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不该杀的是张任。
刘备率大军进攻益州,一路打得顺风顺水,刘璋军队望风披靡,眼看就要攻下成都,却在成都北面碰上了硬钉子。
成都北面有座军事要塞叫雒城,原来驻守雒城的是刘璋的儿子刘循。
张任是一路收拾残军退守雒城的。
面对刘备大军围城,张任毫无惧色,精心布置防卫。在夜间还不时派部队出城,偷袭刘备军队的侧翼和后方,令刘备非常头痛。
刘带着军师庞统,猛将黄忠、魏延和刘封等,攻打了整整一年,都没有啃下雒城。
刘备当时攻打雒城的军队不少于三万,而雒城的守军是张任带来一两千残军加上刘循原来三千守军,不足五千。刘循是公子哥,主将张任手下又没有得力副将帮衬。
在力量如此悬殊之下,张任以一己之力,硬生生将刘备大军挡在城下一年,没有过人的军事指挥能力是无法做到的。
庞统是军事奇才,在张任面前也无计可施。见久攻不下,就亲临前线指挥攻城,却被乱箭射死于城下。
最后刘备在损耗大量兵力的情况下,还是攻陷了雒城,刘循出逃,张任被擒。
刘备见张任勇略兼备,欲将其纳入麾下。不料张任对刘璋很忠诚,厉声说道: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
刘备见张任拒绝投降,就将其杀了。
张任之死,问题是出在刘备身上。
张辽战败被擒时亦是慷慨激昂大骂曹操,拒绝投降。但曹操根本不在意,最后还是以诚心收降張辽,在之后的征战中,张辽大放异彩,成为曹营独当一面的帅才。
而刘备实力稍长,失去了当初求贤若渴的心思。如果刘备真心爱才,当时完成可以暂时关押张任,待刘彰投降后,让刘彰下令张任投降。
主公都降了,又是主公下令自己投降,张任焉能不降?
刘备杀了张任,还叹息其忠勇,有用么?错失了一个勇谋兼备能独挡一面的帅才,为刘备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错杀的是奇士彭羕。
彭羕是刘备手下两大军事谋主法正和庞统推荐给刘备的。
刘备试用后,知道彭羕是大才,占据成都后就任命彭漾为治中,留在中枢,参赞军机。
但彭羕性格比较轻狂傲娇,诸葛亮不喜欢这类人,就多次给刘备打小报告,说彭羕为人轻狂,心大志广,不可重用。
诸葛亮毕竟是老臣,他的意见刘备还是很尊重的,于是就打发彭漾去去一个偏僻小郡当郡守。
《三国志.彭羕传》是这样记载的:
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
大白话就是诸葛亮表面上善待彭羕,内心却很讨厌他,多次给刘备打小报告,说彭羕心大,将来不会安份守己的,是个危险人物。刘备听信了诸葛亮的鬼话,从此冷淡了彭羕,把他打发去江阳当太守,不再重用彭羕了。
诸葛亮这个人就是喜欢用那些循规蹈矩,唯唯诺诺的人,对有性格的人物,即使再有才也不会用的,他是以自己为标准来衡量别人的。
彭羕遭刘备冷遇,自觉大才无处施展,心中烦闷,就找到当时同样坐冷板凳的马超喝酒。几杯酒下肚,彭羕口无遮拦,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他说刘备是个老糊涂,如果能重用他和马超,他在内运筹帷幄,马超在外大杀四方,天下可定矣。
不料,马超将彭羕酒后狂言密告刘备和诸葛亮。
诸葛亮认为彭羕这是要谋反,将其下狱。
彭羕在狱中屡次上书为自己申辩,说自己骂刘备年老糊涂,是对刘备不敬,确实不对,但自己绝无谋反之心。他话的原意是,如果刘备能重他和马超,以他的才智,在内运筹帷幄,以马超的骁勇在外征战,为蜀汉平定天下,不是难事。
刘备和诸葛亮没有接受彭羕的申辩,以谋逆罪将他杀了。
一代奇才,含冤而死。
第三个最不该杀的是猛将刘封。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在随刘备入川作战时,骁勇善战,所战皆克。
在汉中之战中,因其勇悍,刘备每战都把他当作先锋大将使用,打得曹操头皮发麻。曹操大骂刘备不地道,每次都用假子作战。如我儿子黄须儿(曹彰)来了,看怎么收拾你。
还没等来曹彰,曹操坚持不下去了,撤离汉中。
刘备趁机派刘封和孟达攻取了上庸三郡。
此时刘备占据益州、汉中、上庸三郡和荆州三郡,兵强马壮,拥有问鼎天下的资本和实力。
不料关羽建功心切,独自发起荆襄战役,强行北伐。结果兵败身亡,荆州丢失。
而上庸因孟达投靠魏国,太守申耽反叛而丢失。
刘备将刘封招回成都,责备他为何不出兵救关羽,责备他为何要为难孟达,致使上庸丢失。
注意,刘备只是责备刘封,并没有杀他之意。
然而,此时诸葛亮却添了一把火,把刘封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诸葛亮对刘备说:刘封刚猛,易世之后难以御制。
劝刘备趁此机会除掉刘封。
诸葛亮和刘备担心刘封刚猛,会威协阿斗。
这是诸葛亮和刘备胸襟和眼光问题了。
曹彰比刘封还有刚猛,曹操为何不杀他,还让他带十万兵守北疆?难道他不怕曹彰夺了曹丕之位。
如果刘备的其它儿子都比太子阿斗勇猛,是不是要全部杀掉。
而且刘封是个纯粹的猛将,根本就没有野心。
如是他有那份心思,他就不为难孟达,而是笼络他,将他作为自己的翼羽。
即使上庸兵力有限,他也会作个样子,派一支部队援助关羽,以取得这位蜀汉二大爷的好感,为自己上位争取强援。
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的上庸兵团不属于关羽节制,没有得到刘备的军令,他怎么可能擅自出兵支援关羽。
所以诸葛亮的担心是多余的,也是不符合逻辑的。
丢失上庸三郡,刘封作为主将要承担责任,但罪不至死。
刘封被杀,等于折断了刘备一根胳膊,蜀汉失去了一位骁将。
两年后,刘备举全国之力征战东吴。
刘备这个战略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虽然当时曹操已死了,但曹魏太过强大,北伐根本没有任何胜算。
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先干掉国力弱小的东吴。占据江东后,刘备才有足够的实力叫板曹魏。
但当时有万夫之勇的关羽张飞已死,武力值比较强的赵云又反对东征。能独挡一面的帅才魏延必须镇守汉中以拒曹魏。
智谋之士诸葛亮得坐镇成都,筹措粮草军需。
刘备东征大军缺乏独挡一面的良将,只有一个黄权勉强还可以。刘备身边也没有参战军机的智谋之士。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还是所向披靡,打得孙权连连告饶,同意归还荆州三郡。
但刘备志在天下,不灭东吴,他岂能罢休。
孙权启用了陆逊,在夷陵一把大火,把刘备大军烧得灰飞烟灭,刘备失去争夺天下的资本,郁郁而终。
如果彭羕不死,东征时为刘备参赞军机,出谋划策,以彭羕之智略,刘备岂会着了陆逊的道儿?
如果刘封不死,以刘封的骁勇,必然会迅速突破陆逊的防线,刘备大军就不可能滞留在夷陵。
如果张任不死,让张任独统一军,绕道深入陆逊大军后方,袭其要害。
如此一来,陆逊纵有三头六臂,也挡不住刘备大军的攻势,必然败北。
再命黄权统领的军队顺江而下,刘备大军占据东吴指日可待。
刘备一旦拥有江东地盘,加上益州和汉中的实力,养精蓄锐。待时机成熟,刘备从荆襄地区举兵北伐,以张任为大将,刘封为先锋,同时命汉中的魏延率兵出秦岭,攻关中,夺长安,两相夹击,曹丕还不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若如是,刘备就可以成就一统天下的宏愿,哪里还会有后来的三国长期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