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界千古谬论:宝玉送帕给黛玉是私相授受?会因此身败名裂?

卓言卓语讲红楼 2023-09-22 20:11:02

手帕传情乃千古习俗,黛玉盖世聪颖,为何久思不解?

34回宝玉命悬一线,差点被打死。被抬回去后,发生了很多好戏。

这是很奇妙的一天。和他有密切关系的女性,黛玉、宝钗、袭人、晴雯都被重点描写到。

她们在这天都干了什么,和宝玉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谁是真爱,谁是假情,谁是利用,曹公刻画得入木三分,但需要有心人细细品。

01 手帕是不是定情物

宝黛两人,在这天完成了第一次以心传心。标志就是:宝玉送了两块旧手帕给黛玉。

人们都说这手帕是定情之物,代表他俩挑明恋爱关系,私定终身。

真是如此吗?

晴雯道:“二爷送手帕子来给姑娘。”黛玉听了,心中发闷:“做什么送手帕子来给我?”因问:“这帕子是谁送他的?必是上好的,叫他留着送别人罢,我这会子不用这个。”晴雯笑道:“不是新的,就是家常旧的。”林黛玉听见,越发闷住,着实细心搜求,思忖一时,方大悟过来,连忙说:“放下,去罢。”

黛玉是何等玲珑剔透之人,鲜少被人情世故闷住吧?但在这一段里,她竟然被【闷住】两次!

【着实细心搜求,思忖一时,方大悟过来】请品味下这个过程,这些用词。

她可是“心较比干多一窍”啊,普通人一秒就懂的事,她却需要如此费劲吗?

为什么说普通人一秒就懂?

因为手帕是丝织品,自古以来就通思念的【思】。无论文人墨客还是市井之民,都以它传情,象征男女间的思念。

民间某些地区有“换手帕”的习俗,男女确定恋爱关系时互换手帕。

至于说诗歌里、戏曲里、小说里,以手帕定情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

后世有种谬论,说宝玉看了西厢记,活学活用,送手帕给黛玉。黛玉也是因为看了西厢记,懂了男女之情,因而悟出宝玉送帕的苦心。

我的妈耶,果然是以己推人,曹公就这智商啊?

难道你们就没看到第三十二回里:

(黛玉)因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之愿。

此处的“鲛帕”就是手帕!32回的黛玉刚刚疑心过宝玉,刚刚特别关注手帕之类,到了34回她却不知手帕的寓意了?

难道过了一夜,智商清零了?

如果你还不相信,再想想小红。

小红可没啥文化,没机会看《西厢记》原著吧。她的手帕被贾芸捡了,她就慌了神。当她再用手帕回谢贾芸时,她就知道,此等机密事不可为外人所知。

而窗外偷听的宝钗,立马就断定他们都是【奸淫狗盗】之人。

由此可见,无论是主是仆,有文化没文化,反正只要是个人都知道。

02 晴雯的困惑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是常识,晴雯为啥不懂?原著里说晴雯百思不得其解呢。

其实这才是文眼。正是通过晴雯的不懂,来提醒大家:没你们想的那么简单!

宝玉送的手帕,绝不是才子佳人套路里的手帕。

才子佳人的套路,核心前提是受限于礼教,没有交往的机会,说不上话。只能借助小物件传达心思。

而宝黛呢,从小生活在一起,吃住在一起。他俩还要借用手帕?搞笑死了!

后来抄检大观园,宝玉的寄名符儿、披带、荷包、扇套、扇子,都在紫鹃那里发现了,那又能怎样?再正常不过了!紫鹃笑道:“直到如今,我们两下里的东西也算不清。”

这样的背景,跟那些才子佳人能一样吗?

宝玉想说什么,有一万种表达方式、一万种传递方式。想定情的话,直接写首诗不香吗?反正丫鬟们没文化,谁也看不懂。

晴雯的困惑处,就在这里。

宝黛之间什么东西没送过?尤其是宝玉,有什么好东西,第一时间都会送黛玉。而在古代,很多生活用品皆有订婚之意啊!

如此这般,还犯得着往男女上猜?宝玉每天不都在表演吗?

假如硬往男女上猜,仍然令人困惑。因为自古以来男性送定情物,皆选高品质,皆送单件(代表一心一意)。两块旧手帕,实在大违常理。

无论看做寻常送物,还是看做非寻常送物,都说不通。

晴雯为此而困惑,黛玉也为此而困惑。这就对了!深意就藏在这里。

03 宝黛之情

宝黛之间的情,不同于世之男女,或许你可以称之为爱情,但本质上超越爱情。

为什么说【可以称为爱情】?

因为太多人把欲望当爱情,【情欲】一直都被收纳在【爱情】礼包里。被收纳的久了,也就难以分辨了。

才子佳人的套路,有几个不是源于情欲?

两个人都不认识,喜欢的无非是皮相,而且是一刹那的皮相。互相了解吗?有什么可知心的?

这种“爱”是多么脆弱,无须论证。

而宝黛两人出身般配、门第相当、血统趋同、基因相似、思想一致、爱好一致、素质一致、成长经历一致.........一切禀赋和一切生活习惯都一致。

总之就是灵魂高度统一。

他们的爱不需要参杂欲望,因为那不是业力纠缠。既非异性吸引,也非较量和降伏,更不存在磋磨。

这种爱就像自己爱自己,也像母亲爱孩子。不讲条件,血脉相连,生死与共。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如果你认同这段解析,如果你懂爱分层次,那么,你才有资格看红楼梦。

你才能理解,为何贾母对才子佳人的套路嗤之以鼻,但同时又执着地给宝玉培养青梅竹马。

贾母是真贵族,她有高度的精神追求。贾母对才子佳人嗤之以鼻,那不就是作者曹公的态度吗?

由此可知,用【定情】来解释这段故事,是多么可笑啊!

古代人的谈恋爱,通常就是富家小姐看见俊雅书生,假装丢下手帕,书生会意捡起,两人彼此心领神会,暗自定情。

暗戳戳的相识,暗戳戳的一锤定音,堪比地下交易。宝黛的情,是这样吗?

此情非彼情。两块旧手帕到底代表了什么?

04 两块旧手帕的深意

1、物不如新,人不如旧

宝黛之爱想要坚如磐石,必须建立在【趋同性】上,尤其是文化思想的趋同。

宝钗是个入侵者。她对宝玉既有肉体吸引,还有思想上的拉扯、控制。

统观全书,宝钗最爱巴拉巴拉,最爱说教宝玉。你必须承认,这位PUA鼻祖有很强的迷惑性啊!否则钗粉怎会那么多?有多少人都认为,宝钗说教全是为宝玉好。

宝钗用低俗说教宝玉,薛蟠用酒色腐蚀宝玉。在薛家入驻之前,宝玉的世界里从未有过这种人。

也许有人说,贾家不是也有很多纨绔弟子么?

不,那不一样。宝玉对熟悉的人事物,早已具有甄别能力。反而是那些错阶级的东西,一旦裹上好看的包装,宝玉就会被牵着鼻子走。

自从宝钗来了,黛玉就对宝玉不放心,原因在这里。她不乐意宝玉变成她不认识的样子。

宝玉当然感受到了这份心,早在第二十回,他就用【亲不间疏,先不僭后】来劝慰黛玉。

到了第三十四回,黛玉对他的担心仍然没有停止。

一切故事外在的冲突,都仅仅是外在而已,核心没变过。无论宝玉闯什么祸、挨什么打,真正令黛玉伤怀的始终是:

你的那颗心是否还如幼年?我和你是否会随着年龄增长,走向男女殊途,从此不能再并行。

而宝玉最需要表达的是:我心永恒。

宝玉用旧手帕,表示自己深爱旧物,不会背叛自己的精神属性。世人皆说“物不如新,人不如旧”,若对旧物尚且深爱,旧人更不用说了。

2、你思既我思

明代有一首民歌,描写的一个恋爱中的少女,她决定不写诗,不填词,仅寄去一方素帕。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

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

这般心事有谁知!

生丝绢手帕不染色,不绣花,不绘画,不题任何字,但满载情义。因为丝双关思。横也是思念,竖也是思念。

一方手帕是【横也丝来竖也丝】,那两方手帕呢?

两个都是【横也丝来竖也丝】,一样的,那不就是【你丝既我丝】吗?

大家体会下,这确实比思念之情高出很多啊!

两块旧手帕,其实就是宝玉黛玉两个人。她们从幼年走到少年,彼此是那么默契,就像拿起自己的手帕,味道都是熟悉的。

任何云中鸿雁、水中鲤鱼,锦书相传……瞬间都失色了。

3、世人皆笑我无用,我求知己慰平生

在追求外在光环的人眼中,旧手帕是无用的,很掉价。

但宝玉自比为旧手帕。就像庄子推崇无用一样,他也没打算让自己有用。

世人视感情为无用,视精神为无用。而这些是宝玉最珍视的。

旧手帕有没有用,无所谓,被世人歧视无所谓。有另一方旧手帕做伴就够了,平生足矣。

“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就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去了。”

对照下这段话,宝玉的世界观还不够清晰吗?

能够看他一世,守他一世的,是谁?是袭人吗?当然不是,真正属于他的旧手帕,只有黛玉!

晴雯听了,只得拿了帕子往潇湘馆来。只见春纤正在栏杆上晾手帕子,【蒙侧:送的是手帕,晾的是手帕,妙文。】

请回头看这个小细节,你是否能品出无限深意?

春纤在晾手帕子,那当然是用过的,都是旧的。可见黛玉一样深爱旧物。

【蒙侧:送的是手帕,晾的是手帕,妙文。】

妙不妙呢?我只想会心一笑。但愿能看懂的都是有情人。

05 黛玉的自误

送帕一直被世人理解为宝玉现学现卖,模仿西厢记。我的天,冤枉啊!

黛黑将这段故事定性为【私相授受、违反礼教】,还说【宝玉为避嫌疑才拿手帕掩饰】。

之所以产生这些谬论,源于原著这段话:

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

黛玉的喜、悲、笑、愧,皆易理解,不解析了。

唯有这个【惧】令世人产生诽谤,她为什么要惧呢?

其实,这体现的是黛玉过份自律。

前面已经解析过,私相传递这个罪名,宝黛之间永远不存在。就像亲兄妹,不可能有这罪名。

她俩每天不知道传递多少东西,若有罪,早就没法活了。

很多人用小红、司棋来类比宝黛,硬说她们都面临着身败名裂。这是非常荒谬的!

小红司棋与其情人,没有交往的理由和机会,宝黛却是一家人。请牢记这一点。

但是这般以心传心,内心自知情浓。黛玉若无后怕,则非闺阁女儿,非名门淑女了。

也就是说,无人敢说他俩【私相传递】,就算是皇帝老儿也不能。但是黛玉有自省,这太像戏剧里的桥段了。

宝玉拿了杂书给黛玉看,不是教会了她什么,而是吓住了她!

真爱,发乎自然,哪里需要教?黛玉不知那些故事时,心无旁骛;知道那些故事后,总是怀疑自己踏线了。

黛玉终生的悲剧,就悲在这里。她的自律,给自己形成沉重的精神枷锁。

在这个问题上,妙玉比她洒脱得多。(如果你看过卓语解析的妙玉系列,就知道我在说什么)

但是黛玉就是黛玉,她必须如此。她不是方外人士,她是古典淑女的天花板。

一个道德完美的淑女,在古代文化下,做不到不被束缚。

06 小结

黛玉的心理活动是不顾“嫌疑避讳”,这与宝玉送旧帕照应,因为男女私相授受,这在古代来说,是不被允许的伤风败俗之事,所以,贾芸小红传递手帕非常隐秘小心,后文司棋和其表弟私相授受,被查出后就撵了出去,可想而知,若是宝玉黛玉之事被发现,会引起多大的风波。

上面这段是网上最常见的解读。

假如高考考这道题,类似论调很可能就是标准答案。

没办法,红楼梦被误导许久,有些观念已经改不过来了。即便深爱黛玉的读者,也将此事定性为违反礼教,以此当作宝黛大胆恋爱、冲破礼教桎梏的证据。

殊不知宝黛的“大胆恋爱”,是心理层面的。在行为上,她俩从未违反过礼教!反而是宝钗袭人一直违反礼教、大胆突破。

黛玉题帕“不避嫌疑”,是指她自己的内心活动,不是社会评判标准。她内心的标准高于社会标准。

宝钗袭人围绕宝玉转时,内心也有活动,总给自己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读者则依据这个理由,认为她们好伟大。

唉~世之颠倒,蔚为壮观!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