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为江安重镇,群峰雄峙,古有"七十二山"之称,扼叙永、兴文、长宁等县出入之咽喉,而金钟山又为红桥制高点,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同治元年(1862年6月初),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与清王朝骆秉章部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惊天动地的血战,在江安的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这次战役的来龙去脉,必须从翼王入川述说起。
太平天国战役图
《江安县志》(民国本)载:"金钟山,县南百里梅桥乡(即红桥),形如钟,俗名金钟扑地,即唐友耕与'发贼,(太平军)鏖战处也。与梅岭堡对峙,距梅桥不一里"。
红桥镇,属四川宜宾市江安县,地处江安县南部,东与兴文县玉屏乡和江安县大井镇相邻,南与长宁县梅硐镇交界,西与长宁县龙头镇、竹海镇相接,北面紧靠国家级5A级风景区蜀南竹海。
宋元丰四年(1081年)至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名梅岭堡;1992年,梅花镇与元田、五谷2乡合并为梅花镇;1994年9月,更名红桥镇。
江安县舆图 清嘉庆
被迫离京,长驱入川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爆发了。这是一次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伟大的农民战争。这场革命以“天京内讧"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日拓百里,犹如疾风骤雨,有一举摧毁清王朝之势。后期(1856年9月)由于韦昌辉发动内讧,先后残杀杨秀清及其家属二万多人(一说四万多人)。韦又不满石达开的劝阻,竟欲加害,逼使石达开缱城逃走。11月,"合朝同心"诛死韦昌辉及其同伙,欢迎石达开到京辅助朝致。但此时的天王洪秀全用人唯亲,忌贤妒能,对石"心存疑"忌",不授以兵事,逼走了广大军民衷心爱戴的治国用兵最有才能的通军主将翼王石达开,从而使国势江河日下,一蹶不振,直至覆灭。
来源1981年四川省地圖集
翼王石达开从1857年6月离开天京到1863年成都就义为止,前后历时六年之久,转战万里,坚决与清王朝作斗争,自始至终打着太平天国前期的旗号,执行太平天国前期的政策,最后两年则是在四川渡过的。
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些中国勇士
1860年春,石达开军驻广西庆远府(今宜山),因严重缺粮,分兵活动。宰制曾广依率部入贵州,转战于贵州二十多个县。1861年秋,石这开从湖南北上,曾部傅丞相、李检点率兵攻克川东黔江城。他们听到翼王入川消息,欣喜若狂,撤出黔江,进入湖北,一举攻占咸丰、来凤,恭迎石达开本军入川。1862年1月31日(同治元年正月初二日),两军在来凤城会师。为了便于统一指挥,两支队伍混合改编,石部原有四万多人,傅、李两部约三万多人,加上沿途招收的新弟兄二万多人,全军总数已超过十万之多。在来凤城中休整一个多月,全军欢欣鼓舞地向四川前进。通咸丰、利川,于1862年2月17日(同治元年正月十九日)胜利进入四川。
太平天國玉璽拓本(金石)
从围攻涪州到血战金钟扑地石达开全军入川后,从第一天起就一意渡江,而骆秉章却千方百计阻止太平军渡江,"抢渡"与"反抢渡",就是两军斗争的焦点。石达开兵分三路,派李福猷领前队,径攻石柱厅。石达开自领中军。另派赖裕新沿江而上,做好渡江准备。1862年3月底,石达开集中全力于涪州城外,想夺取此城作为渡江基地,于4月5日发起总攻。骆秉章急令记名总兵唐友耕(外号"唐帽顶")率兵援救,于四天以后到达。此人是李、蓝起义部队的叛徒,为了手辣心狠,靠残杀自己的弟兄起家,获得清廷重用。
唐友耕到涪州的第二天即开城反扑,他诡计多端,先派兵纵火焚烧太平军阵地前沿被雨淋湿了的草屋(民房),适值东北风起,滚滚浓烟,吹入太平军阵地,士兵们睁不开眼睛,清军乘势猛攻,石达开部下猛将刘统领奋力向前,与唐友耕拼杀一百余回合,一矛戮下唐友耕左项一块肉,但刘却被唐刀劈于马下。太平军失利后退,唐友耕乘势大砍大杀,"率军回城,人马皆赤,盖杀人与自身伤细模糊不分,故人马皆浴血而出也"
石达开自涪州撤围后,分兵西上,一直沿着长江南岸向上游前进,寻觅渡口。抢渡长江。清军则沿着长江北岸向上游移动,处处设防。控制整个江防,把沿江所有船只都集中于北岸,太平军无法渡江。后围攻茶江一役,又因内应被清军发觉,攻城部队死伤惨重,只好撒围而去。这时,李、蓝起义军李永和、卯德兴部在宜宾八角寨活动,南溪地方起义部队张四皇帝在江安、兴文一带活动,都派人前来联系,机不可失,石达开决定通过仁怀厅(今赤水)的山间小路,迅速西上。
1862年5月中旬(同治元年四月中旬),先锋傅佐廷率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下叙永厅东城。石达开本军到达叙永,张四皇帝派人来迎。1862年5月28日(同治元年五月初一)太平军宰辅赖裕新率军到达兴文城与张四皇帝会合。次日,石达开本军到达,合兵前进。
1862年6月初(同治元年五月初),太平军前锋由上马场取道文昌宫、水口寺、会龙桥、赶场坝到达江安红桥金钟扑地山,占领制高点。骆秉章闻报,也急令其得力干将唐友耕星夜率兵五千地往梅桥,屯兵梅岭堡(今江三中背面土寨子一带)。太平军乘江安知县贾鑫和梅桥地主豪绅搞军之际,突然发起进攻。傅先锋身先士卒,勇不可当,连拔敌军三寨。但唐友耕毕竟是一个凶残的对手,立即组织清军反扑,强弓硬弩,居高临下,如雨点般射向太平军,几次强攻,均不得手,伤亡很大,待到后续部队赶来,血战至天黑,各自收兵。
次日,双方都积极准备再战。太平军"人持一袋,实以土石,顷刻成垒",加强了防御工事,严阵以待,唐友耕则准备夜袭金钟扑地山,"令募死士五百,排五千金于案上,曰:人十金,归,再升赏。死,重恤。"清营内也确实有不少亡命之徒,其中最凶悍的是"衣茧者"和唐友耕之弟唐爵子"(一脚微波,武艺很好)。唐友耕亲自带队,命令五百敢死队五人一组,悄悄地摸至金钟山麓,"蛇行而上"。
太平军的勇士们(据守山头的前锋部队只有二百来人)紧握刀枪,埋伏在土垒后面,待到敌人逼近,便飞身而出,呼声动天,双方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肉搏战。"衣苗者手所击杀数十百人,"而太平军战士确实英勇非凡,面对凶残的敌人,人自为战,前仆后继,当唐友耕冲上山顶时,一位战士奋不顾身,一枪刺中唐友耕大腿,登时仆倒在地。唐爵子大吃一惊,纵身上前,一手挥矛撇开对手花枪,一手提起唐友耕掷于山下,得免一死。此时,敌人后续部队已蜂涌而上,扼守金钟山的太平军壮烈牺牲,山头失守。但敌人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衣茧者"和"唐爵子"都"粉身不可识别",五百敢死队也所剩无几。
第三天,翼王石达开亲临督战,把唐友耕部五千人马包围在金钟山、梅岭堡一带,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炮战(抬杆、土炮),硝烟弥漫,沙石乱飞,相持七日,唐友耕部已是"饷械浸尽,樵汲路绝",眼看就要全军覆没,遗憾的是在这关键时刻,骆秉章急令自贡马提督率兵三万,泸州罗总兵率兵二万,星夜驰援,石达开为了渡江,不愿纠缠在这里,趁夜从石笋漕撤退,于1862年6月12日(同治元年五月十六日)一举攻下长宁,并分兵活动于叙永、兴文、古宋、庆符、高县、洪县一带,采办军粮,征集军用物资,积极准备渡江。
"金钟扑地"之战,已经过去162年了,邑人陈天锡在他所纂的《江安县志》中曾这样评说:太平 军"不谙地利耳,使当唐友耕被困时,分军出板桥、底蓬,直趋江岸,一日可至,谁能遇之。则早已至江安,渡江而北矣。此一没也,其关系殆不细也。"此说颇有见地,但作为全军统帅的石达开,绝非庸碌之辈,他到达纳溪时,曾打算从纳溪、江安之间渡江,他登上冠山(安富镇后)瞭望对岸,但见敌军壁垒森严,烽火不绝,刁斗夜鸣,江深水阔,他已深深地意识到要想渡过长江,绝非易事,曾作诗抒感,诗云:
入蜀驰驱蜀道难,阵营横岸锁方山。
沙场烽火传刁斗,敌垒刀光射铁衫。
妖孽未清萁煮豆,神州谁属雪侵髯。
投鞭饮马江流急,嘱咐前麾卷甲还。
壮志未酬,千古遗恨。但翼王石达开的光辉形象,却是永垂史册,光照千秋。
【说明】
1、本文纯属个人整理的学习资料和史料,仅供参考,资料参考《江安文史资料》、《江安县志》(民国)、《四川近代史》、《蜀海丛谈》、网络;
2、图片主要来源网络、个人收藏、《江安县志》(清嘉庆)、《1981年四川省地圖集》,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精神;
3、欢迎多多交流,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多多指正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