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鄠邑文化西行之甘肃敦煌唐代王之涣笔下玉门关解读文/李景宁

东仁写静竹 2024-10-04 02:28:31

杨柳

诗画鄠邑文化西行之甘肃敦煌唐代王之涣笔下玉门关解读

文/李景宁

2024年9月22日至27日,笔者参加了由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汽车文化旅游协会暨靓车汇负责人韩翀发起的“诗画鄠邑 文化西行”文化交流活动。在敦煌,不得不说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与玉门关。

玉门关遗址,主要包括小方盘城遗址、大方盘城遗址、汉长城边墙及烽燧遗址。现存的城垣完整,总体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3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及邮驿之路,是古代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

王之涣,是唐诗坛非常厉害的诗人。一生存世作品仅仅6首,他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十分有名外,就是他的千古绝唱《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就像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山峻岭间。悠扬的羌笛,何必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原来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啊!诗的前两句,描绘西北边城广袤壮阔风光。“一片孤城万仞山”,“孤城”即玉门关,是汉朝时通往西域各地枢纽门户,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北小方盘城。“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是古代流行于塞外少数民族羌族中一种笛子,称为羌笛。羌笛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吹奏的是盛行于唐朝关内的《折杨柳》一曲。羌笛是羌族文化标志,在羌族文化中还可以用做策马鞭子和放牧时互相联络的工具,承载着激活生命、传承信仰力量。2006年,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杨柳”指乐曲《折杨柳》。唐朝,有折柳赠别风俗,“杨柳”与离别有直接关系,戍边将士远离故土,吹起家乡悠扬而哀怨《折杨柳》以思故乡。写出边塞军旅生活艰难,写出思念亲人的悲伤情感。“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出边塞苦寒,工作环境艰苦,连春风都无法穿越那遥远玉门关。思念远方亲人,就是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实现啊,乡思离情跃然纸上,令人百感交集和涕泪伤情。王之涣这首《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虽是怨词,但诗的画面雄壮阔大,神气不落凄切,集中展现盛唐时边塞诗之博大精深的情怀,该诗不愧为唐诗之经典。

敦煌玉门关,如今是敦煌的历史坐标和文化符号。玉门关也是世界文化明珠。据悉:1988年1月,玉门关及长城烽燧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敦煌玉门关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唐代诗人王之涣

羌笛

玉门关

玉门关

玉门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