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余秋里在北京开会,周总理告诉他:想让你和李聚奎对调一下

漫步史书 2022-06-04 10:01:39

余秋里

新中国成立之初,头上一直顶着“贫油国”的帽子。

据说石油工人王进喜于1959年到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庆典,看到北京街头公交车上都顶着煤气包,心里十分愧疚,于是王进喜喊出了那句世人皆知的口号: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庆油田!”

如今在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石油依然是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一直就有“工业的血液”的说法,而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想要完成工业化进程,就必须要有石油。

1958年2月的一天,一辆蓝色的华莎牌轿车,载着余秋里驶向了中南海丰泽园。

余秋里是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一员猛将,他的一条右臂,已经丢在了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中,尽管如此,余秋里的眼神中依然充满了刚毅和强悍,1957年5月,余秋里调任北京,担任了总后勤部政委,总后勤部党委第二书记。

然而就在余秋里将军的刚毅的眼神中,不时地仍能看到一丝忧虑。

图|周恩来

他想起了几天之前,周总理对他说的一句话。

余秋里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就在会议结束后,周总理特别将他叫到了一遍,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

“余秋里同志,我们准备让你和李聚奎同志对调一下,你来出任石油工业部部长。”

余秋里心下吃了一惊,因为这份工作此前他从来没有做过,一点经验也没有,而石油工业是一个技术类工作,没有一定的学识经历,怕是很难干好。

“总理,”余秋里急切地说:“这个任务我可承受不了嘞!”

“你考虑考虑。”

考虑什么呢?余秋里确实有些彷徨,既然是中央已经决定了的事情,自己服从就是,但他心里很清楚,这个职责很大。

就在犹豫间,余秋里接到通知,毛主席约他到中南海去谈谈,他自己也觉得,自己有必要向党中央说明一下自己的情况。

毛主席:“余秋里这个同志我了解!”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就国家建设,开始探讨编制五年计划,经过几年的准备,于1955年提出了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尽管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是在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的,但实际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年计划,从1953年便已经开始了,到1957年,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落下帷幕。

总的来看,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得相当不错,无论是粮食、棉花、钢铁、原煤产量,都大大超额完成了。

图|李四光

毛主席后来在参加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党与工人党代表会议时,曾在大会上满怀豪情的宣布:

“我国将在15年左右在钢铁和其他重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

然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独石油工业是一个薄弱项。

根据1957年数据,中国当年石油生产只完成了146万吨,远低于“一五”计划中所提出的201万吨,而当时中国每年所需的石油数量差不多在500万吨左右,因而每年光是进口石油,就需要消耗大笔的外汇,在国家经济建设普遍开展的情况下,根本就是捉襟见肘。

考虑到石油的重要性,新中国在建立之初就非常重视。

1953年7月,毛主席与周总理与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在中南海商谈对中国石油资源的意见,一直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贫油国,毛主席也想问问李四光,中国究竟是不是一个贫油国。

“李先生呦,我们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啊!”

尽管那时中国的石油工业尚未展开,但李四光以十数年的地质经验告诉毛主席:

“我们是有地下蕴藏量很大,很有希望。”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图|毛主席

1955年7月,中国成立石油工业部,相关部门拟定了三个人选,周总理亲自圈定了李聚奎,因为李聚奎搞过后勤工作,工作上也很能打开局面。

李聚奎接受任务后,立即马不停蹄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考察,并在新疆发现了克玛拉依油田。

新中国初期原油的产量,从仅有60万吨,一下子达到了150多万吨,不仅如此在四川勘探油田时,还发现了6000多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储备。

李聚奎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尽管如此,中国的石油产量仍然不足以支撑实际需求。

毛主席、周总理再三考虑后,决定选派一名干将到石油工业部。

一次,周总理汇报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准备的情况时,谈到了准备调余秋里出任石油工业部部长,毛主席一听这个名字,眼前不由得一亮:

“行,余秋里这个同志我了解。”

余秋里尽管是一员战将,但从他生平经历中,不难看出他从事政工工作比较多。

抗战时期,八路军大练兵运动,余秋里就通过不断的观察,总结了一套官兵互教、兵兵互教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后来在全军中推广,毛主席看了这个经验后,很是欣赏,后来他将这一套经验总结了四个字“军事民主”,并写进了他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党内指示《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中。

图|余秋里

解放战争时期,余秋里担任晋绥野战军纵队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358旅政委。

西北野战军建军之初全军兵力只有两万余人,但在不断的运动战中,西北野战军歼敌无数,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解放战士入伍,因为部队兵员成分复杂,人数虽然增加了,但是战斗力却并未得到显著提升。

1947年,余秋里下部队视察时,发现有的连队中80%是由解放战士构成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余秋里到714团后,发现了二营教导员夏伟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以往国民党军俘虏参加解放军后,仍然沿袭过去在旧军队中的恶习,不仅如此,他们还嫌解放军打仗“不正规”,因此常常发生争执,夏伟发现这一情况后,主动采取关心战士们的方式,不断嘘寒问暖,行军时还主动让老兵帮助新入伍的士兵背枪。

时间一长,令部队中解放战士十分感动,部队凝聚力也大大提高。

结合自身经验,余秋里总结了诉苦三查教育,并率先在714团展开,收获了奇效,后来在全军范围内推广。

1948年1月,西北野战军在陕西米脂县召开团以上干部参加的前委扩大会议,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人也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余秋里讲了诉苦三查经验,受到毛主席赞誉。

“李聚奎是个好同志,你们俩换一换”

1958年2月,余秋里受邀到中南海,聆听毛主席教诲。

对于余秋里来说,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一次,10年前,他就有幸被毛主席邀请到住所,这次也是一样。

图|余秋里

毛主席的心情似乎很不错,他弹了弹手中的烟灰,轻松地笑了笑说:

“余秋里啊,听你自己说,你承受不了这个任务?那你说还有哪个能承受?”

余秋里当然知道,毛主席说的是调自己到石油工业部的事儿,眼见毛主席心情不错,余秋里也笑了笑,故意饶舌说道:

“主席啊, 我们的高级干部多得很,您随便挑那个也比我强啊。”

“人家选了你嘛。”毛主席认真地说了一句。

余秋里一脸的愁容:

“主席呀,我听说过,”那地方很复杂,工业知识我又没学过。“

“没学过可以现学嘛。”毛主席摇摇头:“当年长征的时候,走过了雪山草地,我们的马夫、炊事员都成了战略家,你说对吧。”

余秋里也笑了。

图|1981年8月,余秋里在胜利油田听取地质勘探汇报

两人寒暄了一阵后,毛主席突然又问了一句:“你今年多大年纪?”

“43了。”

毛主席点点头:

“你还年轻,在工作中学习,土地革命时期,你们是红小鬼,儿童团,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还不都是军事家了?人家黄埔系,陆大系都是很高的学历,还不都被你们打败了嘛,只是是从实践中来的。”

“主席……”

余秋里还想在为自己争辩几句,但是毛主席已经不由分说地摆了摆手:“好了,你不要讲了,你就去吧。”

话说了半截,毛主席似乎是又想到了什么事:

“呃,你是不是不愿意脱军装。”

“不不不。”余秋里连忙解释:“我……”

图|1980年8月,余秋里 在辽河油田视察

毛主席倒是并没有在意,笑着调侃道:

“你们部长以上的干部调动,不是转业,是党的分工,不过……”毛主席刻意压低了身子,有些神秘地说:“要是转业,你还可以发一笔财呢。”

余秋里憨厚一笑:“主席,我还没想过那些。”

“就是嘛,你们俩换一换,你多年轻,精力充沛,比李聚奎小10岁嘛,李聚奎同志是个好同志,他组织后勤工作也是很有经验的,军队也需要他,你们两个换一换。”

话说到现在,余秋里也知道多说无益,也就没再要求,服从党组织的安排,没过一会儿,周总理、陈云、邓小平等党中央领导人也到了中南海,大家谈到了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情况,说到对余秋里的安排。

余秋里连忙站起来:

“主席,等打下了石油这个仗,再来向您和各位领导汇报。”

余秋里准备调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当时彭德怀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余秋里决定辞行,顺便探望一下老首长。

图|余秋里

说起来余秋里能出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也是彭德怀向中央举荐的,之前周总理主持国务院会议,谈到石油工业时,大家都默不作声,只有彭老总主动站起来:

“我建议余秋里同志与李聚奎同志对换一下,由余秋里出任石油工业部部长。”

对这位老部下,彭老总显然是有着深入的考量,认为他一定适合这个岗位。

“余秋里同志是一个很善于打开局面的人。”

这个提议在国务院会议上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不过,彭老总没有毛主席讲话幽默,对什么事情也都是单刀直入,他一见余秋里过来,就知道他有事求助,于是直接开门见山的说:

“你有什么困难吧?提出来,提出来,都提出来,能解决的全部解决。”

余秋里这次来倒是没想过什么困难的事情,所以也只是简单地摇了摇头。

图|余秋里

彭德怀主动挪了挪身子,他知道余秋里未来面临的困难很多,于是毫不犹豫地提出:“人呢,你准备要什么干部,我这里很多,师级的、军级的、军区级的,多得很,都派过去给你当副手。”

“你尽管挑,挑到谁就给谁,我们现在有的是干部,就是没石油,困难得很。”

彭老总再三提出调人,让余秋里十分感动,但他还是想用原套人马,尽量发挥这些老干部的能力。彭老总这才安心不少:

“这样很好,很好。”

会战大庆油田

余秋里是1929年参加红军,历经30年戎马生涯,身经百战而不死,然而转到石油工业系统以后,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识跟不上。

1958年2月11日,余秋里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会上就宣布了余秋里任命为石油部部长的任命。几天的功夫,中央领导们便都开始催促了:

“余秋里同志,赶快上任吧。”

十多天以后,余秋里接到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要他参加2月23日上午8点到中南海居仁堂参加邓小平同志主持的石油工业部汇报会。

石油工业部原部长李聚奎、勘察司司长唐克以及翟光明等工程师也都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上余秋里头一回做了看客,除了一些必要的发言外,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只是静静地听着周围人的发言,不时地将一些重要的东西记载笔记本上。

回去以后,余秋里就取出了“法宝”——一本《康熙字典》,挨个查起来。

说起来这本字典也陪伴余秋里走过了许多年艰难的岁月,特别是在战争年代,碰上不懂的就查一查,可这一次他失望了,这本《康熙字典》,从头到尾都没有石油工业的那些专有名词,如陆相、海相、地台,统统都没有。

抗战时,余秋里率部在中条山,一次缴获了敌人两桶油,后来他把所有的东西都上缴了,唯独把这两桶油留下了,指望拉回去能炒点菜,结果菜端出来一股子奇怪的味儿,部队里的参谋懂行,过来问了问,笑着对余秋里说:

“余政委,这是机油、润滑油,车上用的。”

余秋里懊恼的直拍大腿,我怎么连机油也认不出呢!

余秋里以前很讨厌别人叫自己“知识分子”,尽管他很善于在作战中总结和学习,但他总认为知识分子上不了战场,一次任弼时在开会时还调侃他成了知识分子,余秋里脸红脖子粗的站起来反驳:

“我是大老粗,正正派派的大老粗!”

然而直到此时此刻,他才恨不得自己真的能变成一个知识分子。

总而言之,从一个专业跳到另外一个专业,余秋里一开始很明显有不适应的感觉。

不过对于国家石油战略的规划,余秋里却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参加国务院组织的石油工业会议时,余秋里就提出:

“人造石油与天然石油要两条腿走路,立足于天然石油,开发西部油田与开发东部油田并举,立足于开发东部油田。”

余秋里重点关注的是东部地区石油开发。

图|王进喜

然而在当时不少国外专家来看,我国东部地区不符合石油形成的条件,不可能有大型油田,余秋里与李四光等我国一大批专家学者不信邪,组织了一大批的科研人员在东北,特别是松辽平原一带寻找,最终在1959年发现了大庆油田。

为了开发大庆油田,余秋里以石油工业部长的身份兼任了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工委书记。

当时国内的情况还很艰难,许多石油开采设备还必须从国外进口,大庆油田的开发面临困难,但余秋里号召大家:

“只许上,不许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在那个“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口号声中,大庆油田建设的速度大大加快,涌现了很多像王进喜这样的优秀工人,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硬生生的走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图|余秋里

到1963年,大庆油田的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国原油生产达到了648万吨,光是来自大庆油田的,就有470万吨。

1964年,周恩来总理向世界庄严宣布:

“中国的石油已经完全实现了生产自给。”

0 阅读: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