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富科技的放贷“技术”:“兜底”减少,利润放大

子希数字经济 2024-08-16 12:50:51

作者:姚丽

【编者按】中国助贷行业已有十余年发展史,已成为中国金融业的毛细血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正处在蓬勃而复杂的局面中。为了促进助贷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正当权益,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业标准和规则,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与零壹智库联合推出“中国助贷行业:探索与未来”专题。本专题旨在梳理助贷行业发展历程、行业生态,研究商业模式、监管自律,剖析各类案例,探索未来发展趋势。

8月13日晚间,在纳斯达克及港交所两地上市的头部信贷科技平台奇富科技(QFIN.NADQ/3660.HK)发布了未经审计的2024年二季报及半年报。

面对外部宏观经济增速下滑,消费复苏缓慢,内部不良攀升等形势,多数上市信贷科技平台选择了降速求质(见零壹财经文章《助贷新风向:逾期普升 扩张降速》。作为领头羊的奇富科技,二季报的表现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

二季度奇富科技促成贷款954亿元,同比减少23.2%,期末贷款余额1578亿元,同比减少14.5%。但受益于业务结构变动,奇富科技业绩不降反增,二季度实现营收41.6亿元,同比增长10.6%,净利润13.8亿元,同比增长25.9%。

“后起之秀”成长为“老大”

奇富科技(曾用名360金融)成立于2016年7月,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是“后起之秀”。成立之后不到三年,奇富科技于2018年12月登陆美国纳斯达克,2022年11月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港交所,成为首家实现两地上市的信贷科技服务平台。

奇富科技最初孵化于周鸿祎的360集团(601360.SH),在成立及发展初期,360集团为其提供了反诈技术、流量与数据支持。后期发展中,奇富科技在技术以及获客等方面逐步走向独立。2022年2月,奇富科技由此前的360数科更名,对外展示了独立发展和向科技倾斜的战略。

这是一家“快节奏”的平台,上市“动作”快,业务扩张更猛。

从2018年开始,P2P平台向对接机构资金的助贷转型,从而放慢了扩张的速度应对转型“阵痛”。而奇富科技没有P2P“基因”,没有历史包袱的“拖累”, 2018年促成贷款同比增长2倍至960亿元,2019年促成贷款翻番至1987亿元,超越乐信成为最大上市助贷平台。

不仅如此,在面对复杂的监管及市场变化时,奇富科技的业务转型也是最快的,其轻资本业务及表内业务的增长在重新定义“助贷”业务。其轻资本业务已占比6成,且持续上升,表内业务近年来也持续上升,2023年底占比已达15%以上。

轻资本业务占比持续上升

根据财报,二季度奇富科技“轻资本模式贷款,ICE及其他技术解决方案”贷款促成619亿元,占比64.9%;贷款余额1038亿元,占比65.8%,显示轻资本业务占比继续上升。

2017年底141号文发布,禁止非持牌机构的增信业务。2018年开始,在与持牌机构合作提供增信以及布局自有融担公司的同时,头部平台开始向不提供“兜底”的轻资本业务转型。其中,奇富科技进展最快,披露也最为全面。

目前,奇富科技的轻资本业务已走向多元化。奇富科技分信贷服务(credit-driven services)和平台服务(platform services)披露业务和收入。其中信贷服务为传统的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模式,而平台服务不承担信用风险或承担“可忽略”的信用风险,属于轻资本业务。平台服务分四种业务模式:

一是自2018年启动的轻资本贷款模式,该业务模式下,奇富科技为贷款促成及贷后管理提供技术赋能,承担“可忽略”的信用风险。截至2022年底,轻资本模式下奇富科技已累计与59家金融机构开展了合作。

二是为金融机构匹配借款人的开放平台智能信贷引擎(ICE),奇富科技提供全面数据分析,云计算技术,帮助金融机构进行借款人的初步信用筛选,但不提供更高级别的信用评估。

三是推介服务,对于不符合合作金融机构伙伴贷款条件的借款人,奇富科技将其推介给其他贷款公司,以将平台的客户流量价值最大化。

四是风险管理SaaS,2020年奇富科技推出本地部署的、模块化的风险管理SaaS。结合其对风险评估的洞察、算法以及其他独有技术,风险管理SaaS帮助金融机构获客及提升风险评估。

表1:奇富科技轻资本业务规模(亿元)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零壹智库

财报显示,奇富科技的轻资本业务占比逐年上升。2020年至2023年,奇富科技平台服务模式下促成贷款规模占比从28.2%上升至57.0%,贷款余额占比从31.9%上升至61.4%。2024年,尽管轻资本业务规模随整体规模下滑,但占比加速上升,二季度促成贷款及贷款余额的比例分别升至64.9%至65.8%。

但平台收入与平台服务模式下促成贷款规模变化并不一致。平台收入从2019年的12.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64.5亿元,之后逐年下降,至2023年为45.6亿元,占比为27.9%。

查阅过往财报发现,平台收入的波动与轻资本模式下贷款促成与服务费收入(Loan facilitation and servicing fee-capital light)一致,该收入逐年增长,并在2021年达到顶点56.8亿元,2022年降至41.2亿元,2023年进一步降至32.1亿元。

该项收入是平台收入的主要来源,2023年占比70.6%,该项收入下滑是导致平台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财报披露,其原因是轻资本模式贷款规模减少,以及有效贷款期限缩短,显然轻资本业务规模的增长主要由“ICE及其他技术解决方案”推动。

不考虑信托,“兜底”业务仅两成

在整体业务向轻资本倾斜的同时,传统的承担信用风险的“重资本”业务也在发生结构变化。

奇富科的财报中,轻资本模式贷款在“平台服务”项下披露,“平台服务”不承担信用风险或承担“可忽略”的信用风险。而承担信用风险的贷款,根据会计政策,分为表内及表外两个部分。关于表内贷款,奇富科技给出了详细的披露。

表内贷款余额占比由2021年的9.4%上升至2023年的15.7%,达292.6亿元。其中,资金来源为信托和ABS的贷款占比由2021年的7.6%上升至2023年的10.4%,达194.1亿元,而福州小贷的贷款占比由2021年的1.8%上升至2023年的5.3%%,达98.4亿元。

财报披露,其ABS的底层资产包括信托贷款和小贷公司贷款,奇富科技持有所有的劣后份额。

奇富科技未披露承担信用风险的贷款中表外的部分,但通过其他数字可以推算。2023年奇富科技的轻资本贷款余额1145亿元,而整体贷款余额1865亿元,两者的差额减去表内部分,可得表外的“兜底”贷款仅427亿元,占比约22.9%,从而将奇富科技的贷款业务“拆解”如下表:

表2:奇富科技业务结构(截至2023年底)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零壹智库

注:对于信托产品,平台要为其他机构投资者“兜底”,所以存在合规风险。但信托规模未披露,推测约几十亿规模,不影响问题实质,以下讨论忽略。

显然,从贷款余额的角度衡量,其传统的“兜底”业务规模已不及其他上市平台:

同期乐信的贷款余额为1240亿元,2023年促成贷款的24%为轻资本业务,虽未披露期末余额的轻资本贷款规模或占比,但考虑到2022、2023年平台加权贷款期限均在13个月左右,可近似认为绝大部分余额是由2023年新增贷款产生的,据此估算“兜底”余额在900亿左右;

同期信也科技期末余额为674亿元,轻资本贷款余额占比15.6%(根据广发证券研报),“兜底”业务约为569亿元;

同期小赢科技期末余额为488亿元,未披露开展轻资本转型,可认为都有一定的“兜底”性质。

表内业务,不论是持牌经营的小贷,还是信托及ABS,均属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内。

这意味着,如果不考虑表内业务,面对行业最为敏感的合规风险,即141号文禁止“兜底”的规定,奇富科技的风险敞口反而比其他中小平台要小。

从行业起步阶段的全部业务“兜底”到仅仅两成业务“兜底”,奇富科技的业务模式演进,或许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参照”。

兜底业务占比收缩的意义不仅仅是降低合规风险敞口,在业绩上也“受益匪浅”。在宏观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不良攀升,“兜底”给平台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甚至在营收增长的情况下,增收不增利(见零壹财经文章《助贷新风向:逾期普升 扩张降速》)。而奇富科技“兜底”业务占比相对小,负担相对轻,助力其业绩逆势增长。

ICE及表内业务增加业绩弹性

除了受益于兜底业务占比相对低,业务多元化及结构的变化也增加了业绩弹性,在整体规模收缩的情况下,二季度营收净利双增。

财报显示对业绩增长贡献最大的是轻资本业务中的ICE业务及重资本业务中的表内业务。

代表轻资本业务的平台收入一度减少。如前所述,由于平台服务四种业务中的轻资本模式贷款规模减少,以及有效贷款期限缩短,奇富科技2023年的平台业务收入同比减少8.4%至45.52亿元;2022年的平台收入也曾因为轻资本模式下贷款规模减少而同比下滑22.9%。2023年平台收入占整体营收的比例为27.9%,同比下滑约2个百分点。

进入2024年,平台服务收入止跌回升,主要是由ICE业务贡献增长,一季度ICE业务对应的推介服务费(Rererral services fees)同比增长4倍多至5.5亿元,二季度推介服务费同比增长近3倍至6.2亿元。上半年,平台收入同比增长13.9%至23.8亿元,占比上升至28.7%。

而信贷服务收入的增长由表内业务贡献,上半年同比增长9.4%至59.3亿元。其中,表内业务对应的融资收入(Financing income)在一季度同比增长44%至15.4亿元,二季度同比增长42.2%至16.9亿元。

End.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