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废弃的军工厂,80多幢楼房无人住,几千人的生活区已成空城

忆三线岁月 2024-11-18 04:44:40

在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嵩溪镇的北斗山风景区深处,隐藏着一座曾经辉煌如今却已废弃的军工厂——福建七星岩洪流机器厂,代号5357厂。这座工厂不仅见证了我国军工发展的艰辛历程,也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与记忆。如今,它静静地躺在山谷之中,80多幢楼房和7个防空洞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而曾经繁华热闹的生活区,却已成了一座空城。

辉煌岁月:军工厂的诞生与壮大

上世纪60年代末,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苏关系紧张,美国也在中国东南沿海虎视眈眈。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国家启动了“三线建设”,旨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一批以军工为核心的工业基地。福建省作为沿海省份,虽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大三线”,但在其腹地也布局了许多“小三线”军工企业。5357厂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1965年,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响应中央号召,成立了151工程指挥部,正式拉开了“小三线”建设的序幕。5357厂的前身是拟在清流县嵩溪镇元山村邵坑建设的5105工程,原计划将福建省国营386厂(冲锋枪厂)搬迁至此。然而,由于种种原因,5105工程并未能如期完成386厂的搬迁任务,最终被迫中止。

1969年,苏联入侵珍宝岛事件爆发,中国边防部队奋起反击,装备了65式82毫米无后座力炮的中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辉煌战果。然而,这种火炮当时全国只有张家口市的一家工厂能够生产,且地理位置靠近中蒙边界,存在安全隐患。于是,国家决定在远离边境的福建省再建一个生产这种火炮的工厂。1971年10月,5357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利用5105工程的原有建筑基础,按照“山、散、隐”的原则进行重新规划设计。

经过近九年的艰苦努力,5357厂于1979年9月竣工交付生产。工厂占地面积达10.4公顷,建筑面积超过4.8万平方米,拥有职工1060人,主要生产65式82毫米无后座力炮和机械象限仪。在鼎盛时期,工厂内各类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邮局、银行、医院、学校、商店等应有尽有,宛如一座小型城市。职工和家属总数超过3000人,他们的生活水平在当时清流县城算是相当不错的。

艰难转型:从军工到民品的尝试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80年代后,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和国内经济的转型,军品订单逐渐减少,许多三线兵工厂开始面临生存危机。5357厂也不例外。为了寻求新的发展出路,工厂开始尝试生产民用产品,如自行车涨闸、半自动棘轮扳手、弹子门锁等,并对外承接工安装业务。1984年,工厂还开始生产液压油缸等产品。

尽管做出了种种努力,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5357厂仍然难以扭转颓势。1986年,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工厂决定搬迁至厦门市同安区。随着所有机械设备的拆除和运走,这座曾经繁华的军工厂逐渐沉寂下来。

废弃与遗忘:空城中的历史痕迹

厂子搬走后,废弃的老厂房和住宅区被整体交给了地方政府。尽管后来有一家林业公司曾尝试租用这里进行开发,但维持的时间并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逐渐变成了一片废弃的工业遗址。80多幢楼房在风雨中摇摇欲坠,7个规模较大的防空洞也失去了往日的喧嚣。曾经热闹非凡的生活区如今已成空城,杂草丛生,一片荒凉。

走进这座废弃的军工厂,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宣传栏上依然保留着往昔的记忆,虽然字迹已经模糊不清;防空洞内虽然阴暗潮湿,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工人们辛勤劳动的场景。这些历史痕迹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