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文化与道德伦理

张总文化 2024-03-13 02:26:45

易学与道德观念

伦理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周易》系统从《易传》开始,基于忧患意识,以充分的篇幅论述人伦问题,将其作为易学的内容之一。《周易》也可以说是阐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典籍之一。

一、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道,地道,人道是天人之际三大纲领。仁与义是作为人道的基本准则,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标准的核心。数千年来,成为调节人际关系的中心环节。

二、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仁与义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说仁与义相互联系,是表明二者都在导人行善,都是维护社会和谐的行为规范;说二者相互对立,是表明仁是对待他人的态度,义是要求自身的原则。善待他人为仁,严以正己为义,二者相反相成仁的基本内容是爱心,孔子说过:“仁者爱人。”《易传》主张人要具备“厚徳载物”精神,像大地一样,普施恩泽,养育万物,以慈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使人人相亲相爱。《文言》说:“君子体仁足以长人。”朱熹解释

道:“以仁为体,则无一物不在所爱之中,故足以长人。”(《周易本义·文

言》)善于体恤人民疾苦的人,才能治理人民,取得人民的爱戴。仁的思想所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一切措施,一切行为,以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为前提。义”的核内容是公正无私,处事得宜。利物,足以和义。”利物,即施惠于人;和义,指公平合理,不徇私情。贪不义之财,见利忘义,被视为不道德,为社会所不齿;仗义施财,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人,才是社会的楷模。

三、《易传》将仁与义作为划分正人君子与无耻小人的试金石。《文言》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是说对人要恭敬,心术要正直,行为不苟,处事端方。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指出,能符合上述要求,“天下皆敬而服之”,自然就会“德不孤”。“坤”小人则不然,“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系辞下他们的处世哲学是利已主义,不明仁、义的重要,难有高尚情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