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禁止孩子玩手机

灵萱说情感 2024-02-17 18:11:13

每到寒暑假,多少亲子关系,一片混乱。

而混乱的背后,是父母的焦虑,恐惧。

我家老大今年开始变声了,身高开始突增,显然是进入青春期了。

青春期,多么可怕的一个词语。

先是他喜欢关门,然后是喜欢偷偷摸摸玩游戏,他开始喜欢据理力争,自我意识强烈了起来。

我们制定的规则是,寒暑假可以玩手机,但是只能控制在一个半小时之内。

可是,很难做到。

为此,我也是无比心慌。

当今形势下的孩子,不接触手机是不现实的,不玩游戏是不可能的。

我们不是惧怕手机,也不惧怕游戏,我们担心的是,孩子玩起手机,玩起游戏来,没有了节制,没有自控力。这是最令我们感到忧心、可怕的。

一起探讨几个问题,捋一捋,看看到底为什么不能禁止孩子玩手机,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和手机平和相处。

游戏为什么会吸引孩子?

游戏比家长和老师更懂得孩子的心理,游戏的设置,总是能够很好地满足孩子们的成就感、价值感。

每过一关,游戏会给孩子奖励,会肯定孩子,孩子在这种被肯定和被重视中,可以找到价值感,可以被看得见。

孩子对游戏的迷恋,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而我们做父母的,经常看到的,是别人家孩子的闪光点,自家孩子的不足。我们最擅长的是拿自家孩子的缺点,去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作对比,比来比去,孩子的内心受挫,被我们批判得体无完肤,尊严尽失,于是甩门而去。

我们有好多家长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总不能善始善终。我们可以忍住一次两次,乃至三次,但是如果我们看到的是孩子还在埋头玩游戏,我们根本压不住火气,更不可能会去肯定孩子。

在被打击甚至被嘲笑的氛围里,孩子就会离我们越远。

游戏里的目标,设置得比较科学,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去达成。

一句话,游戏总是带给孩子对未来的美好想象。

想到美好的未来,就在近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孩子们就会勇敢向前冲,向着自己能够抵达的那个目标。

这是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不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就可以完成。

同时,一个目标接连一个目标,充满了诱惑和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完成。

完成的过程很忘我,实现的时候很有成就感。

这就是目标的实现,带给孩子的成就感和价值观。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和孩子一起定的目标,有时候很难实现,远远没有游戏更有趣、更科学、更合理。

禁忌效应

越是被禁忌的,越是想要去做,这就是禁忌效应。

这就是人性,你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是乐于去尝试,去探索。

对于大人来说,比如单位的规则,总有人喜欢去挑战。比如被道德和法律所不允许的婚外情,总有人喜欢去偷偷尝试。

更何况是孩子呢?那么充满了冒险和刺激的游戏,能从中得到肯定和认可的游戏,怎么可能会令孩子不去迷恋呢?

父母越是禁止,孩子就越是有兴趣。

哪怕,你一气之下,摔了手机。也不过,只是在当时有效。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一个青春期的初二的少年,小学的时候成绩很不错,进入初中之后,因为父亲去外地几年,所以孩子跟着母亲生活。

在这段父爱缺失的日子里,孩子面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母亲没有及时的引导和陪伴。孩子开始性情大变,迷上手机,无法自拔。

母亲忙于工作,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经常忽略他。

在母亲眼里,他已经是一米八的大小伙子了,不需要方方面面面面俱到地提醒和照顾了。

殊不知,孩子在这种被忽略的感觉里,变得非常孤独。他找不到自己在这个家里的存在感,更没有成就感,加上自己的成绩进入初中后开始下滑,母亲除了批评就是责怪,孩子在家里,感受不到一丝温暖。

父爱的缺失,母亲陪伴的缺失,孩子青春期的孤独,一系列交织在一起,开始变成一个悲剧的开端。

他开始尝试各种游戏,在游戏里,他可以忘我地投入,被一次次地肯定,一次次地接纳。

他觉得,游戏就是天堂。在游戏里,他可以忘记学习,忘记那些不被理解和肯定的情绪,他是如此放松,如此温暖。

在游戏里,他成了一个英雄。

游戏,就好像他的妈妈,他的爸爸。

最后,孩子发展到不想去学校上学,夜里会玩到凌晨。

母亲哀求他去睡觉,放下手机,孩子不但不理解,反而会对着母亲大吼大叫。

如果母亲说急了,他会特别极端,甚至会拿起刀去砍门。

母亲害怕了,害怕自己生的儿子,走邪路。

去找心理医生,孩子抗拒、抵触。

后来,把孩子送到了父亲工作的地方。孩子和父亲相处了一年,完全变了一个人。

一年后归来的少年,稳重、成熟、懂事,连母亲都感到惊讶无比。

少年的故事,让人感慨不已。

所有的游戏问题,都是心理问题。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问题。

一旦孩子在稳定而健康的关系中,被滋润,被看见,被满足,孩子就不会再对游戏执着、迷恋。

一旦得到了,就不会再好奇。

怎样破解?

1.放下恐惧

对游戏的恐惧,让我们恐惧,单是这一点,就够我们恐惧的了。

实际上,我们小时候也玩游戏,只是我们玩的不是电子产品。

但是,因为当时父母忙于生活,无暇顾及我们,所以我们在游戏中释放,在游戏中探索,在游戏中常常忘记了回家。

可是,我们依然走过来了。

如果当时,父母洞察我们的一切,会不会也像今天的我们一样,无法放松,紧张焦虑,让我们无法自由生长呢。

当我们开始放下恐惧,孩子,或许也可以自由生长,找到自己的边界。

2.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被认可、被认同,如果因为玩游戏,被父母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孩子可能会变得无所适从,会向着你说的方向去发展。

我们学会接纳孩子,看到孩子内心深处的情感,感受到他的孤独和悲伤,陪伴孩子,真正让孩子从这些迷茫之中走出来。

而不是,让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受到的是父母的指责、辱骂,内心感受到的,只是羞耻感、耻辱感、挫败感,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

带领孩子去看这个世界,陪伴孩子,让孩子知道,手机之外,还有好多有趣的、有意义的东西,等着他去探索,去认知,去感受。

3.不要站在孩子对立面

孩子沉迷游戏的一大原因,在于他的内心安全感的匮乏,因为他没有被看见、被重视。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孩子沉迷游戏而站在他的对立面,孤立他,打击他,这样,就会把孩子彻底推开了。

有的父母通过摔手机,拔网线等粗暴的方式,与孩子进行对抗,其实往往适得其反,可能得到的不是孩子的改正,而是偷偷摸摸继续玩游戏,或者车的破罐子破摔,义无反顾。

我们要真正去理解孩子,倾听孩子,陪伴孩子,与他重新建立内心的连接,情感的对接,这种对接,不只是吃饱、穿暖,不是给他买手机,不是给他买时髦的衣服,是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平等地交流,多倾听,尊重。

4.在适度的范围内,给他自由

更多的时候,我们不想放手,我们恐惧,我们的内心缺乏安全感。

因为我们害怕,一旦失控,孩子不在我们的把控之内,非常可怕,我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我们会想到那些网瘾少年,那些堕落的、黑暗的东西。

其实,在适度的范围内,给孩子自由,不妨给他一个下午,或者给他一个晚上,不要打扰他。因为你越是禁止的东西,他越是想去碰触。哪怕,在你看不见的视野范围内,他也会竭尽全力、偷偷摸摸地去探索,而且乐此不疲,更加上瘾。

不如,给他一点空间和时间,在假期里,放给他,试一试。

“家庭才是预防游戏过度的第一道防线,理解孩子的需求,用适当的方式陪伴管理,用开放的态度对待新事物。”

其实,所有问题的出现,一定都有它的源头。

当初,因为缺少陪伴,因为疏于管教,疏于引导,导致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歇斯底里,我们惊慌失措,都是因为前期我们自己做得不够好。

当家长学会了从容、平和去对待这些问题,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去解决,梳理好与孩子的关系,所有的一切,也就都会迎刃而解。

游戏本不是坏事,坏的是,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

其实,生活中的诱惑,除了游戏,还有很多,不是吗。

如果爸爸妈妈能真正平等地和孩子相处,和孩子玩,任何电脑游戏都竞争不过生他养他的两个人和他平等地玩,平等地交流。

愿我们,都能养育出一个阳光向上、勇于担当的少年。

一起加油。

1 阅读: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