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当发生矛盾纠纷,或者某个人头脑简单、行事鲁莽、不计后果时,我们常常都会听到这么一句规劝:“三思而行”。
具体是哪“三思”?
答案即:思危、思变、思退。
把控好了“三思”思维模式,顺遂人生就掌握了主动权。
凡事“三思而后行”,也可以按照兵法理解为:“谋定而后动”;或者“知止而有得”。
深以为然,心悦诚服。
第一思:思危
有句老话叫做“居安思危”。它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世之危险无处不在,这并非是危言耸听。
《道德经第58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告诫我们,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结果,而坏事也许潜伏着好结果。
这也是警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切忌狂妄自大,得意而忘形。
很多时候,我们感叹好心办坏事,好心无好报!这就是对事情的潜在危险考虑太少的原因所致。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失必有一得。
大凡智者贤者,时刻拥有强烈的危机感意识,都懂得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绝不会临渴掘井,江心补漏。
处太平盛世时,也会狡兔三窟,预留后路。会刻意积攒能量,储蓄实力,以不变应万变。
确保在突发灾祸面前,遇到始料未及的意外情况发生时,不至于束手无策,自乱阵脚。从而有充足的时间,有巨大的能力,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有应急预案,去从容应对任何情况下的突发事件。
真正意义上做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第二思:思变
《周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所谓穷则思变,就是指事物到了尽头就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也是自然规律,即为天道。
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积贫积弱的中国处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艰难时期。但是,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懂得穷则思变,发奋图强。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完全彻底地终结了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国际地位一路飚升,在国际上拥有绝对话语权,真正意义上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有目共睹的铁的事实。
这也是“穷则思变”的最有力佐证;也是“思变”最成功的典范。
诚然,当一种思维模式,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时,解放思想,改变观念的确是个痛苦的过程。但是,不求变就得求死,不刮骨疗毒,就会沉疴痼疾,就会伤及整个肌体。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之中,只有拒绝墨守成规,学会思变,才能从困境中彻底地走出来。
思变也是曲中求全,迂回变通的过程。懂得思变,就意味着愿意接受变化。当多一份主动思变,就多了一份成熟自信,便少了一份固步自封,更少了一份措手不及。
第三思:思退
《道德经•第九章》中讲:“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是在告诫我们:若是一个人能在功成名就之时,选择激流勇退,抽身离开,便就是顺应了天道。
做人要懂得适时进退,进是一种勇气,退则是一种智慧,是智慧者所为。而“一条道走到黑”则是愚顽者所为。
春秋时期的范蠡;汉初时期的张良、萧何;三国时期的司马懿等谋臣良将,堪称懂得“知进退”的模范,功成名就之后或藏锋收芒,或归隐山林。
而文种、韩信,则是不知进退有道,最终落下了“飞鸟尽、良弓藏、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可悲可叹的悲催下场。
古人云:“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人生如棋局,懂棋子,处其位,谋其事,知进退,方无险也。
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进退自如,才是高明的人生智慧。
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凡事只有三思,方能有所作为。所谓的“三思”不是患得患失的小肚鸡肠;而是一种从容,一种淡定,一种睿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生成于思而毁于随!”有道是:人生无常,风雨无期,挫折无形。只有常常“三思”,才能趋吉避凶,化险为夷。
顺境时三思: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逆境时三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