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吞噬学校效能的4个时间黑洞

蒲公英智库 2024-04-16 06:46:23

作者丨屈腾龙

来源丨《新校长》2024年第3期“时间都去哪儿了”卷首语

题图丨Midjourney

任何一个组织的理想运行状态,自然是充分激励、赋能每个人,以每个人的最优效能,带来组织的最高效能。

然而在现实中,人在组织中的行为是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现象。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校园内上上下下都很敬业,加班加点已是常态,但诸事进展缓慢甚至徘徊不前。

大量的时间付出为何不能换来相应的成果?时间都去哪儿了?作为学校领导者,除了学会轻量化应对外部各种“检查评估文山会海”,还要向内警惕吞噬组织效能的4个“时间黑洞”。

在方向和原则上游移与拉扯

一所学校要走得远,离不开明确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同样,一个高效能的团队,应该在“做什么事,不做什么事,用怎样的原则做事”等根本问题上达成共识。否则,大家来回拉扯,必然掉入时间黑洞。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万玮校长在调研中曾告诉我们一个故事。担任校长之初,他去请教一个专门做管理培训的朋友:“如果说校长只做一件事,你觉得哪件事情最重要?”这位朋友很明确地回答:“校长要讲故事,不断地讲‘我的故事’,然后慢慢地把‘我的故事’变成‘我们的故事’。”

10多年过去了,万玮对这句话记忆犹新,反复体会其中的内涵。“校长要去讲故事,把自己的故事变成大家的故事,其实就是让团队形成共识。校长有一个理念,但只停留在他自己的脑子里,那是没有用的,一定要把这个理念变成团队的理念。这么多年,我做校长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不断和大家达成共识!”

可见,一所学校在目标、方向、行动原则上的游移和拉扯,是可能遇到的各种时间黑洞中最大的一个,它可以从根本上让学校像无头苍蝇一样、做毫无意义的“布朗运动”。

组织架构与发展目标的错位和冲突

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学校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个特定的组织架构,便于内部的职能分工和权责关系界定。

然而,组织架构设计是个“技术活”,稍有不慎,便会出现结构性冗余、错位或缺位——部门之间、层级之间信息传递和沟通的困难;决策权不清晰、决策程序复杂,带来决策缓慢、决策分散和决策冲突的弊端;部门之间职责重叠、工作重复,造成资源和时间浪费,并导致组织效率低下、士气低落。

可见,组织结构与发展目标的错位和冲突,也是妨碍团队效能的一大时间黑洞。

在很多学校的组织架构中,中层部门的主管都被认为是中层管理者,都有权力指挥、调度教育教学一线。这导致一线教师有很多个“婆婆”,事务繁多,会议不断,用在关键研究、教育教学的时间反而减少。

于是,北京十一学校对传统中层概念做了变革,把学校原有大部分中层部门归为职能部门,只是支持、服务教育教学一线,而无权指挥和调度一线教师;只有年级主任才是中层管理者,有权调度和指挥一线教师,因为只有他直接对年级教学质量负责——用结构性优化解决大部分低效能问题。

无法抵达结果的形式主义管理

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需要设定管理目标、确定管理原则、制定管理细则、执行并抵达预期结果,应该一以贯之、一气呵成、有始有终。

然而在现实中,经常有人奉行“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结果负责;只做样子,不重实效”的工作哲学,致使管理的初心和目标被扭曲,掉入越管越乱的形式主义黑洞。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它们原本应该为师生创造宽松有序的环境,但据统计,在现有学校的规章制度中,2/3以上条款以“禁止”“不准”开头,以“处分”“扣罚”结束,弄得师生无所适从,甚至动辄得咎。这与初心和目标适得其反。

要避免管理中的形式主义黑洞,一定要警惕各个部门因为本位主义带来的无效、臃肿和相互打架的流程和机制,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对这些流程和机制做系统设计,进行规范化、轻量化、人性化的处理。

由于担心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很多学校可谓草木皆兵,班级、年级、校级都被动员起来,各种检查隔三差五。青岛中学曾经让总务处每月做一次全校的大型安全检查,后来,则巧妙设计了“安全员制度”——任何学生和教职员工,如发现安全隐患并上报,经查实后,学校就会给他一笔奖励。

这个制度不仅省去了全校的大检查,而且让安全隐患随时都有可能被发现。原来费时费力的流程,就这样得到了智慧化、轻量化的处理。

杂乱的工具选用阻滞资源和信息流通

在科技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可以使用的工具和平台越来越多。

然而,这又带来一个陷阱——工具越来越多,效率却越来越越低。其中的原因,往往是选择工具的人平时并不太用,缺乏系统性规划、有效率评估,使得工具和资源并没被放在最便捷的地方,彼此割裂、无法互通。

为了解决工具彼此孤岛化的问题,杭州市建兰中学与科研团队合作建起了“建兰大脑”,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沉淀、打通大数据,通过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无感沉淀,自动形成丰富、清晰、多维度的学校数据资源,进行即时分析、诊断、预警、监测、评价、反馈,实现了“统合综效”的效果。

同样是苦于不同品牌的设备和软件不兼容,东莞松山湖北区学校决定“以我为主”,组织多家科技企业“接力合作”,建成了“一脑五平台”的数字空间,实现各系统数据融合,并整合各种应用形成了一个“生态圈”。该校的“数据中台”犹如一个“插线板”,其他不断丰富的应用则类似于各种电器,可以从这个“插线板”上取电(取用数据、贡献数据)。

优秀的领导者,往往是深谙组织行为学的高手。他们带着组织的视角,一生都在观察他人、解读他人、预测他人。价值观的晦与显、架构的繁与简、制度的严与宽、工具的隔与联——方寸之间如何实现精妙平衡,是值得我们一生不断打磨的核心技能。否则,一着不慎,便会陷入事倍功半的时间陷阱。

责编丨陶小玮

美编丨张天禹

执行主编丨张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