失调导致,或者黄体功能太强,当超过8mm,甚至大于1mm时,一定要多休息,保持生活规律,在饮食上注意避免使用生冷、刺激的食物,然后观察一段时间,看大小是否回归正常。
临床上有的卵黄囊偏大可能导致胎儿畸形,不过曾有过卵黄囊超过8mm但是胚胎存活的报道,因此出现此种情况需要密切结合超声复查,及时诊治。
(2)卵黄囊偏小
卵黄囊过小的临床意义目前知之不多,极小的卵黄囊可以是正常胚胎发育早期的正常表现,也就是怀孕时间太短,或者孕期营养不良所致。
另外,很早前有研究称妊娠第8-12周若卵黄囊≤2mm可能是与预后不良相关,然而由于早期妊娠末,正常卵黄囊开始逐渐减小,因此在评估卵黄囊大小时应结合孕周。
当发现卵黄囊小于预期时应谨慎,建议结合超声复查观察看一看,后续如果有胎芽发育和胎心的搏动,那么胚胎就没有问题,若复查卵黄囊依然小,没有胎芽发育,则考虑为胚胎停育。
(3)卵黄囊消失
卵黄囊在胚胎的器官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经阴道超声若发现卵黄囊消失而胚胎存在,则几乎都是异常的,通常合并有随后的胚胎死亡。
(4)卵黄囊钙化
卵黄囊钙化通常只发生于胚胎死亡后,目前尚未有妊娠第12周之前胚胎存活合并卵黄囊钙化的报道。
(5)卵黄囊形状不规则
卵黄囊囊壁皱缩或呈锯齿状则称为形状不规则,其临床意义尚具争议。有研究认为,若卵黄囊形状持续不规则可能预示妊娠预后不良,但也有人认为两者无相关性。建议遵医嘱复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