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逛上海博物馆——雕塑馆(三)

正诚玩转文化 2024-10-17 06:06:33

五代、两宋时期,墓葬、石窟雕塑由盛转衰,寺观、建筑雕塑等日渐兴盛。到元、明、清时期,雕塑艺术更加程式化、世俗化。此时汉藏艺术的融合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象征,呈现别开生面的气象。

↑漆金彩绘木观音菩萨像 北宋 高92厘米

第一件展示的是一尊木雕观音菩萨。此像原出山西境内,是宋代菩萨像的代表作。雕像全身漆金彩绘,几百年的岁月过去仍然能看到虽然斑驳但还是绚丽的色彩。

↑漆金彩绘木观音菩萨像 北宋(公元960-1127年)

观音身着偏衫,下着长裙。头戴宝冠,面目丰腴,双眼凝视,神态慈爱;袒露右胸,胸前璎珞华美,衣带随着动态垂落。右腿支起,右手搁置膝上;左腿盘于身前,作半跏半倚坐姿势。这种随意安坐、舒坦自在的坐式,是更接近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属于自在观音常见坐姿。金色的衣裙之上还能看到精美繁复的纹样。

↑漆金彩绘木观音菩萨像 北宋(公元960-1127年)

菩萨的躯体和四肢由多块木料拼接而成,表面经过后代妆銮。其舒相坐姿源自印度笈多至帕拉时期的造像姿态,但表现方式特别是五官刻画,已经中国化。

↑石元始天尊三尊像 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

↑石元始天尊三尊像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

↑漆木迦叶头像 唐(公元618-907年)

↑漆木迦叶头像 唐(公元618-907年)

↑石狮 唐(公元618-907年) 高22厘米

狮子是百兽之王,气势威严;但此件石狮造型生动,还带点萌趣可爱,极富情趣。石狮蹲坐在基座上,头向左上仰,张口露齿,阴刻的狮发向后自然的披下,前撑的双爪、露出有力的肌肉;左后爪向上翘起,正在抓痒理毛,表现出狮子悠闲自得的神态,给人以调皮可爱的感觉。

↑石狮 唐(公元618-907年)

中国古代雕刻石狮的作用有三:一是在佛教中,百兽之王的狮子作为佛的护法形象出现,它表示佛的伟大。二是在宫殿、府邸门前的摆放的狮子,它显示了主人的地位和尊严。三是在陵墓中的出现狮子,它辟邪、驱鬼,用以镇墓。

↑石狮 唐(公元618-907年)

↑石狮 唐(公元618-907年)

↑石伎乐构件 五代(公元907-960年)

这件石雕原名: 乐伎画像石 ,是五代十国的石刻。

伎乐作为一种佛教供养仪式,指以音声、器乐、歌舞等来供养佛陀。此伎乐浮雕是吹笙、击大鼓和挥动披帛踏地起舞的三人组合。

↑石伎乐构件 五代 局部

中古时期伎乐多从印度、中亚地区传来,乐器以吹奏、打击类为主,舞蹈节奏明快,动作热烈,这件伎乐浮雕还保留了中东地区余韵。

这件南唐保大元年的陶彩绘的文吏俑是南京博物院调拨,展上很多调拨来展览的古文物,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见证,给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

↑彩绘陶文吏俑 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

看展的时候听讲解员说:上海并不是古文物的发祥地,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优秀的保存完好的文物展出?除了外省博物馆的调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海的古画文物修复技术好,许多文物都会送来修复。

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四楼的文物保护修复馆,就有“文物如何修复”和上海非遗项目“珂罗版书画复制技艺”的展出详解。 一个展厅用多种媒介介绍如何修复文物。而且还有一个大型玻璃墙可以直观地看到修复师工作的场景。 另一个展厅用珂罗版复制,用人工设色的古画展示厅。修复的古画还原度很高、古韵深厚。

↑彩绘陶仕女俑 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 南京博物院调拨

↑彩绘陶仕女俑 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 南京博物院调拨

↑彩绘陶文吏俑 唐(公元618-907年)

↑彩色釉陶男侍俑 唐 高72.0厘米

↑彩色釉陶文吏俑 唐(公元618-907年)

↑彩色釉陶武士俑 唐(公元618-907年)

↑彩色釉陶武士俑局部 唐(公元618-907年)

↑彩绘陶骑马俑 唐(公元618-907年)

这一组是唐代陶彩绘的骑马俑,俑像为泥质灰陶。二人俑面相丰满,手握缰绳状双眼正视,鼻挺、嘴巧,唇上加朱红,头戴红色风帽,身穿窄袖长衣,足蹬长靴,直坐于马鞍之上。

↑彩绘陶骑马俑 唐(公元618-907年)

马为静立姿,双目圆睁,两耳上耸,胸肌突出,身姿矫健,四足踏于长方形踏板上,身上仍留有淡淡的红褐色彩绘。

↑彩绘陶骑马俑 唐(公元618-907年)

陶彩绘骑马男俑表现了唐代社会的生活状况,是唐代彩绘俑像的佳作。造像结构比例和谐,姿态优美,虽是为适用制作却又艺术美。

感受原创之美,传承中华文化!

[心]欢迎关注、点评[心]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