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让中国人减寿了,而不是长寿了!(五)

鸿朗说健康 2024-07-18 01:38:48

中世纪的美弟奇家族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贵族,在文艺复兴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家族资料中提到:绝大多数平民活不到30岁,但不少贵族能活到60多岁,因为贵族的卫生条件非常好。

剔除掉一岁之前就夭折的人,平均下来,西方人30多岁的平均寿命是比较合理的。

同时期中国在宋朝,下图是一份死亡年龄的统计记录。宋代“士”阶层的人死亡大部分死亡在56岁以后,也就是说活到60岁的概率是很大的。看图估算平均年龄应该也在65-70之间。

下图是明代的资料,可以看到,明代有墓主的人平均死亡年龄达到60岁左右。

资料来源:葛剑雄、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第四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97页。

《宋代妇女婚姻生活研究》基于墓志资料的研究,提到:宋代人死亡高峰集中在61-70岁,占比24.44%,其次是51-60岁,71-80岁,分别占20.81%,19.80%。经过计算夫妻样本的平均死亡年龄,可知男性死亡年龄平均为60.69岁,女性死亡年龄平均为62.31岁。

历史资料浩如烟海,受限于篇幅,仅列举以上几个例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到更多的资料,但是得到“中国古人平均寿命更长”的结论基本是没问题的。

你可能会问,我国的士族和有墓者不属于底层平民吧?其实在西方国家能够记录在历史资料上的“平民”,也不是条件最差的人。

史学界研究古代人口的时候,基本遵守这样的规则:统计的多是城市和农村中有稳定收入、财政状况良好的纳税人和能支付得起租金的阶层。构成中世纪社会底层的穷人、缺少财富和土地的劳工阶层、下层佃农、临时工人诸如此类的人却被排除在外,由于他们不能承受任何赋税,因此也就没有必要记载。

事实上,对比中上层的人更有说服力,因为他们有一定的财力,可以请得起郎中。他们可以填饱肚子,也可以免于战争。而下层平民更容易遭遇饥荒,或者被发配充军,同时也没钱治病,非正常死亡的概率更大,并不能反映医疗条件的好坏。

古代中国人寿命一直比同时期西方人长,我们还可以从意大利学者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找到依据:意大利学者利玛窦《中国札记》这样记载中国:“这里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无所不有,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

在古代中国人按自己的饮食习惯生活,依靠中医调理身体,其寿命一直比欧洲人寿命长。我说这话中医黑可能不愿意了,又要喷我了。但我们说话要以事实为依据。

我们来看利玛窦在明神宗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其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记载中国人:“他们的饮料可能是酒或水或叫作茶的饮料,都是热饮,盛暑也是如此。这个习惯背后的想法似乎是它对肚子有好处,一般说来,中国人比欧洲人寿命长,直到七、八十岁仍然保持他们的体力。这种习惯可能说明他们为什么从来不得胆石病,那在喜欢冷饮的西方人中是十分常见的。”

古东方有更先进的健康观

去除掉早期夭折的人,中世纪的欧洲人平均寿命远不如同时期中国人,为什么?

因为中国有比当时的西方更先进有效的中医医疗体系和健康观念,还有官方主导的卫生防疫体系。

政府有专门的疾控官员,定期除草除虫,清洁水源。宋代有法律规定公共场所乱倒垃圾要挨六十大板。今天我们看到的方舱医院,其实最早在汉朝就有了,那个时候叫“庵庐”。

《后汉书·皇甫规传》:“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

古人还粗浅地知道一些卫生知识,要熏香,通风,勤洗澡,喝开水,发生人传人要隔离,强调抵抗力(正气)预防......中医还意识到“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气候变化与瘟疫流行十分相关,多运动可以强身健体,等等。(参考:董维《中国古代防疫思想变迁的研究》)

中国虽然也有大规模传染病,但从来没有过黑死病级别的传染,而且我国一直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人口最多的几个城市一直都在中国,发生瘟疫的话,理应比西方更可怕。

瘟疫并不可怕,只要政府机构运转良好,做好防疫工作,再配合恰当的医学防治措施,就能大事化小。中国史料上也记录过很多瘟疫,但是基本上都被控制在一个小范围,始终没有发展成蔓延整片大陆的情况。

到了1000多年以后,我们一样做的比西方人好,这说明中华民族一直继承着合力对抗瘟疫的优秀文化,这种文化本身就是东方传统医学思想的一部分。

有很多学者都论述过:中国古代确实没有黑死病级别的传染。笔者在此就不赘述了,本篇文章只是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寿命,说明东方传统医学的价值。

看看今天西方国家的应对方式,就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次大瘟疫了。相比中国,西方古代的健康观念就要落后很多。论文《黑死病与14—15世纪欧洲社会历史的变迁》中提到:他们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四种体液平衡紊乱的结果。但面对黑死病的时候,没有人有直接的经验,也就找不出疾病的病因。(未完待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