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高玉宝创作出“周扒皮”一角,却被周家后人诟病至今,指责其胡编乱造。
1955年,作家高玉宝创作的同名小说《高玉宝》一经发布,就引发巨大反响。
其中在“半夜鸡叫”一文中,所塑造的“周扒皮”一角,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在之后被拍成了电影,至今仍被大众奉为经典。
不过,不管是这部小说,还是周扒皮这个角色,他们受人喜爱都离不开高玉宝的潜心创作。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在真正成为作家之前,高玉宝实际上还是一个妥妥的文盲。那么,他是如何实现从文盲到作家的蜕变的呢?
高玉宝的童年其实并不快乐,1927年,他出身于辽宁的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可以说是穷得叮当响。
由于家境贫寒,他的父母一直没钱让他上学,但是即使这样,也没有阻碍他对知识的渴望。
没钱上学,他就跑到学校教室的窗户下偷偷听老师讲课。不过,他这样的行为很快就引起了学校老师的注意。
在得知他的家境后,老师念在他如此喜爱的书的份上,破格让他免费来学校上课。他十分高兴,打心眼里感谢这位老师。
然而,一个月之后,他就因为一些原因无法继续上课了。原来是高玉宝的父亲欠下了债,一个人无力偿还。
所以只好让他离开学校,前往村里的一个地主家当长工。当时的高玉宝还不到九岁,就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不过,生活并没有因此好转,走投无路之下,他们全家前往了大连谋生。但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在大连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容易。
由于当时的大连正处在日本的统治下,这些暴徒可谓是杀人放火,无恶不作。高玉宝的祖父、叔叔、母亲、弟弟全都丧命于此,只留下了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15岁时,高玉宝进入了一家日资控股的矿产工作,差一点在这里丧命。直到1945年,日本离开这里后,他和工友们才得以从这个地方脱身。
他被解救之后,又回到了老家开始跟人学木匠活,想要学成之后以此来谋生。
没过两年,他就在无意当中听到有人说解放军正在招兵,一直对解放军印象很好的他火速报名,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到了部队之后不久,他就成为了一名通讯兵,专门负责给军队往返送急报。但是,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却深深刺激了他。
平津战役期间,有一次他送信时因为不认识字、送错了地方,导致军队前进受阻,因为此事,他受到了上级的严厉批评。
但是领导对他的责骂其实是善意的,主要是为了让他明白,学会文化知识对于一名通讯兵来说是很重要的。
而高玉宝也明白上级的良苦用心,心里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学好文化知识,从而更好的为军队服务。
不过,由于战事吃紧,随军调动的高玉宝的求学之路也是十分坎坷。然而,就算是这样的境况,他也克服了,甚至后来还创作出了自传体小说《高玉宝》。
那么,他是如何一步步学会读书认字,甚至创作出小说来的呢?
2高玉宝创作出“周扒皮”这个文学形象深入人心,至今仍被周家人诟病。
高玉宝加入解放军队伍,成为了一名通讯兵,却在一次任务中因为不认识字延误了战局。
自此之后,高玉宝开始努力读书认字,并成功塑造出了“周扒皮”一角,至今被广大群众津津乐道。
那么,他是如何战胜自己,从文盲一跃成为作家的呢?
自从高玉宝因为不认识字导致战局延误后,他就深刻的认识到了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从此之后,开始奋发向上。
不过,随军而战的生活对于学习来说是不小的阻碍,当时部队一直南下打仗,路途颠簸不说,最重要的是战事不断,没有什么可以潜心学习的时间。
但是这些,都没有难倒他,甚至可以达到极度专注的地步。
有一天下午,高玉宝正在读书时,突然有一个不认识的字让他犯了难。
正好此时他看到一名士兵骑着马从身边路过,于是他赶紧拦住了对方,想要请教一下这个字是什么。
在马上坐着的人也被吓了一跳,马上下了马询问缘由,这才得知他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于是十分热心地教了起来。
然而,高玉宝不知道的是,马上坐着的人可不是普通士兵,而是司令员吴克华。不过,吴克华倒是个十分热心肠的人,很乐意帮助他。
就在认字的这个过程中,和战友的一次闲聊让高玉宝萌生了写作的念头。
和战友们聊天时,高玉宝讲述了很多童年时期经历的事情,大家听的饶有兴趣。这时,一个战友突然提议,应该把这些趣事写下来。
这样的提议瞬间提醒了高玉宝,自此之后,他就开始了漫长的创作生涯。
但是,写小说对于认识字不多的高玉宝老说,实在是难度太大。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独有的写作方法,那就是不会写的字一律用画来表示。
有一天夜晚,他正在挑灯创作,突然想到了童年时期自己在地主家做长工的一个故事,他将此取名为“半夜鸡叫”。
可是,这四个字他当时都不会写,所以他直接用画画的方式描述了出来。
“半”字,他直接画了半个窝窝头。“夜”字,他直接画了一个星星表示。“鸡”字,他直接画了一只鸡来代替。而“叫”字,他则画了一个张口大叫的嘴巴。
就这样,“半夜鸡叫”四个字就被高玉宝完美的表达了出来。
之后的小说创作中,很多不认识的字,高玉宝都通过这样的形式去代替,之后再一点一点补充。
直到一年半之后,他终于写完了这部小说,字数更是达到了25万字。
此时,关于高玉宝写出了一部小说的事情,在部队里传开了,甚至传到了中央。
一天,解放军总政治部给高玉宝所在的部队打去了电话,电话那边要求他带着小说创作的手稿前往北京。
得知此事后,他十分高兴,他知道自己写的小说有望出版了。于是,他赶快乘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
到达北京后,高玉宝得到了当时的政治部首长罗荣桓的接见。而罗首长在得知手稿中有很多字通过画画的方式表述出来的后,还派出了另一名作家,荒草来对手稿进行修改。
在荒草和高玉宝的潜心修改之下,小说终于完成了定稿。然而,对于这本小说叫什么名字,又让他犯了难。
所以,他只好询问一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意见,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当时,编辑们的确想了不少的名字,但是谁也定不下来究竟选什么。
罗荣桓首长见大家都拿不准,直接一锤定音将名字定为了《高玉宝》。
1955年,《高玉宝》一书一经发布,就轰动了文坛,成为了当时的畅销书籍。并且,此书还畅销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高玉宝也因为此书的发布名声大噪,后来还获得了前往中国人民大学深造的机会,1962年毕业后成为了沈阳军区的师级干部,直至1988年正式退休。
退休之后,高玉宝并没有停止文学创作的脚步。先后出版了《高玉宝续集》《家乡处处换新颜》等多部作品,受到大家的喜爱。
回顾高玉宝走过的这几十年,从潜心读书认字开始,他的命运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所以说,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
但是,在外界看来如此成功的高玉宝,却也不可避免的陷入了舆论的漩涡当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3高玉宝创作出的“周扒皮”一角,观众接受,却受到周家后人的批驳。
自从高玉宝由于不认识字在军队中犯了错误之后,他就长了记性,并且开始潜心读书写字,甚至后来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但是,小说创作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对于不认识几个字的高玉宝来说,属实是异常棘手。
对于这些困难,他都想到了克服的办法,那就是只要遇到不会写的字一律用画画的方式来表示。最终在长达一年半的专心创作下,他最终完成了这部小说。
但是,令谁也没想到的是,晚年的高玉宝却因为小说种“高玉宝“这个角色,深陷舆论漩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自从1955年《高玉宝》一书出版后,就一直深受大众的欢迎。而在这部小说中,“周扒皮”这个角色,也给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至今日,在广大读者的眼中,他奸诈刻薄又吝啬抠门的地主形象,依旧深入人心。
而对于“周扒皮”一角的原型究竟是谁,其实在这部书问世以后,就一直萦绕在读者们心中,成为了大家好奇的问题。
由于此书是作者高玉宝的自传体小说,结合小说时间为童年时期,所以人们首先将目光聚集到了作者出生的小山村。
顺着这条线索,读者们果然有了重大发现。原来,在这个村里,以前正好有一名姓周的地主,名叫周春富。
曾经的他家中有良田百亩,还有多个商铺,而高玉宝在年少时也正好在他家干过活。种种巧合让大家把周春富想当然地当成了“周扒皮”一角的人物原型。
因此,在之后的很多年里,人们只要看到“周扒皮”这个人物,总会忍不住想骂几句周春富,觉得他就是那个坏人。
虽然那时的周春富已经逝世,但是周家的后人却一直笼罩在“周扒皮”这个人物的阴影之下,抬不起头来。
直到2009年,周春富的曾外孙孟令骞,发布了一篇《半夜鸡不叫》的文章,引发了大家的讨论。
在孟令骞的口中,曾祖父周春富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但从未苛责过家里的下人。
在文中还提到,他曾实地走访过村里的老人,和曾经在曾祖父身边当过长工的人,大家眼中的周春富,是凭借自己的勤劳一步步富裕起来的。
但这和小说中的“周扒皮“的人物形象完全不相符,所以真假“周扒皮” 的话题,一下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得知此事后,高玉宝也专门对此进行了回应,在他看来:小说中“周扒皮“这个人物的文学形象,实质上是文学创作的艺术性问题上创作的,不是专指某个人。
不过,在当时,确实在其他地方有这样的地主。而“周扒皮”一角,就是将一些地主身上比较典型的特征全部结合了起来。至于,二者都姓周,这完全是个巧合。
高玉宝的回应也算是为周春富一家正了名,周家人这些年因为大众的胡乱猜忌受到了不少冷眼嘲笑。不过,如今的他们终于抬起腰杆做人了。
实际上,这样的误解原本不应该发生。
毕竟,“周扒皮“作为一个小说中的人物,他的存在就是为了服务小说主旨,他在小说中的所作所为当然也是为了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所以,他和现实生活中的周春富完全不是一回事,更谈不上将二者划等号。
作为读者,在阅读小说时,还是要将其与现实生活区分开来,把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也就是说,我们对待文学形象,就让他作为文学形象存在就行了,千瓦不要将这样的情感,轻易地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某个人物身上。
这是不可取的,也会给大家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和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