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厨具”安全性存疑
本报记者 燕声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独立课程。今年9月起,烹饪将作为劳动课的内容之一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劳动课程带火了“儿童厨具”。“儿童厨具”除体积较小、颜色艳丽之外,与家庭常规厨具的实操功能无异,可以将食材烹熟。但商家又对儿童厨具比较显著地标注了“儿童玩具”字样。
那么,
儿童厨具到底是厨具还是玩具,
其安全性如何?
“儿童厨具”制作材料尚无统一标准
存食品安全隐患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建议,1―2年级学生可以在教室开展削水果皮、泡茶等学习活动,学习后能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如择菜、洗菜等;3―4年级的学生要会做凉拌黄瓜、水果拼盘,学会蒸、煮的方法,如加热馒头、包子,煮鸡蛋、水饺等;5―6年级的学生要会做2―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还要会设计一种营养食谱;7―9年级的学生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4道菜等。 由于家里的厨具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不便操作,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家长选择购买儿童厨具给孩子练手。儿童厨具从电热炉到不粘锅,再到小刀、菜板等一应俱全。但儿童厨具却不一定安全。 有网友在购买某款儿童厨具后评论说:“加热太慢,加热时有化学的味道”“儿童厨具做完的菜都是黑色的,洗完之后再炒菜还是黑色的”…… 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浏览相关产品发现,部分产品商家只提供了一份“液体加热器”产品的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没有对锅具等用品所用材料的执行标准以及是否通过检测进行说明。产品材料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据了解,我国目前尚没有针对“儿童厨具”的统一标准,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厨具都是遵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QB/T2174-2006《不锈钢厨具》等标准。很多商家将儿童厨具定义为玩具,含糊其词、违背国家标准。儿童厨具制作后的成品,很多孩子会吃进肚子,存在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儿童厨具需要通电或明火加热
有操作安全隐患
儿童厨具基本上是真锅、真铲、真刀、真炉灶,而且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通电或者明火加热,并不是简单的玩具。孩子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自身损伤或者引发火灾,隐藏巨大的操作安全隐患。 成都理工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儿童青少年在烹饪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主要是因对刀具和厨房设备使用不当造成。比如刀具、火焰等。当心理紧张时,身体容易出现四肢不协调的情况,无法轻松熟练地完成烹饪,进而出现一些伤害,比如割伤、砸伤、跌伤、烧伤或烫伤等。 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新闻宣传处处长金德洙曾提醒,炒菜会用到火,因此灶台旁边不能有干抹布、纸张、纸壳箱、塑料袋,这些东西都不能放在火源的周边。如果这些可燃物在火源的周边,就可能发生火灾。因此,对于尚没有安全防火意识的儿童来说,家长应时刻警惕。 华侨大学副教授肖北婴认为,让孩子参与做饭有助于孩子培养劳动意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但是对中小学生来说,没有必要专门使用儿童厨具,与大人一样使用普通厨具即可。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家长的示范、指导和守护下进入家庭厨房,家长可以将厨具的功能、类别等的认识和用电、用火、用气的安全等基本常识传递给孩子。儿童食品卫生安全知识不够
自制食物入口有健康隐患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厨具炒菜后的成品,很多孩子会吃进肚子里。孩子是否具备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还要打个问号。 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少伟教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家长和学校更需注重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食品安全观念,在学习这些烹饪技能前,要先教给学生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比如生熟分开、食材的中心温度至少要达到七八十摄氏度以上、避免冰箱的交叉感染、正确洗手等。此外,是先切后洗还是先洗后切?筷子需要多长时间换?这些食品安全的知识也都要传授给孩子。 如果做生食,小学生最好就做一些蔬菜、水果类,不要做生肉类。因为生肉类比较难控制食品安全,必须经过热加工。做凉菜,或者切肉时,要保证案板、菜刀等安全卫生。 厨具可以有缩小版,食品安全不能缩水。无论是大人为孩子做饭,还是让孩子自己学着做饭,厨具使用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都必须同等重视、不可或缺。在传授给孩子烹饪技能之前,相关的安全教育必须走在前面。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厨具、灶具市场管理,商家要自觉执行国标并在外包装上明确标注。家长要多方比较、谨慎选择,切不可盲目跟风。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燕声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