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霓裳:耐久朋!野心家?揭秘复杂人性下毁誉参半的裴炎

纵横点 2024-09-08 12:53:50

《风起霓裳》以大唐为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中出现了多位唐朝中前期的著名历史人物,其中的河东裴氏被多次提及,而这一门阀士族在历史上也确实出现了多位股肱之臣,比如裴行俭、裴炎等。

裴炎正妻为裴炎举办纳妾斗花大会

在剧中裴炎之妻刘氏因不能生育,便支持她纳妾,在斗花大赛上,刘氏深明大义,库狄珊瑚蛮横无理,而库狄琉璃则获得众人青睐,这群女人的争夺都为了能够嫁进河东裴氏望族都尉府,希望成为裴炎之妾室,那么这个裴炎在真实历史中是个怎样的人呢,围绕他又发生过哪些历史事件呢?

《风起霓裳》中的裴炎

裴炎,字子隆,是河东裴氏洗马一房,乃绛州闻喜人,与裴行俭是同乡,是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后代,出身士族门阀,父亲是折冲都尉裴大同,所以裴炎其实是当时大唐的俊杰之才,并且官至宰相,显赫一时。

《风起霓裳》里的名门望族河东裴氏子弟

裴炎因为“耐久朋”而闻名于世,他与魏玄同之间的友谊真挚,是古今之楷模,后来“耐久朋”也成为了能保持长久友情的代名词,文学形象中他是个野心家,积极策划多次政变,甚至想自立为帝,武则天都认为他是“宇文化及的化身”,那么在历史真实中的他,真是这样的人吗?

实际上他真的被冤枉了!正如古装剧《风起霓裳》中所展现的那样,裴炎出身名门,曾就读弘文馆,众所周知国子监与弘文馆是当时的最高学府,裴炎在弘文馆中学习,也是增长了见识,提升了水平,尤其是对《左传》钻研得特别深,他为人非常勤恳,无论寒暑,依然苦读,同学们外出游玩之时,他也能坚守寂寞,而且还曾拒绝官府的征召,只为更加打磨自己的品性和学识。

“补弘文生,休澣,它生或出游,炎读书不废。有司欲荐状,以业未就,辞不举。”

《风起霓裳》剧照

后来,裴炎参加科举考试,凭借对《左传》等儒家经典的研读,得以明经及第,成为濮州司仓参军,后来又升迁为御史,一路官运亨通。

《风起霓裳》中的太子李治

到唐高宗时期,裴炎成为宰相,位极人臣,颇为朝廷之倚重,但是也是裴炎卷入最高层政治角力场的开始,因为高宗和武后看重的术士明崇俨被杀,大唐上层开始调查当时的太子李贤,裴炎和薛元超等人便是负责调查的官员,结果在太子宫中发现了起兵用的很多铠甲,太子李贤因此被废,裴炎也成为直接扳倒太子之人。

李贤被废后,高宗与武后第三子李显被立为太子,裴炎成为协助太子处理政务的重要大臣,在高宗李治驾崩前,他更是下诏让裴炎成为辅政大臣,中宗李显继位以后,裴炎成为中书令,大权在握。

裴炎曾官至宰相,位极人臣

中宗继位以后,一度忘乎所以,他打算封自己的岳父,也就是皇后韦氏之父韦玄贞为侍中,还打算让自己奶妈的儿子做官,正直的裴炎觉得这些人无功受禄,便据理力争,反对皇帝这么做,中宗觉得自己身为皇帝,便说出了那句著名的混账话,就算把国家让给韦玄贞都无所谓,何况是一个侍中;后来这句话被裴炎传给了武后,武后大为震怒,便派裴炎、程务挺带领军队进宫,废了中宗李显的皇帝之位,改封他为庐陵王。

影视剧中的大唐名臣裴炎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洎刘祎之率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庐陵王。

盛唐之气象,雍容华贵也

可以说中宗李显被废,跟裴炎的告密有很大关系,裴炎自然也就得罪了李显,结下了梁子;李显被废后,睿宗李旦继位,裴炎因为拥挤立之功,又升官了,睿宗一朝也很重用裴炎。

但是当时大唐实际政权掌握在武则天手中,所以她才有废立之权,中宗和睿宗第一次在位时期他们都没有实权。而武家子弟却很受重用,颇有取李唐代之的可能,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甚至上书立武氏七庙,想要武则天追封武氏先祖为王,裴炎这个时候以诸吕作乱的典故劝谏武则天,武则天不为所动,认为吕后是封生者为王,而自己只是尊奉逝者,并不相同,对裴炎开始不满。

影视剧中的大唐宰相裴炎

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宜存至公,不容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

在《风起霓裳》中,裴炎意欲纳库狄琉璃为妾

后来,在武氏宗族祸乱朝纲之时,他们建议武则天大杀李唐皇族,裴炎又是极力维护李唐皇室的大臣,武则天对他就更不满了,后来裴炎甚至打算趁武则天外出游玩的时候,发动兵变,让他把实权还给睿宗李旦,武则天因为天气原因,当时没有出游,裴炎才未能发动兵变,这等于是从思想与行动上,都与武则天不一路了。

《风起霓裳》里的大唐士子

再后来,扬州便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徐敬业起兵,这位李绩的后代;作为英国公,不愿看到李唐式微,而武后一手遮天,因此兵锋所指,朝政危急;裴炎这个时候又站出来劝说武则天归政,结果裴炎遭到了其他大臣的参奏,武则天早就对裴炎心怀不满,顺水推舟地把裴炎定罪下狱,以谋反之名打算处死他,而裴炎也不屈服,当年就被杀于洛阳。

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风起霓裳》里的大唐女子装束

而在历史上,武则天杀裴炎是认为他参与了徐敬业发动的叛乱,但他到底是否参与其中,历史上是有争议的,在正史中并未有记载,更多的是演义小说里讲他参与叛乱,现存材料中只有他的外甥薛仲璋参与徐敬业叛乱的证据,而根据“疑罪从无”的原则,又没有明确记载,那他很有可能就是被冤杀的,这主要是因为得罪了武则天,妨碍了一代女皇的大权独揽。

《风起霓裳》里的武媚娘

徐敬业的叛乱,“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也参与其中,他那篇《为徐敬业讨武瞾檄》十分有名,就是为这次行动而撰的,相传他们为了拉裴炎下水,特别由骆宾王编了一首童谣散布:

“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

这其实是个字谜,“一片火,两片火”是个“炎”字,“绯衣”是个“裴”字,而“小儿”就是“子”的意思,“当殿坐”则是把“隆”的意思蕴藏其中,而“子隆”是裴炎的字,这个字谜的意思就是裴炎当为天下之主,是为裴炎参与起兵制造舆论,而且以所谓的“天命所归”,让裴炎有“皇帝梦”,因此便决定做了徐敬业和骆宾王的内应。后来裴炎给徐敬业的信里有“青鹅”二字,被破解为“十二月我自与”,成为裴炎谋反铁证,所以将他斩杀。

这当然是小说家的编造之言,不可以当真,一看就是故事附会之说,因此裴炎因政治斗争失败而被杀,应该的确是冤枉的。

《风起霓裳》里的少年裴行俭

历史上因为裴炎多次卷入皇帝的废立之争,又因参与徐敬业叛乱的“莫须有”罪名,所以他的身后一直是毁誉参半,关于他的评价也历来存有争议,他做的事也体现出了复杂的人性与多面的人格,主要是因为他做的另一件事。

同为河东裴氏、国之栋梁的大唐名将裴行俭,经略西域,大破突厥,曾生擒过两位突厥可汗,他恩威并施,在平服西北诸部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也招致了很多嫉妒,这其中就包括裴炎。

大唐名将裴行俭,一生经略西域,平服了突厥诸部

裴行俭没用太多兵士的流血牺牲,就成功地让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温傅投降,但是裴炎却上书给高宗,建议杀掉这些突厥首领,结果导致了阿史那伏念等五十四人全部被杀,这件事深深地打击到了裴行俭,他认为朝廷这么做,以后西方部族将不会再轻易投降,一定会拼死一战,因为大唐不讲信义,竟然杀降,因此裴行俭从此心灰意冷,不再过问朝政,并郁郁而终。

时炎害行俭之功,奏云:“伏念是程务挺、张虔勖逼逐于营,又碛北回纥南向逼之,窘急而降。”乃杀之。行俭叹曰:“浑、浚之事,古今耻之。但恐杀降之后,无复来者。”行俭因此称疾不出。炎致国家负义而杀降,妒能害功,构成阴祸,其败也宜哉!

影视剧里的裴行俭

从建议杀降这件事上来看,裴炎做得实在是不太地道,他嫉妒裴行俭的功劳,并且置国家民族大义于不顾,让朝廷在以后民族事务的处理上,陷入被动,这是他私心太重的问题,也是存在的罪责,所以他后来卷入徐敬业叛乱之事而被斩杀,也被认为是因果报应,毕竟正是因为他导致了五十四位突厥首领被冤杀,而他也有相同的遭遇,可谓天道轮回。

《风起霓裳》剧照

裴炎被斩以后,官府查抄了他的家产,竟然一无所获,发现他很清廉,并没有留下什么财物,也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冤屈;不过,风波还没有平息,那些与他交好、为他辩解过的同僚几乎都被一一清算了。

“故中书令裴炎,含弘禀粹,履信居贞,望重国华,才称人秀。唯几成务,绩宣于代工;偶居无猜,义深于奉上。”

影视剧中的大唐宰相裴炎

而到了唐睿宗复位为皇帝的时候,他还是想起了裴炎对自己的支持,感念于他的忠直,为他平反,恢复了荣誉,追赠给他“太尉”、“益州大都督”之职,并赐谥号“忠”,唐德宗时期,裴炎又被评为“名迹崇高,功效明著”大臣之上等,而这也算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概括和评价了。

纵横点原创历史文章,喜欢就请点上方的关注吧,谢谢支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