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影《默杀》。尺度很大,揭示的问题很容易让人有代入感,因为我们此前也看到过一些关于校园霸凌的新闻报道,甚至是恶性案件。影片以此为切入,故事的主旨也是紧扣校园霸凌带来的各种伤害,以及做出的报复或者说强烈的复仇猎杀行动。
从人性的角度,或者说从一名家长的角度出发,很多人会同情或者认可在福的复仇行动。虽然杀戮已经几乎泯灭了人心和歇斯底里,为了报仇,赤裸裸的血腥杀戮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悲情,以及绝望,进而变得激进,最后以命搏命,当一个人变得不惜命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这时候,再讨论人性都是苍白的,是经不住任何的考验和反哺。
教化也早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机会或者说最佳的时间节点,当一切都被仇恨所掩盖的时候,内心深处就只有深深的报复或者说报仇的快感。仇恨的由来很直接,沉默或者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哲学让很多人选择了沉默,最终也沦为默认的“帮凶”,不能还事实以真相,最终靠一个哑巴来揭示事情的因果循环。这是令人伤感和悲悯的,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一步步地走向深渊,是错过了多个可以弥补的机会之后的一种必然的结局。
当底线被击穿的时候,迈过红线就成为一种必然。任何的说教在强烈的仇恨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当绝望最终演变成报仇的必然时,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失去的或许再也找不回来了,但别人的痛苦没有人去切身体味的时候,那么只能成为仇恨的添加剂。每一次的出击都是为了还本来面目的公道,只是代价太大。
或许罪不至死,总有最大的罪魁祸首者。但因为背后势力的袒护和可怜可悲的以为可以教化的所谓的道德者的参与,关键是并没有体现这种教化过程的时候,那么逼出来的复仇就成为鱼死网破的最终一击,而且是亡命徒般的不计后果的报复,最终以命换命,天道轮回。
有人或许会问,值得吗?也有人会扪心自问,如果是自己处于这种状况之下,是不是也会做出相似之举?细细思量,其实也是很可怕的。我们一直呼唤正义和公平。但社会和现实经常会被打脸。这时候,如果去探究背后的机理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有的灵魂会被彻底的击溃,进而选择最暴力的一种反击。这是最可怕的一种潜意识,也是最难以让人理性去判断的一种行为。
影片很大胆,涉猎的题材其实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有所听闻。我们此前也看到过很多相关校园霸凌的报道,甚至也有年轻生命的逝去。尤其是当以年龄画一道线的时候,有人觉得并不公平。幸好,我们看到的最新的司法解释和可以擎起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给普通人以公平,才是社会进步的最公正的阶梯。影片让人感到震撼的同时,也会令人陷入深思。有些环节的诘问,难免让人要思考,我们的社会是不是确实出现问题。反思的背后,是需要公正的相待,更主要的是要有基本的约束和震慑。如果霸凌存在不能被彻底治理,那么最不应该出现问题的校园,难免会让人心生对公平公正的强烈质疑。
影片《默杀》由柯汶利执导,王传君、张钧甯、吴镇宇领衔主演,王圣迪主演,蔡明、金士杰特邀主演,黄明昊特邀出演,徐娇特别出演。上映之后,票房稳步提高,在这个暑期档中,极有可能会成为一匹黑马。
导演柯汶利此前拍过《误杀》。《默杀》可以算是一部姊妹篇。2019年底,柯汶利执导的《误杀》上映,这是观众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这位导演的电影。当时的口碑也不错,票房也不错,因为有陈思诚的加持,得到一定的认可也在情理之中。可以预计的是,《默杀》的票房不会太低。据说,《默杀》拍在《误杀》之前,只是上映在后。相比翻拍的难以拓展的空间,《默杀》显然有柯汶利更多的思考和希望揭示的内容。
影片讲述了女中学生小彤的失踪,她的母亲李涵在寻找女儿的过程中,牵扯出了校园霸凌、连环谋杀、家庭暴力等一连串案件。影片涵盖了血腥、暴力、惊悚的元素,悬疑的过程其实并不是最主要的,环环相扣的设定,才是让人感觉最铭心的记忆。至于映射的元素,每个人都会自己的理解。
影片给人的感官是很有代入感的,而且又夹杂着很多隐喻甚至映射,这是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有人说沉默给人带来的伤害或许更大。有时候是社会的变革带来的一种无奈和苍白,这是无法弥合的时间苦楚。是与不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发声还是沉默,在一些时候,不是选择或者被选择的单一关系,而是无数次的伤痛和社会鞭笞背后的无奈。
谁都知道要仗义执言,谁都知道要见义勇为,谁都知道要阻止不该发生的事情,但是真正在面对的时候,在遭遇的时候,能够迈得出去那一步的并不是很多。这也是为何我们一直在呼吁和呼唤社会正义。
民众看热闹,不应该是指责的原罪,但确实有一定的推波助澜。影片中有一个桥段,小彤被霸凌的时候,来了一群女同学,还有学校的保安。他们都看到了,最后却都沉默着离开了。为何不敢直言,还不是因为恶女是校长的女儿,而上位者的能量带来的淫威自然辐射很久了。否则也不会有惠君之死能最终不了了之。
有人说,如果一开始的时候,就有人仗义出手相助,阻止校园霸凌,是不是就不会有后面的悲剧发生?只是,并没有如果。恶人自有狠人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