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现在叫你一声“国师”,你还敢应吗?

得得电影 2023-08-29 18:16:41

73岁的张艺谋今年又要有一部电影上映了。

《坚如磐石》,定档9月28日。

眼看电影上映时间越来越近,宣传也如约而至。

8月23日,片方流出了一则拍摄花絮,标题感人。

<《坚如磐石》曝花絮 张艺谋为演员安全跪地检查>

8月22日,又放出花絮——

陈道明感慨,这是自己第一次不化妆。

“这是我一个特别大的收获,以前从来没有过。”

所以此次电影宣传的重点就是“张艺谋:我不负责拍漂亮”

连老戏骨陈道明都感慨的电影到底什么样子?

这噱头,又有了。

《坚如磐石》这部电影距离拍摄结束已经快4年了。

如今还有这么高的关注度,张艺谋的江湖地位不可谓不高。

从2000年开始,张艺谋在电影宣传方面就是花样百出,无所不用其极。

堪称中国最会用宣传造势的导演。

但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让其居功甚伟。

某种程度上,他被安置在了中国导演金字塔的顶尖上。

国师,说不得。

尤其是今年的《满江红》,“功利性”三个字直接甩到观众脸上了。

看看参演演员:

实力喜剧演员,沈腾、岳云鹏、雷佳音、郭京飞;实力正剧演员,张译;实力流量小生,易烊千玺。

唯一女主:瘦成纸片人,古典气质逼人的新人演员王佳怡,

重点,她在剧里饰演的是风尘女,腰若细柳扶风,发髻松挽,衣不蔽体。

在一个合家欢的春节档,让这几个人穿着家仇国恨,民族大义的肚兜,招摇过市。

但高明的点是,这个题材它先天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将血泪斑斑的历史耻辱放置在贺岁片的春节档期”

一个从没走出院子的剧情片,愣是达到5亿投资,一部没有大场面的电影,愣是拿到45亿票房。

把《满江红》演成《满江钱》。

老谋子,老谋深算。

但这算计,历史久得很呢。

冲击奥斯卡背后的“蝇营狗苟”

说现在的张艺谋是个商业片导演,这没有什么可置疑的。

他第一次成功“玩弄”电影市场要追溯到2002年。

2002年12月14日,《英雄》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展了全球首映礼。

“选择人民大会堂,是因为那个地方对于任何一位老百姓来说都是一个神圣的场所。”

发布会上挂着一个横幅“为中国电影加油,为出征奥斯卡助阵”。

这一豪举,史无前例。

600张票里,外国媒体分到400张,反倒是国内媒体瓜分剩余的200张。

观影者进场时还历经两道严密安检,严防有电子设备进场。

也就是说,手机是不能带进去的。

观影时,荧幕两侧的保安保持警觉状态,用望远镜时刻监视着观众席。

“被侵犯感”

——“有幸”参与了那场观影的记者曾这样说。

首映会上,张艺谋春风得意,背后站着一众大咖演员。

陈道明、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甄子丹、李连杰。

这一次的宣传可以说是如蝗虫过境,倾巢而出,和电影里的场景一样,动用了不少的力量。

2天后,一行人包机浩浩荡荡地前往上海,开始了第二场首映宣传。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英雄》成为中国电影票房的分水岭。

20天,2.5亿票房。

当时卖票盛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里三层外三层,台上台下都是人。”

《英雄》一役,完美收官。

更加难得的是,“战后”战场的狼藉也被打扫的干干净净。

网友批评电影剧情弱,只有场面没有内涵。

张艺谋站出来强调:

“这部电影没有特别深邃的思想和意义在里面,好看就行。”

网友嘲笑影片大费周折,用中国特色的视觉效果“跪舔”外国市场,却折戟奥斯卡。

张艺谋又说:

“那是美国游戏,和我没有多大关系”。

然而事实是,在12月14日全球公映前,电影曾在10月24日开始过一场小型放映。

为期7天。

究其原因,是因为参加奥斯卡角逐必须在10月31日前在本土上映满一周。

《英雄》是掐着时间点追着奥斯卡放映的。

因为《英雄》产出的前一年,李安凭刚刚借着《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10项提名,捧回4个奖杯。

《卧虎藏龙》的成功直接打开了中国武侠电影在国外的市场。

也就是在这个档口,张艺谋带着《英雄》迎势而上了。

“一个糅合古龙、李安、王家卫、黑泽明、司马迁、莎士比亚、古希腊戏剧(合唱队)以及封建意识、招安情绪、奴才心理等等的不伦不类非驴非马的大杂烩”——‘网络棍子手’王小山评价《英雄》

一部不够,还上了第二部《十面埋伏》。

若按照张艺谋所言,电影纯纯商业电影,无意义无内涵,却还拼命挤进奥斯卡,为的是什么呢?

是觉得奥斯卡就是那种看视觉效果的奖项吗?

还是想用奥斯卡给自己的影片贴贴金,卖卖钱?

抑或只是一个投机行为,想着左右逢源?

到目前为止,张艺谋一共9次角逐奥斯卡。

除了《英雄》这次的“机关算尽”外,还有另外一部为冲击奥斯卡定制的电影。

《金陵十三钗》

B站上有位很火的文学理论老师,称这部作品为“汉奸电影”。

这部电影和《英雄》在某些方面上真得一模一样。

那一年竞选奥斯卡的硬性要求是,参赛作品必须在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之间商业上映一周。

所以,9月24日开始,《金陵十三钗》就进行了小范围放映,选的都是VIP厅,一场10来人。

又是一次着急赶场的放映之旅。

不仅如此,电影报名了奥斯卡13项单项奖。

最佳导演、电影、改编剧本、男女主和其他技术类奖项。

男主人选锁定的是克里斯蒂安·贝尔。

参演的前一年,他刚刚凭借《斗牛》斩获奥斯卡最佳男配。

而电影选用的题材<南京大屠杀>,是一段包含着巨大伤痛和苦难的民族历史。

司马昭之心,尽人皆知。

结果是,这次冲奥之旅又失败了,甚至连提名都没有。

哪怕是《满城尽带黄金甲》,都获得过最佳服装设计奖提名。

更出人意料的是,这部电影的国内外口碑有了一个惊天的反差。

在张艺谋的作品里,这是少见的。

《金陵十三钗》在国外的口碑一般,甚至说批评是主流。

纽约传奇读物《村声》这样评价它:

“人类的苦难被拉低成了视觉上的小手腕。”

总结起来,就是不真诚。

与国外口碑相反的,国内观众赞赏声不绝于耳。

在豆瓣上,70万人的平均分数是8.3分。

给这个电影打一分,是会被网友骂成卖国贼的。

有网友说,这是一部为奥斯卡定制的非烂片。

这种表述颇为准确。

当大众情绪被民族伤痛裹挟,那导演本身创作意图里谄媚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这是张艺谋的聪明之处。

错的不是我,我只是把镜头对准了苦难而已。

张艺谋商业方法论:全力打造“全民关注”

张艺谋的电影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有实力的明星演员+宏大华丽的场面+有皮无骨的剧情

而与其配合的是一套张艺谋专享的宣传方式。

张导曾多次谈论自己对电影事业的展望:导演能够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商业,一条是艺术。

和其他导演比起来,张艺谋这条路走得不错。

和他同期的陈凯歌,公认的更适合呆在象牙塔里,身上有文人的那股子“酸劲儿”。

其他出道稍晚的大导,姜文、冯小刚,甚至王家卫,都有自己一以贯之的个人风格。

都说冯小刚是商业导演电影,但是跟张艺谋比,他还差得远呢。

冯小刚是用电影内容讨好观众。

而张艺谋,往往在筹拍之时就开始打广告了。

在挑选女演员上,张艺谋热衷选秀。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筹拍之时,开启了全国寻找非专业女演员的道路,宣扬要再现“生活的原汁原味”。

其实这个电影的题材没有那么吃香,但是在声势浩大的选人之旅后,这部电影在票房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个电影还获得了一个奖项,叫“市场奖”。

给电影女主选秀。

这一招,张艺谋使过好多次,次次能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讨论。

《幸福时光》的董洁

《山楂树之恋》的周冬雨

《金陵十三钗》的倪妮

《一秒钟》的刘浩存

从开始选人,到影片上映,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宣传比赛,电视台赚了收视,电影赚了噱头,主角也赚了流量。

最后,观众不为别的,就为去影院看看谋女郎。

但选秀也有翻车的时候。

千禧之年,他的《幸福时光》全国选女演员,层层选拔,整整选了半年,选出了5位,一位没用。

最终敲定的是靠着美貌在春晚一笑出名的董洁。

那场海选张艺谋找了不少媒体帮忙宣传,记者们也乐于相助。

整个过程堪称2000年最轰动的娱乐新闻。

一个双赢的局面完美达成,没想到,几年后,张艺谋和媒体的关系就发生了大反转。

《十面埋伏》开拍时,张艺谋又请了一堆大腕,并且在剧情、演员、取景等各个环节都采用了保密政策。

观众的好奇心被这部电影牵动着。

记者们闻风而动,期望能采访到一些有用的新闻。

此时张艺谋及其团队却闭门谢客,甚至保安还和记者大打出手。

记者们纷纷吐槽,自己不过是张艺谋导演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罢了。

想曝光的时候,你们来。

我要保密了,你们赶紧走。

章子怡出演《我的父亲母亲》的时候,其一大卖点就是她长得像巩俐。

而电影的宣传噱头是——

“张艺谋的初恋故事,世纪末的爱情绝唱”

这一来一往,观众很难不想入非非。

时间来到张巩二人分手10年后,2006年,《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

电影里不仅有张艺谋旧情人巩俐,还有彼时大红的歌手周杰伦。

更加吸睛的是所有女人的半球造型。

瞧瞧,论卖点,还得数张艺谋。

采访中说,这是张艺谋有意为之,意为表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这一出其不意的险招对电影的主旨表现有多少作用暂且不表,对拉客的作用还是蛮明显的。

那年,《黄金甲》票房2.5亿,排在第二的是冯小刚的《夜宴》,1.3亿。

2023年的春节档,撇开口碑分化与市场争议的嘈杂,《满江红》最终票房锁定45亿,在中国电影票房总排名上位列第七。

他也是张艺谋票房最高的一部电影。

在北京电影节上,张艺谋说:

“产业要想做大做强,观影人次至关重要”

结语

张艺谋,27岁才上大学,37岁拍摄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今年73岁,到如今一共拍摄了28部影片。

“十年忧愤,四载攻读,而后一泄而出”

这是形容张艺谋最有名的句子。

他的形象根植于西北大土地上,似乎在他身上天然携带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朴实感。

这种观念,在他一部又一部透着“生而为人,无力挣脱”的悲剧电影中慢慢加深。

《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秋菊打官司》.....

“千金难买少年贫”

张艺谋身上最珍贵的东西,是属于第五代导演共同的时代烙印,是创作初期的单纯、快乐和真诚。

《金陵十三钗》在台湾宣传的时候,主持问他:

拍了这么多电影,哪一部是创作时最纯粹、最富有活力的?

张艺谋的回答是《红高粱》。

那时候,导演和演员一起剃光头,所有演员晒得黑里巴秋,在创作中用力地活着。

但可惜的是,这种创作的单纯,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了。

张导的第二部电影《菊豆》,拿的是日本的投资,带着点邪典电影的气质,原剧本叫《黑暗中的呻吟》,因为名字太引人遐想进行了修改。

拍摄方面借鉴了50部性变态的电影,拍摄完成后直接奔着国际发行去了。

那一年,《菊豆》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这在中国影史上还是第一次。

从那个人人噤声的敏感时代走来,穿越计划经济的迷雾,在千禧年之后,张艺谋是如此热烈地拥抱着商品经济,将电影当成商品经营售卖。

当年张艺谋对要不要接拍《长城》,其实有些犹豫。

经纪人说了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

“导演你想没想过,一部中国电影在全世界150个国家首周上映,同时开花?”

让中国电影在全世界开花!

2000年前靠的是自揭社会疮疤,往最痛最深的地方扎去。

2000年后靠的是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大营销。

但无论怎么样,名与利,张艺谋都得了。

——全文完。

0 阅读: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