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过苏州扬州市委书记,两度出任江苏省委书记,正部级享年97岁

文史菇小瑜 2024-07-04 16:45:29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1921年的7月,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诞生。

而就在这个时间点上,在江苏北部苏北大地上的响水县,一位命运多舛的孩子韩培信,出生在一户贫苦农民家中。

他的人生从孤儿开始,却在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中,与祖国共和国的命运紧紧相连。经过在抗日战场和解放战场上的赫赫战功,他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建国后,他又先后担任苏州、扬州市委书记,两度出任江苏省委书记。

韩培信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养育他的这片红色热土,为江苏的发展鞠躬尽瘁,直至享年97岁。这位老革命家传奇的一生,承载着苏北大地几十年沧桑巨变的印记。

苦难中崛起

韩培信,这位日后成为江苏省委书记的老革命家,出生于1921年的苏北响水县一个贫寒农民家庭。

那一年,中国共产党在南湖红船上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然而,对于初生的韩培信来说,命运却没有给予他一个温暖的怀抱。

苦难伴随着韩培信的童年。很小的时候,他就失去了父母,沦为孤儿。

所幸,好心人的帮助让韩培信得以成长。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韩培信仍然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在响水小学刻苦读书。

勤奋好学的韩培信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然而,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在求学过程中接触到的共产主义思想。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铁蹄践踏中华大地。年仅18岁的他,毅然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

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韩培信迅速成长。他的勇敢和才干得到了认可,仅仅一年后,他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烽火铸忠魂

1943年,日伪军对苏北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企图一举消灭抗日力量。面对凶残的敌人,盐阜根据地的八滩地区岌岌可危。

韩培信临危受命,担任八滩区区长,肩负起了保卫根据地的重任。

经过一番激战,韩培信带领的抗日武装和群众,成功挫败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八滩这块抗日根据地。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韩培信先后担任了苏州市委书记和扬州市委书记,肩负起了带领家乡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重任。

面对满目疮痍的城市,韩培信挽起袖子,带领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开始了艰苦的重建工作。

在苏州期间,韩培信大力发展纺织、机械、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城市经济复苏。他深入工厂车间,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疾苦。

在他的努力下,一批批企业恢复生产,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扬州任职期间,韩培信又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大力兴修水利,治理淮河。他亲自走访灾区,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上世纪80年代,韩培信两度担任江苏省委书记。面对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他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魄力,带领江苏人民开启了全面建设的新征程。

工业经济改革,是韩培信另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他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发展国有经济的同时,大力支持乡镇企业发展。

在他的引导下,昔日的小作坊,逐渐成长为家喻户晓的品牌。江苏经济的活力,在改革中迸发。

韩培信还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他提出"沿江开发战略",带动沿江地区工业化进程。

同时,他大力支持苏北地区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共同繁荣。在他的努力下,昔日的苏北"洼地",开始了华丽转身。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韩培信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他常说:"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

"在他的推动下,江苏大规模选拔青年干部,为改革发展储备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韩培信对江苏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然而,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

他常年吃住在简陋的办公室里,省吃俭用,把节余下来的钱都捐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

经过韩培信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不懈努力,江苏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昔日的苏北"洼地",已经成为全国的"高地"。

江苏从一个普通省份,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迈入了强省富省的行列。

余热暖桑梓

韩培信,这位为江苏发展鞠躬尽瘁的老革命家,即使在晚年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作为一名孤儿出身的革命者,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在退休之后,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中。

上世纪90年代,韩培信得知家乡响水县还有许多贫困学生上学困难,便萌生了捐资助学的想法。

1992年,他毅然决定拿出毕生积蓄,在家乡设立"韩培信教育基金",专门资助响水县的孤儿和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受益,韩培信在设立基金时提出,资助对象不仅限于品学兼优的学生,更要帮助那些因家庭贫困而无法上学的孩子。

他说:"我就是靠社会的资助才得以上学,现在我有能力了,也要帮助那些和我有着相似经历的孩子。"

韩培信设立的教育基金,为家乡的教育事业雪中送炭。第一年,基金就资助了100多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然而,韩培信并未就此止步。此后的几年里,他多次向基金追加捐款。

到2006年,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又向基金捐资100万元,并表示只要自己还活着,就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家乡教育事业。

2010年,韩培信又一次向基金捐款。

这一次,他几乎把毕生积蓄都捐了出来。多年来,韩培信累计向家乡捐资163.69万元,数百名学生直接受益。他的善举,被誉为"阳光助学"的典范。

参考资料:

1韩培信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宁举行 吴政隆出席.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 [引用日期2020-03-1]

2韩培信同志逝世.人民网.2017-1-16 [引用日期2017-01-16]

1 阅读:1063