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发文说中岳嵩山最晚,其实这里面混淆了一个概念。
先有“四岳”的说法不假,但“五岳”概念形成之时,中岳嵩山便位列其中。
也就是说,是“中岳”的说法出现最晚,而嵩山得名中岳,则是跟东岳泰山是同时的。
“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与中岳嵩山五座中国文化五大名山的总称。
五岳是中国古代王朝疆域版图的核心区域,是统一王朝的君主巡狩四方的禅天封地之处,也是各种宗教世界观的融汇之地和三教九流的合一之所。
最早记载的四岳,为尧舜时期的官职称谓,尧帝在选择治理洪水和选择禅位继承人时都对四岳进行了咨询。所以,夏商时只有东、西、南、北四岳、无中岳。
“五岳”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大宗伯·大司乐》(成书于战国后期):“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但未指明“五岳”是何山。
据说,“五岳”这个概念,是秦始皇第一个提出来的。
当时他将嵩山、恒山、泰山、会稽山和湘山封为“五岳”,可以看到嵩山、恒山和泰山从一开始就占据着五岳之中的中岳、北岳和东岳。
另外两座山会稽山相传是大禹的安葬地,湘山就是洞庭湖湖上的洞庭山,传说是舜的安葬地。
所以被秦始皇列为了南岳和西岳,通过五岳祭祀的习俗就此确定了下来。
汉武帝刘彻以“五行”学说为基础,根据当时的国土疆域四至范围重新确定“五岳”,将华山和天柱山替代了湘山和会稽山,成为了五岳中的西岳和南岳,即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天柱山、北岳恒山(今中国河北省曲阳大茂山)。
“五岳加上山名”最早的说法,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山部》岳:东岱、南霍(天柱)、西华、北恒,中泰(太)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这里除明白指出“五岳”之说,还具体指明山名外,也告诉我们“岳”是帝王“巡狩之所至”。
嵩山,是欧亚大陆上最早突出海平面的第一块陆地,是中国境内形成的第一座山。
据地质学的探测和研究称,嵩山早就于36亿年前形成。
西周时,嵩山被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
《史记·封禅书》记载:“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
天册元年(695年),武则天封禅嵩山时,改中岳为神岳。
自北宋以来,历代皆称中岳嵩山至今。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九年(589年)改安徽霍山而诏定古代中国湖南衡山为南岳。
金、元、明、清诸朝均建都于中国北京,因中国河北曲阳大茂山在京城之南,与北岳名称不符。而中国山西恒山主峰天峰岭位于浑源,正好在京城之北。
所以明代改称浑源恒山为北岳,但因路途遥远,祭祀仍在曲阳的大茂山。直到1661年,才将祭祀改到中国山西浑源,中国山西恒山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北岳。
所以五岳中,中岳嵩山最古老,北岳恒山确定时间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